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2009-06-05徐志娅
徐志娅
(江苏省张家港市西张小学215600)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很多,似乎分析得也很透彻,可学生在阅读中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仍没有多少灵性、悟性,甚至许多小学生在读了几百篇课文后,连最基本的听清、说顺、读懂、写通的要求也达不到,最多只是了解几百个故事而已。究其原因,这都跟忽视语感的培养有关。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1.通过富有情感的朗读,激活语感。
一篇好的课文,往往都饱含着作者浓厚的感情色彩,要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课文的感情朗读来实现,要真正发挥感情朗读对语感的激活作用,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两点:
1.1朗读要在“量”的基础上出现“质”的变化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的遍数多了,自然会了解它的意思。螃蜒点水,没有数量保证的读,只能使读流于形式,不能起到朗读激活语感的作用。只有通过多次朗读,才能使学生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表达出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图,领悟课文的用词、造句和巧妙的布局以及感人的情感,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这就强调了朗读对训练语感的有效性,所以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当然朗读要有质量,离不开教师的点拨诱导。 语感是讲究技法的,学生是在一篇篇文章的研读中获得感知语言的技法。而"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富有技法的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语感有效的训练。它能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让他们在听中获得语感的熏陶,协调,把握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等语感的技法,促进对语言的感受力,使学生的语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1.2读的“形式”要多样
读的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就会感到乏味,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老师要善于调动多种读的形式。对于结构严谨的段落,可采用“问读”的形式,为理清层次、分析段落做准备,对于段落较长,精彩句子较多的段落,可采用“选择读”,便于激发学生的情趣。对于文章的对话部分,老师要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表达感情的提示语分角色朗读,此外,还可采用"接读、默读、轻声读、集体读、个人读、感情引读"等多种读的形式,为体现文章中心思想服务,为深刻理解课文表达的感情服务,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需要,灵活,科学地安排读的形式,既提高了学生读的兴趣,又可起到激活语感的作用通过保质保量,灵活多样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情感、色彩和内在意蕴直接敏锐的感知力。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语感能力,朗读水平就会大大提高,所以朗读与语感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2.通过朗读与激发想象有机结合,诱发语感。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如《槐乡五月》一文在对槐花进行描写时,作者留下了许多艺术的“空白”,如“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利用这一点,就可以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听弦外之音,会言外之意,拓展、丰富、充实课文内容,调动学生平常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还将原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了可爱的形象、悦耳的声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情感,
3.在诱人的情境中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的心态化入言语角色,同步进入语言所描绘的情感氛围中,才能达到“入境始于亲”的境界,也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形象,才能激起他们的情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与作者的感情达到共鸣。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作用,活化教材。根据教材特点和理解语言文字的需要,灵活地动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语言感知,使之接受直观视觉的影响,激发情感,强化感知,促成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由文字的表面看到文字背后隐藏的作者的情感。如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时,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感受一下庐山的飘渺、捉摸不定、变换万千的云雾。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正确处理课文高昂、婉转、舒缓、急速等不同的语气变化,并抓住关键词语“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等,从而真切感受到庐山的云雾那秀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
4.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离不开语言文字训练这一中心环节。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特别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受,而且能与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获得更深的感受与理解。如“翠色欲流”一词,可引导学生读这段话后这样理解:那无边的草地好像是用绿色泼洒,颜色是那样绿、那样鲜、那样浓,那浓浓的绿色,饱含了水分,好像凝聚成一个宽阔而碧绿的水面。这是多么美的景色,一个“流”字把意境写活了。又如《秋天》一文中,在学到“秋风如同柔韧的梳子,把田野梳得井井有条”一句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联系上文想一想秋天田野的景象:许多植物的果子成熟了,高低错落,颜色分明,让人赏心悦目,显得井井有条。从“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蓬蓬勃勃在田野上闪耀”一句中体会在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里,人们在田野上辛勤劳动,洒下了辛劳的汗水,然而内心却是喜悦的,因为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成熟的果实更是一种希望。经常这样品词、品句、分析,学生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力就会敏锐起来。
5.在积累中培养语感
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训练也是如此。只有积累语言,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增强语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小学生记忆力强,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让学生“熟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的口头语言,把不熟悉的语言变成了熟悉的语言,逐步感受到语言的意韵和文章的气势。通过背诵,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的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收益终身。课程标准对阅读本身有量的规定,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每日推荐一定数量的诗、词让学生背诵。这样,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扎扎实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语感培养的最好注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实践也证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把握非常准确。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读语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阅读量的不足。再者,现代社会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电脑、电视、广播、社会交际、课外活动、小广播……都是阅读的渠道。教师要多加引导,“物为我用”。
总之,学生语感的培养应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寻语感培养的途径,施之科学有效的语言训练方法,从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入手,注重情感的体验和丰富的积累,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语言实践感受的平台。
收稿日期:2009-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