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毕业生质量状况与对策研究

2009-06-05夏建刚

新媒体研究 2009年9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

夏建刚 侯 哲

[摘要]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诸如毕业生质量不高、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不适销对路,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提出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才培养要重视用人单位的需求,做到适销对路等对策。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要想大踏步前进,必须打破旧的思维习惯,大力扶持民办高等教育,做到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两条腿走路,两条腿都要硬。

[关键词]公办高校 民办高校 毕业生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510169-01

高等教育发展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竞争力。而高等教育的质量高低则是发展好坏的核心内容。质量高低,归根到底应由用人单位来评价。因此,作者以本科毕业生质量研究对象,设计调查问卷面向全国,对不同行业的用人单位做了样本调查,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审视我国高校的毕业生质量状况。主要内容如下:

一、问卷调查主要内容与问题分析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整体状况。

从调查的情况看,认为良好及以上(66~80分)的单位仅占35.3%,而认为一般(51~65分)的最多(47.1%),17.6%的单位认为较差(50分以下),认为很好(81分以上)的没有。与05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关于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状况的调查结果相印证。该结果的结论是“社会用人单位认为,与实际部门缺乏联系和交流、教学设施落后、对市场前沿问题关注较少和教学管理弱化是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可见,我国高校的毕业生质量未能经得住用人单位的检验,状况堪忧。

那么,目前高校教学中最应该做好的是什么?70.6%的单位认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3.5%的单位认为是实践教学,5.9%的单位选择了其他。

可见,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忽视了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没有合理地匹配,存在比较严重的脱节现象。

(二)一般普通高校与名牌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比较。调查发现,在用人单位看来,不同知名度的高校,相同学历的应届毕业大学生在同样的工作环境(工龄、岗位、培训等一样)下,从整体看个人能力没有明显的差异。只有29.4% 的被调查单位认为有明显差异,而绝大多数(70.6%)的单位则选择了有差异但不明显。对单位的贡献也是如此(比例分别为11.8%和88.2%)。

可以看出,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质量与学校的知名度没有必然的关联度,整体而言,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这种情况显然与高校的投入产出不一致。政府部门将较多的资金、优秀的生源等有限的教育资源以办世界一流大学、分批次录取等各种措施,配置到了名校。根据调查的情况,显然名校的投入产出比要低于一般高校。

(三)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比较。那么,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情况如何呢?调查表明,民办高校的学生与公办高校相同学历的应届毕业大学生,在同样的工作环境(工龄、岗位、培训等一样)下,从整体看个人能力也没有明显的差异。94.1%单位持这种观点。对单位的贡献与此类似。11.8%的单位认为有明显差异,88.2%的单位认为有差异但不明显。可见,民办高校的育人质量与公办高校并无明显的差异。但是,政府对于公办高校是大力扶持,而对民办高校的支持却少的可怜。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左、右手,虽然国家投入悬殊,民办高校却交出了与公办高校相媲美的答卷。我们不得不说,国家对公办高校的投入效益很低。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既然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一般普通高校与知名高校之间的育人质量无明显差异,既然用人单位视野中我国高等教育的育人质量并不令人满意,那么,我们绝不能漠然视之,任其发展。作者提出以下对策,以抛砖引玉。

(一)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代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多方面的需要,一方面要求要有相当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这样,大学生走出校门就可以直接上岗,适应工作需要,无需花费较长的时间进行培训,节约了用人单位成本。在竞争激烈、讲究效益的今天,这一点更加重要。

(二)人才培养要重视用人单位的需求,做到适销对路。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如何?归根到底用人单位最有话语权。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如毕业生的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创造和开拓能力等。这样,才能做到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

(三)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支持力度,两条腿走路,两腿都要硬。调查的结果反映出,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的育人质量并无明显的差异。然而,从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获得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公共资源(政府各种形式提供的支持)来看,却有很大的差异。从1995年实施高校收费以来,学杂费水平逐年提高,目前我国公办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结构大致是:政府财政拨款占50%左右,学杂费收入占25%,学杂费外其它事业收入如科研项目经费占13%,教育费附加小于1%,校办产业经营收益用于教育和捐赠收入各占1%至2%,另有其它收入5%。[1]而民办高校,从资助的范围来看,只有少数民办高校能获得政府的直接资助。从金额来看,数量很少。[2]从国家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上比较,用于民办高校的效益显然远远大于公办高校。

从高等教育服务的消费情况看,在高等教育的消费者中,两种消费形式同时存在。政府、学习者和社会都是高等教育的消费者,都应当负担高等教育的成本费用。

另外,与国外对比,私立高等教育在今天许多国家都处于本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地位,相比较而言,在亚洲,中国尚属于私立高等教育较不发达的国家。民办高校及其在校生数占全国高校及在校生数的比例分别为40%和15%左右,远远低于亚洲其他国家。[3]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无论从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招生数量、生源质量、办学经费等方面都处于绝对的劣势,尚需巨大的教育投资。而公办高校发展时间长、基础设施建设等“烧钱”的项目都较完善,政府完全可以拿出相当的资金扶持民办高校。

因此,基于政府教育经费使用效益、高等教育消费和受益情况以及公办高校现状的分析,按照成本分担理论,加大民办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是我国政府的理性和必然选择。让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一样茁壮成长,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强力发展、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两大支柱,才能使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加强劲,社会和经济发展更有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文利,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分析[J].北大教育经济研究(电子季刊),2004.3:2.

[2]潘懋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之困境与前瞻[EB/OL].2006.12.31. Http://Www.Qianlong.com/.(2008.11.17).

[3]潘懋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之困境与前瞻[EB/OL].2006.12.31. Http://www.qianlong.com/.(2008.11.17).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完善民办高校办学运行机制研究
引导支持民办高校转型发展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方向思考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扶持政策体系构建研究
民办高校税收筹划的几点建议
以高度责任感 做好民办高校统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