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忽略中职教育的基础性
2009-06-04张黎宁张冠男
张黎宁 张冠男
摘要:中职教育也是基础教育,是为受教育者奠基未来的教育。但长期以来在中职教育中有一种重技能轻基础的倾向,这种倾向对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和危害。要以人为本,切实把基础性问题纳入中职教育的重要位置,采取对策加强基础教学,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中职教育;培养质量;基础性
作者简介:张黎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冠男,中国传媒大学媒管学院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06-0039-03
由于长期以来普遍关注职业教育的职业技能性和就业导向性,似乎一强调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就会引来“否定职业教育特色和颠倒职业教育性质”的嫌疑,然而,只要正视中等职业教育现实,这个问题就不可回避地摆在我们面前。如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持视而不见的态度,中职教育要取得真正内涵的高质量的发展,恐怕仅仅是一种理想而已。
一、加强中职教育的基础性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特殊社会活动,虽然与我们俗称的“普通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使每个受教育的孩子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为今后的生活和职业生涯打下最有用的基础却是这两类教育要担负的共同任务。所谓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也就是强调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从接受教育的学生实际出发,本着为他们终生发展负责的理念,为他们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宽厚的基础,打牢坚实的根脚。这里的“宽厚基础”不仅是指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层面,而且还应体现在人生理想、思想品行、身心健康、职业兴趣、自我认识、社会参与、人际交往、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学习能力、思维方法、发展能力等等诸多方面。因为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其受教育的主体是初高中阶段的学生,这种教育仍为奠基教育,是受教育者走向社会的起点,所以中等职业教育也必须给每一个受教育者奠定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中职教育的基础性,是由我国中职教育的实际决定的。与多数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行的是普教与职教分离的政策和制度。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一般定位在初中教育后的高中阶段,为高中学历层次的职业教育,学制一般为三年。这种定位就与专门意义上的职业培训区别开来,也就是说中职教育必须是一种既有别于普通教育又有别于专门的具体职业培训的学历教育。现行的普通高中教育主要侧重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为接受高等教育做准备,这表明文化科学基础课仍然是高中阶段的主要学习任务。现实中,普通高中是通过中考选拔招生的,可以说,初中毕业生中学业优良者几乎都进入了高中深造,而学业较差的则进了中等职业学校。面对这样的现实,中职教育的基础性非但不能削弱,反而更应该加强。没有一定文化科学基础的专业技能教育很难成为高质量的教育,也很难培养出应对未来发展的高素质公民。现在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大多是十五、六岁到十八、九岁的青少年,与普通高中学生一样,也都处于长身体、学知识、立目标、增才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年龄。他们未来的生存发展状态如何,未来社会发展和民族素质如何,从一定意义上说,都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密不可分。因此,强化中职教育的基础性,是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的要求,是社会文明与民族复兴的要求。
由于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所接收的大多是未达到普通高中录取最低线的学生,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中职学生的文化科学基础和其他方面的素质普遍较差,有些甚至不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而且对学习也不感兴趣。据教育部课题组的一项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5886位和45596位刚报到的中职入学新生参加的数学、英语两科水平测试表明,46.60%的学生数学未达到小学毕业应有的水平,59.69%的学生数学未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38.63%的学生英语无法达到小学毕业应有的水平,72.24%的学生英语未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1]面对这样的现实,如果我们不加理性地一味强调中职教育向技能培训倾斜,无视中职教育应担负的基础性职责和任务,那么我们的中职教育就不可能走上科学发展的良性轨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家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社会对人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50%的职业可能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发生变化,每3~5年就有约50%的职业技能需要更新。美国和德国的未来学家预测,21世纪人类的职业大约每过15年就要更新20%,而50年后,现存的大部分职业将寿终正寝,取而代之的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职业。”[2]现在的中职学生如果在校仅仅掌握一个方面单一的技能,恐怕其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就会大打折扣。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不断改进技术,转变经济结构和生产模式,对人力资源特别是人员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北京朝阳教研中心蒋如平发表报告显示,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人的基础能力,对注意力、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学习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3]
放眼考察世界教育,许多发达国家把职业教育作为普通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了基础教育体系。他们的做法是在普通教育里渗透职业教育,在义务教育过程中实施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的内容看作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基础,与学习文化、学习科学同样重要,并且将文化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与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美国“从幼儿园开始就使每个孩子在接受普通教育的同时建立起职业价值观念,并逐渐获得谋生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会某一种实用技术。美国的学校注重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促使每个学生成为具有自我认知能力、自我实现愿望以及创造潜质的社会人才。”“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注重于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的广泛适应能力。”[4]他们职业教育是基于能力为本的教育模式,出发点是使学生获得普适于社会各种职业的通用能力。这种关注基础性通用性的职业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借鉴。长期以来,我们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正好“分道扬镳”近乎走向极端,即普通教育过分强调学术性课程,突出学生的动脑能力,而职业教育则过分强调技能性课程,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各类教育的特色和成效,实质上这是一种理性的误区,片面的教育价值取向。
中职教育的基础性是一个内涵多元的概念,绝不可作片面理解。我们提出中职教育要加强基础性,并不是主观臆断,而是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和教育现状的内在要求。只有深入把握人的成长规律、能力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才能明确中职教育的办学方向。
二、忽略中职教育的基础性是十分消极有害的
我们观察到,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在畸形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急功近利,忽略学生的基本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只重视专业技能教学而轻视文化科学基础教学,甚至有的干脆把所有的文化科学基础学科的课程砍掉,使职业学历教育流于一般的岗位技能培训。这种极端实用主义的功利倾向必然给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
(一)导致受教育者素质缺失,发展潜力受限。“教育既应当关注人作为生产力要素(人力)的有效性,也应当关注人作为‘人本身(人性)的自足性:前者使教育能够获取资源以维持合法性存在,后者使教育能够葆有人文内涵。功利化教育的问题在于越过了后者而直接追求前者,其现实表现是:追踪社会和个体对教育的实用性需要,并直接根据这些需求设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和教育评价,导致教育在迎合外部需要、追逐资源的过程中失去了自身的基点、远离了教育的本体。”[5]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质量。接受基础教育,是现代人获得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前提,基础打不好,人就会走不远。人无能力走到远处,何来的生存质量,也无法谈论更大的发展了。人不是物性的工具,只是为了一时之用,或是一次之用,或是一事之用,所以人需要教育的培养和提升,人需要不断的发展自己以获得更大的自由和幸福。如果我们置相当数量中职学生学习能力低下、人文内涵不足、基础课达不到义务教育应有毕业水平的实际于不顾,片面追求一种职业或一种岗位所需的专项技能,那么中职毕业生作为社会的人在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道路上就会底气不足、实力不够。我们不敢相信一个精神空虚、学习能力很差的人能够获得人生的真正幸福。远离基础性,过度化以技为本,满足具体企业需要的中等职业教育,对于我国现实的中职生只能是害多利寡。
(二)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不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民族强盛有赖于人力资源的素质。作为直接为实体经济输送一线劳动者和为社会培养数以千万计公民的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遗憾的是,有相当数量的中职学校因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长期放弃自己应担负起的基础性教育任务,而倾向满足个别企业的单一需求。满足企业需要无可非议,但学校不能不加分析地看待一些企业的不负责任的吸纳中职生“就业”行为。一些企业为了自己一时的利益,单方面向中职学校提出教学要求或用人时间要求,而一些中职学校为了实现“就业率”,也就不顾学生的长远利益,迎合企业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所谓的上岗单一技能训练,然后推给企业,有的学生三年学制连一年都不到就走向了社会。凡是追求长久经济发展质量的企业都必然会对招用的职工提出较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我们可以理性地追问,受到这样简单教育的人在未来的急剧变化中能有多大应对潜力呢?他们靠自身薄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用学到的应付一个企业或一时所需的技能去闯荡天下,前途在哪里?这样的人力资源在社会上积淀多了,怎能不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
(三)忽略教育的基础性,中职学校难以良性发展。“学会认知和学会做事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分的。”[6]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笔者认为,中职教育的基础性应把握四个方面:一是做人和职业生涯的教育,二是必要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育,三是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所设计的专业教育和有关技能训练,四是学习能力与发展能力的培养。概括说就是指向学生未来发展的奠基教育。如果中职学校的工作重心不是落在这上面,而是投其所好,简单地进行“点菜单”式的教育,那么教育的基础内容就无法全面实施,育人规格和教学质量也就无法保证。如果不抓基础性教育,把教师的教学引向功利道路,把评价引向单一,那么中职学校将沦为追逐利欲的工具。没有了教育质量,学校也就成了空壳,良性发展也就成了空话。
三、积极应对,切实加强中职教育的基础性
“由于知识和信息对生产系统起着支配作用,专业资格的概念变得有些过时,个人能力的概念则被置于首要地位”(资格与实际技能的概念密不可分),而“能力则是每个人特有的一种混合物”,因为“能力反映出学习的各个方面的联系”。[7]因此,让中职学生接受扎实的基础性教育不再是一种目的,而是“求得个人解放和发展的一种手段,而且是扩大个人受教育的范围的一种手段。”[8]我们呼吁加强中职教育的基础性,并不是要改变这类教育的特性,反而是努力让它从浮躁的功利倾向回归到它的本体。
(一)正视中职教育实际,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要实事求是地面对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所遇到的生员、教学、就业等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树立中职教育也是基础教育的观念。把学会认知和学会做事统一起来,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的未来谋取最大利益,作为我们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把市场和企业的需要与人的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切实重视和加强中职学生的基础教育,使他们成为人格高尚、基础宽厚、技能娴熟、特长明显、终身发展的合格公民和劳动者。
(二)推进教学改革,规范中职教学行为。要从法律法规和政策层面强化中职教育的管理,明确中职教育的基础性定位和主要任务;统分结合,制定科学的教学实施纲要和标准,规范教学行为,强化基础课程教学;严格控制学制和教学内容,合理计划基础课课时,确保完成“规定动作”,结合实际多做“自选动作”;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普职衔接和教学研究,切实提高中职基础教学质量。要采取措施真正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和相互渗透,努力使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拥有较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学习能力,为顺利的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并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对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要采取“补课”的措施,复习巩固并拓展他们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即使专业技能训练也要把教授知识和培养认知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要着力研究解决相当数量中职学生学业失败问题,加强引导,防止大量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无望的感觉。在职业学校中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和学习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基础训练,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学习能力与专业技能同步提高,同时,在基础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等等,不断增加人文内涵,净化他们的心灵世界。
(四)建立完善中职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促进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没有评价的教育,是难以保证质量的。评价是引导,评价是促进,评价是管理,评价是保证。当前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工作更具有特别重要意义。教育主管部门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在完善有关制度的同时,切实抓好教育教学的评价督导制度和措施的落实,当前情况下要特别做好基础教学的督导评价工作的实施,以督评促进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促进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加强中职基础课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基础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师资质量决定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必须加大中职学校基础课师资质量建设的力度。要合理确定编制,保证中职学校基础课教师数量的需要;采取统一系统培训和校本培训等措施,加强基础课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培训,不断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实施教学的能力;加强教学考核,总结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科学的教学模式,创设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蒋乃平.文化课应该让中职生“学得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4).
[2]蒋乃平.文化课应该让中职生“用得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7).
[3]蒋如平.从用人单位要求看中职生学习能力[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08,(18).
[4]上官子木.教育的国际视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朱新卓.教育的本体性功能:提升人的灵魂[J].教育研究,2008,(9).
[6][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