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河南省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

2009-06-04谢章勇

管理观察 2009年13期
关键词:转变河南省人力资源

谢章勇

摘要:河南省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如何结合省情,利用人口的比较优势,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强省,是解决河南人口问题的关键,也是关系到河南能不能顺利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重中之重。本文从河南省人口的实际出发,分析了河南省人口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参考途径。

关键词:河南省 人口资源 人力资源 转变

“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是河南经济增长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如何从人口生产的现状出发,充分考虑人口带来的压力,利用人口资源的比较优势,把人口压力逐步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更快、更好、更协调地发展,尽快建设好惠及众多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成为河南人口最大的挑战,也是摆在全体河南人民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河南省人口概况

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截止2000年11月1日0时,河南人口9256万人,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文盲人口543万人,接受小学教育的3073万人,接受初中教育的3646万人,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928万人,接受大学(大专以上)教育的248万人。全省常住人口中,劳动人口(15~64岁)为 6211万人,占 67.10%。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147万人,占23.2%,全国平均水平为36.1%。河南与之相比,有较大差距;居住在乡村农民的人口为7109万人,占76.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89个百分点,其中劳动力4900万左右,剩余劳动力约为2800万。每年出生130万人,净增70万人以上,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全省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54.3人,每平方公里比全国多出 419人。最新数据显示,河南省2007年底总人口为986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11万人;死亡人口62万人,自然增长人口4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4‰(河南省统计局根据2007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

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口问题

由河南省人口概况统计的数据显示,河南省作为我国的第一人口大省,人口基数大,人口低增长率和高增长量长期并存,人口过多是长期面临的首要问题;城镇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多且剩余劳动力队伍庞大;而人口总科学文化体素质不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人口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尽管河南省在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在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的转化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目前,这些问题存在于多层次的服务体系、网络建设还不健全,仍有60%以上的农民工还是自发外出;农村“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服务还没有跟上;政府培训补贴力度尽管在加大,但与农民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一些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还不高,自我接受教育意识也不强等等。

三、河南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化途径

人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将是增强河南竞争优势,加速资本与财富积累的重要条件。同时,近1亿人口的消费和需求也是巨大的市场,有着发展市场经济的天然优势,只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制度创新,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搞好人力资源开发,实现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本强省的转变,就能变人口压力为动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河南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既是适应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适应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更艰巨任务的客观要求,也是把我省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人才资源优势,提高整体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第一,要把义务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建设的基础工程,提高教育普及程度,扩大受惠对象,增加人均受教育年限。

第二、要把培养技能型人才作为人力资源建设的突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继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将职业学校办成开放的、多功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心,形成比较完善的县、乡、村三级职业技术培训网络;调整职业教育结构,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使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及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职业培训不仅仅指传统的高等、中等职业教育,还包括河南4900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特别是28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

第三、要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围绕实现高等教育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努力增强特色优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努力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努力增强区域教育竞争能力。

(二)进一步推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创全国知名劳务品牌

河南省的劳务输出所取得的成绩在全国是有目共睹的,截至2007年底,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已达1974万人,全年实现劳务收入1316亿元,约占全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输出规模和收入都稳居全国第一,并创造了安阳建筑、禹州电子等11个“河南省知名劳务品牌”和20个“河南省优秀劳务品牌”。虽然总量可观,但事实上经过培训后输出的劳动力只有30%左右。根据河南省劳务输出的实际情况,下一步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努力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大力拓展城市经济空间,建立特色城市和特色城市经济,增加大容量的就业岗位。努力扩大城市和城市经济规模,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我省众多人口就业的客观需要。

第二,加快发展集约化农业、精细农业,增加农业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目前我们河南农业正处在调整期,我们应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通过发展集约化农业、精细农业,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资本含量及劳动密集程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是一种成本较低的消化方式。

第三,积极拓展省外、海外就业市场。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世界范围内就业岗位的增加速度远远赶不上经济本身的增长速度、扩张速度,就业岗位正在成为或者说已经成为最稀缺的资源。未来一段时期内就业岗位的国际化竞争已经不可避免。从河南省的切身利益出发,争取把有限的就业岗位更多地配置到河南来。在争取更多的国际资本、外省资本到我省投资、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扩大对外劳务输出也是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动员和发挥各种劳动中介组织积极与各省、各国及国际组织合作,联合开发我省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加我省劳动力在省外就业的能力。

第四,创国内外知名劳务品牌,增加劳动力的附加值和信誉度。2007年10月下旬,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在广泛调研和严格评选的基础上”,向社会公布了首批11家“河南省知名劳务品牌”和20家“河南省优秀劳务品牌”。其中,既有人们较为熟悉的长垣厨师、安阳建筑等,又有相对陌生的永城纺织、商城缝纫等;既有涉内开封电子装配,又有涉外的栾川渔工、新乡海员等;既有纯粹的技能型工种如南召绣女、鹤壁焊工等,又有单纯的劳务型职业如遂平家政、唐河保安等,还有包含高超工艺水平的鲁山绢花、民权工艺画制作等。但是从总体情况看,河南省的劳务输出大部分还是在农民自发组织的状态,比较分散,下一步应加强政府的引导,要实现由劳力型向技能型、由分散向集中、由盲目“多元”向专业化分工的转变,突出输出地的特色,最终实现由政府引导到市场自主、由分散而到集中,从低技能发展为“高素质”的转变,促进河南劳务品牌的形成。另一方面,作为劳务品牌,像“安阳建筑”、“长垣厨师”、“遂平家政”等这些带有“原产地”色彩的商标,该如何注册、使用和保护?谁对它们拥有所有权?如何加大宣传力度,并防止被抢注等一系列的问题也是各级政府急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三)营造良好省内的创业环境,以创业促就业

近来年,河南省不少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陆续带着信息、技术、资金、项目等返回家乡创业,成为河南省招商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当前全省返乡创业人数已达23万多人,创办企业8.3万个,年产值375.9亿元,年利税32.6亿元,带动常年用工113.8万人。这表明,回乡创业不仅成为河南省经济的新增涨点,而且带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村“4050”人员就近转移就业和农业剩余时间利用的主要载体。为了吸引和支持外出务工中创业有成者回乡创业,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急需做好做实:

第一,调整政企关系,着力打造有利于创业的环境,通过放宽政策、优化创业环境,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回乡创业普遍存在的资金、场地、技术、人才、服务等问题,努力构建平等竞争、充满活力的创业机制和全方位的创业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农民工回乡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创业,因势利导,积极支持,完善服务。利用亲情、乡情纽带,努力营造“回归创业光荣”的氛围,让务工人员返乡投资能够回得来、留得住、安下心、事有成,也使农民工成为农村工业化的主力军,成为城镇化的推动者,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使现有人力资源发挥最大效用

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将优秀的人才资源集中到最有前景的现代产业和行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广东、上海等省份在行业的自主创新和新兴行业的快速拓展中都非常重视人才资源的配置尤其是科研队伍的快速跟进,从而能迅速抢占行业制高点,带来较高的产出效益。从河南省目前的情况来看,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就业者滞留在党政机关和教育行业过多,活跃在二三产业的过少。这一格局没有做到人尽其才,应通过政策引导,就业机制、工资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等全方位调整,鼓励人才资源更多流向二、三产业,特别是鼓励人才流向基层、农村、企业和艰苦地区等社会最需要的地方,从而加快完成全省人才资源配置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另外,还要建立一套人才评价、奖励机制。善于发现、培养、宣传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让他们成为新时期河南人的形象代表,起到激励的作用。◆

猜你喜欢

转变河南省人力资源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