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引”与“导”

2009-06-07李芳华

现代教育信息 2009年6期
关键词:培养能力中学数学数学教学

李芳华

【摘要】新课程改革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参与思考,注重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乐学;适时点拨,训练思维,指导学法,让学生“想”起来,使学生“学会”进行论述。

【关键词】中学数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注重引导、培养能力

新课程改革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思考,更加因此,“引”与“导”在数学课堂上,尤其是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

1.“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乐学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体(学生)借助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下,主动的构建对客体(学习)认识的过程。

1.1引导学生“参与”

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使教学有创新,让课堂生动起来。“填鸭式”教学显然已不合时代的要求。教师应改进教学,做到讲解精当,停得及时,讲解中要有停顿,让学生参与观察、比较、分析、猜想、抽象;设问思考,停得到位,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时间思考,否则思维无法正常展开。课堂教学变一言堂为多言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学生创设一个民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讨论、回答自我解决问题的机会,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局面。

1.2引导学生“探索”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引学生从被动的听课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积极的探索者,让学生“动”起来,具有主动参与意识,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无论是数学概念、定理、例题教学,教师都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鼓励学生动眼、动耳、动口、动脑、动手,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满足和愉悦。教师作为一个启发者、引导者,应为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内容巧妙设计问题,使学生产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积极进取状态,让学生达到“分贝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去尝试、去猜测、去发现,主动地探索、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引导探索。

1.3引导学生“释疑”

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改进课堂提问行为,使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课堂体温是引导和促进课堂上学生自觉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在课堂体温时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掌握一定的技巧。

提问应遵循以下原则:①难易适度,根据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高度”进行设问。②提问要精练,言简意明,不能模棱两可。③问题有层次,要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④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该出现“被遗忘的角落”。⑤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运用夸张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赞扬,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和积极回答问题的欲望。

教师在授课时要紧紧抓住学生求知心理,善问、巧问,精心设计提问方法,起疑开窍,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提问可采用以下形式:①曲问,即变换提问角度,让思维拐个弯,问在此意在彼,让学生开动脑筋,通过思索才能回答。②悬问,即通过提出悬而未决的问题,引出悬念,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紧迫情境。③逆问,即有意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以制造矛盾,引出学生展开思维交锋,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④梯问,即围绕主题设计有层次、由浅入深、前后连接、相互呼应的问题,诱使学生步步深入。

2.“导”——适时点拨,训练思维,指导学法,让学生“想”起来,使学生“学会”

2.1适时点拨

通常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正确地思维,但有时由于问题的难度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或迷失了思维方向。这时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和鼓励,并进行合理的思维引导,引导学生下一步应该做什么,有几种做法,不能做下去的原因是什么,回过头来看看条件的利用等,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障碍,使他们有信心朝着目标继续探索。另外,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索思维受阻进行启发时,应把握好“度”,启发过之,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启发不及,则又起不到预期的作用和效果。

2.2训练思维

学生常反听课容易听懂,就是遇到题不会做,或易做错。这实际上反映了学生的实际思考能力,并非完全接受了教师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此,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展示数学思维过程。当然,课堂上学生思考问题表现化,对知识似懂非懂,记忆不求其活,理解不求其深,辨析不求其详,对知识形成假性理解,也会造成学生遇题不会或做错。因此,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其暴露思维过程,错误思维当堂暴露,当堂就能得到纠正,给学生较深印象,就可有效避免学生犯同类错误。

2.3指导方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不但能学会,而且能“会学”,即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思维,形成能力,能独立解决问题。教学中,抓住机会适时渗透教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实际上是思维方法的发生过程、思考过程。因此,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倒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问题的发现过程,教师应及时向学生分析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只有注意思想方法的分析,教师才能把课讲话、讲懂、讲深。“讲活”就是让学生看到活生生的来龙去脉、形成过程,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讲懂”就是让学生真正理解有关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死记硬背;“讲深”就是指学生不仅能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而且也能感受、领会、形成、运用内在的思想方法。

“知识的传播者”到“探索知识的引导者”是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重要转变。教师要充分体会“引”与“导”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引导”,使课程改革顺利进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以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石峰《浅谈中学数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计量出版社.2006.10.21

[2]文海山《加强引导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人民出版社 2003.05.10

收稿日期:2009-11-20

猜你喜欢

培养能力中学数学数学教学
初中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中学数学竞赛数列求和的探究
中学数学竞赛数列求和的探究
构造法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对九年级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培养初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