APP下载

立足工程训练中心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009-06-07周金泉

成才之路 2009年31期
关键词:产学结合双元制

周金泉

摘要:依托校内工程培训中心,通过对工程实践性教学模式改革,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优化了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并分析了产学结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工程训练中心;双元制;工程素质;产学结合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素质教育是21世纪初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育人目标的现代转型,使教育改革落实到了实践环节之中。传统教育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以教材、教师、考试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束缚在接受现有的知识层面上,使学生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思考和创新,极大地制约了人才的成长与发展,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机械制造实习与实验正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训练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实践证明,综合素质包括工程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校内外的工程实践培训中心。在这个平台上,机械制造实习教学才能真正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

一、依托工程训练中心教学平台,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

工程训练中心是我校于2003年建立起来的工程实践培训基地,中心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宽阔的大工程背景,工程训练教学包含了机械制造基础、先进制造基础、创新实践、现代制造等四大模块。中心的建设理念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改变实践教学和内容,开展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优化教师结构;进一步做好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提高工程训练质量和教学产品的结合程度。学生在中心面对的是近似生产环境的教学条件,感受的是企业化的管理模式,通对加工工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严格训练,进一步加深对制造理论、生产实践、产品设计及加工工艺之间的了解。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少工矿企业正缺乏一批既懂科学理论基础,又具有真才实学的高级能工巧匠。通过长期实践,人们正在摒弃重理论,轻实践;重设计,轻工艺;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传统观念,逐渐认识到不重视工艺教育,不发展先进的技术,要实现制造强国是不可能的。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重视工程实践教学,加强综合素质包括工程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技术娴熟并有着较宽厚理论基础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当是高职院校唯一的追求目标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工学结合,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1. “双元制”的启示与工学结合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现已是风靡世界,这个被称之为德国战后经济起飞和繁荣的“秘密武器”,对德国工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双元制”系指两种不同的教育元素体制,一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每周3-4天实践技能培训,二是指经企业培训后再回到学校接受每周1-2天的理论教学。其中,企业中的培训,是按政府颁布的培训条例实施,而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企业的培训要求进行授课,并进一步深化专业理论。不难看出,“双元制”的基本内涵是以职业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在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下,实现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在内容和时间上的紧密结合。

显然,“双元制”教育模式在中国由于其国情不同,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中所显示出的思想精髓,无不为目前各高校所推崇,这就是国内所推行的“工学结合”或“产学结合”。必须指出的是,“产学结合”必须在“校企真正结合”的前提下进行,也就是说“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必须走“产学结合”的道路,承担社会与企业职工职业培训任务,拓展生产与服务功能,并通过强化管理,不断提高使用效率。但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产学结合”的前景并不乐观、必须积极加以提倡与创建。

2. 立足工程培训中心,深化教学改革

当前,社会还难以为学校提供较多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因此,校内的工程实践培训中心就成了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同时,这也是学生体验就业岗位的第一现场。立足培训中心,有了主动权,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机械工程培训过程中,我们根据工学交融的特点,制定了教学大纲,调整了教学计划,实行“单双周” 理论与实践交替教学模式,即单周去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实习、实训,双周回到课堂进行理论课教学。教学模式的改变,导致了教学效果与教学理念的变化,对理论课教学而言,改变了历年来一本教材讲到底,学生仍不知所云的被动局面。对实训教学而言,也由原来的“培养劳动观念,增强动手能力和转变思想作风”的一般理念,发展到现在的“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更加科学的理念。学生的培养目标有了质的变化。

教学计划的重组,使实习、教学两条线变成了工学相融一条线,形成了课堂围着工厂转,理论围着实践转的互动局面,突出了教学主体,使实践教学落到了实处。

3. 加强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与实践的交叉与相互渗透,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讲授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时,进行拉伸试验、硬度试验。讲授金属材料的组织时,进行金相组织的观察实验。讲授金属材料热处理时,进行钢热处理实验。通过从课堂到实践,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操作能力。不难看出,整个教学环节,教师既能有的放矢,还能有重点的把实习中的内容或问题穿插到相应的理论课教学中,学生也能通过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及时拿到现场进行验证,而在现场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拿回到课堂上进行理论分析。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实习时所依托的专业背景,又激发了强烈地求知欲和对本专业的认同感。理论、实践交叉教学较好地解决了以往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难题,提高了教学的深度广度和学生工程实践学习的能力。

三、优化教学方法 ,注重“精与泛”的结合

与理论教学相比,机械制造实习教学内容较多,技巧性很强,感性认识丰富,体会也深刻,学生的学习热情远比理论学习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具体讲授时应注重精泛结合。

1. 在实习教学中要体现一个“精”字

“精”是指“精讲多练”。“精讲”就是要抓住重点,不讲长话,言简意赅。“多练”就是多操作,多启发、多提问,还要多与实践联系,重点落在“精”上,目的落在“练”上。通过对常规的加工设备,数控机床与加工中心的操作,尽量使同学多接触多了解,以便掌握这些先进的技术,以培养创新思维。在实习与实训中,应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进行教学,即便是相同的专业,也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别与不同的接受程度以达到相同的教学效果,严格按教学大纲教学,不人为任意拔高等级标准,提倡“不求所有、学以够用”的教学原则。

2. 在理论教学中要突出一个“泛”字

从教材的整体角度、全面地了解生产的全过程,即了解设计、制造、检验、供应、生产、销售、质量、成本、利润等机械制造过程的技术环节,可使用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影像资料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侧重于拓宽视野,增长知识,不必拘泥于学习具体的操作技能。由此可见,“精与泛”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重点突出,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辅相成,学用结合的教学指导思想。

四、利用社会与企业的物质资源,走产学结合道路

在校内实习基地,单纯地实习与实训虽然能基本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如果只实习不生产,仍然是不完整的实习,目前众多的职业院校,这种情况还没有大的改变,要改变这一现状,方法就是“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实行校企结合、工学结合、顶岗实训,充分利用社会、企业的物质资源,走产学结合道路。只有这样,实习才能是一个完整的实习体系,实习一旦与产品相结合,必然会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

实习与产品相结合,可使学生实习进行“真刀实枪”的工作,增强师生对实习质量的责任意识,同时,产品采用较多的新材料、新工艺,实习内容丰富,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车削实习中,用产品结合实习,可以改变传统实习中实习件“大车小,小车了”的纯实习方式,不仅可节省大量的材料费,而且也建立了质量、成本的概念。

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可以促进教学队伍素质的提高,实践教学人员无教学任务时,可进行生产,做到“艺不离手”从而使自身的实践水平不断提高,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产学研相结合,还能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培养“双师型”人才,特别是教师参与科研,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还可以使培训中心的综合实力明显提高,首先,可以初步形成一支“双师型”教师职工队伍,理论课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既能讲理论课,又能讲实践课,还能承担科研课题,甚至到生产一线生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专多能,为以后深化的多层次教学建立一个宽阔的教学实践平台。

探讨新的教学理念,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多平台的教学手段,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树立全心全意为市场服务的思想,在此前提下,进一步寻求校企之间的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实行社会资源共享,让师生走出校门进入企业实习,不但能帮助学生了解现代制造业中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技术能力、素质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傅水根.金工系列课程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探讨[J].金工研究,1999.

[2]叶明慧.在教育转型中做好基础实验教学工作[J].金工研究,2008.

[3]黄兴红.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一体化教学研究[J].金工研究,2008.

(江苏省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

猜你喜欢

产学结合双元制
产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探索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