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性

2009-06-03唐绍磊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柳妈鲁镇封建礼教

鲁迅是“五四”时期最早关注农村妇女命运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祝福》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成功的农村劳动妇女典型——祥林嫂。祥林嫂是辛亥革命后贫穷落后的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了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最后被旧社会所吞噬。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祥林嫂自身的封建意识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内因

“从孔夫子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到汉统治者提出的‘三纲五常,中国妇女所受的束缚愈来愈多,至宋代,特别是程颐公然鼓吹节烈,主张‘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理学观点,要妇女自觉做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这便把广大妇女压迫到了一个近婢近奴的地位上。妇女所受的压迫愈来愈深,所忍受的痛苦愈来愈烈,千百年来,不知酿成了多少妇女的惨剧,祥林嫂便是这千千万万不幸女人中的一个。

从祥林嫂到鲁镇前前后后的过程我们看到:祥林嫂是一个一寡再寡的寡妇,这在封建罗网笼罩的鲁镇确实算得上一个“惊天动地”的人物,难免要被闹得“沸沸扬扬”。在鲁镇的人们看来,“小小”的祥林嫂竟然改嫁,这简直是“大逆不道”“有违天理”;再嫁之后竟然又“克死”了丈夫、儿子,这分明是个“扫帚星”。所以,当祥林嫂再寡又回到鲁镇后,非但没有得到人们的同情,反而招来了人们的鄙视和讥讽,这让本来就痛苦万分的祥林嫂更加惶恐,更加无所适从,只有“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与其说这是祥林嫂的反抗,倒不如说是她内心羞愧的表现更确切些。

这一点从祥林嫂再寡后回到鲁镇的情形也可以看出来,面对鲁四老爷的“不干不净”“败坏风俗”的斥责和鲁镇人们的嘲讽、讥笑。假如祥林嫂真的很“麻木”,没有那些所谓“节烈”思想,不信那些“地狱说”,那么,祥林嫂就极有可能活下去。不幸的是她不仅不“麻木”,反而极为“清醒”,她很清楚那些自古传下来的“三纲五常”的观念,她很“明白”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她“知道”自己作为一个寡妇应该怎么做,所以她才会始终把争取做奴隶的权利放在首位。与柳妈的谈话,既给她带来了生的希望,又给她带来了死的恐怖,死后要被两个“死鬼”男人争,这是祥林嫂以前“未曾知道的”。这无异于在充满“节烈”思想的祥林嫂的身上加上了一道更紧的箍,把祥林嫂勒得喘不过气来。于是她便听了柳妈的话,满怀希望地去捐门槛“赎罪”。然而,再嫁又有什么错呢?为什么要“给千人踏,万人跨”呢?祥林嫂非但没有对柳妈的话提出异议,反而“认认真真”地照着去做,可见在祥林嫂心里也认为再嫁是有罪的,这真是令人触目惊心,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可谓深矣。就是这种“从一而终”“失节事极大”的反动理学思想,把千千万万的像祥林嫂一样善良的劳动妇女放在了“被人踏、被人跨”的地位上,连奴隶都让她们做不成,做不得,只是一味地把她们往死路上逼。

因此,当祥林嫂听到四婶那一声“你放着吧,祥林嫂”的断喝后,她“失神”了,她的那些重新做奴隶的念头,她的那些“赎罪”的想法完全破灭了。她再一次清楚地认识到:无论她如何做,无论她怎样“赎罪”,她的寡妇的地位和事实永远不可能改变了,“不干不净”“伤风败俗”的名称将永远跟着她,她也永远地失去了“祝福”的权利。这对于把祝福当成精神寄托的祥林嫂来说,无疑是致命一击。“祝福”不接受她,她便连奴隶也做不成,连奴隶也做不成便只有一死。祥林嫂的最后死亡,“与其说是受冻挨饿,不如说是忍受不了精神上的苦刑,而这一切,追根究底,不过是因为别人强迫她触犯了女子必须从一而终的封建教条,而这又反过来成了她一世洗刷不去的罪名”。这种女子必须从一而终的封建教条,正是吃人的礼教的具体表现。这种吃人的礼教又与封建迷信结合在一起,给了祥林嫂以强大的精神压力,摧毁了她强烈的求生欲望,使她终于悲惨的死去。

二、封建礼教的自觉维护者——鲁四老爷是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

鲁四老爷,在鲁镇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封建地主。他和“我”一见面便大骂“新党”;他书房墙壁上挂着陈抟老祖写的朱拓的大“寿”字;他家中悬挂着“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这矛盾的事实展示了他的封建、保守、迂腐、迷信和虚伪。这些也就决定了他卫道士的身份。作为一个封建思想的维护者,他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初次见到祥林嫂,一听说她“死了当家人”便“皱了皱眉”,分明讨厌祥林嫂是个寡妇,在他看来,寡妇是“不祥之物”,不该出来抛头露面,而应该在家里闭门“守节”“坚守妇道”,这才合乎礼。

当祥林嫂再寡来到鲁镇后,鲁四老爷不仅没有同情她丧夫失子的不幸遭遇,反而连她做“奴隶”的机会都给剥夺了。在他看来,像祥林嫂这种一寡再寡的寡妇,不仅是不祥之物,还是一个“命中带煞”的克星,“会克夫、殇子甚至妨公婆、败家道”。因而他告诫四婶不准祥林嫂沾手祭祀,甚至在祥林嫂捐门槛“赎罪”之后,他仍然用“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的谬论压制着祥林嫂,将她刚刚燃起的对生活的希望之火又无情地泼灭了,所以他是真正给祥林嫂以地狱的恐怖和压迫的人,他对祥林嫂的死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

三、受封建思想毒害而不自觉的鲁镇人是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不可忽视的因素

“他们谁都无意逼死祥林嫂,可是他们的所做所为,一言一笑却不约而同,不谋而合,共同织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使祥林嫂这样的弱者,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首先是来自家庭的折磨。在祥林嫂的第一个丈夫死后,她是从家里逃出来到鲁镇做工的,能让纯朴、善良、勤劳、能干的祥林嫂从家里逃出来的唯一理由就是受不了婆婆的虐待。在当时那种愚昧、迷信的社会环境下,祥林嫂的婆婆一定也和众人一样,相信祥林嫂“命中带煞”、“克”死了自己的儿子。否则,精明的她怎么会让一个干活“抵得过一个男子”,而且又安分耐劳的壮女人出来做工呢?何况家里上有老的(婆婆),下有小的(十多岁的小叔子),祥林嫂如果不是迫于无奈,相信这个“食物不论、力气不惜”“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的寡妇是绝不会舍下自己的婆婆和小叔子的。这种无奈,便是来自家庭的折磨和虐待。而这些折磨和虐待很大程度是由封建迷信思想导致的。甚至也正是因为这些思想的存在,她的大伯才会来收屋,将她赶走,在祥林嫂的大伯看来,一连“克”死两个丈夫的祥林嫂一定是个“扫帚星”,会“克”死更多的人,因此便不顾一切将她赶走,如果说这是封建迷信对祥林嫂肉体上的折磨,那么,祥林嫂再到鲁镇后受到的便是严重的精神折磨。

其次是来自周围社会的压力。祥林嫂再寡重回鲁镇后,不仅没有得到鲁镇人的同情、怜悯,甚至连起码的人格上的尊重都没有得到。人们叫她的“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人们对她的“笑容是冷冷的”。这不同的音调,冷冷的笑容里面包含着的是鄙视、是轻视。他们不理解祥林嫂的无奈,不明白祥林嫂的痛苦,只是用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封建思想、节烈观、迷信观念来衡量祥林嫂,用他们头脑中所谓的“纲常节义”来歧视祥林嫂,这便在祥林嫂的周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屏障。就这样,鲁镇的人用自私、冷漠和又冷又尖的笑容威逼着祥林嫂,使她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其中的一员。正如有人说:“病态的社会情况造成了病态的心理,受压抑的结果,还可能导致他们的心理变向另一方向,即更残酷地压抑别人。”[1]鲁镇的人便是受害而又残酷地压抑着别人的人。

最后,来自柳妈的“地狱说”将她推到了生不得,死不成的地步。“蹙缩的像核桃”一样的柳妈给祥林嫂带来了活下去的希望,同时也给她带来了新的精神负担。这新的精神负担便是地狱说,便是祥林嫂死后要给两个死鬼男人争。这正像丁玲同志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2]柳妈就是因同情祥林嫂而给祥林嫂增加痛苦的一个人。她和鲁镇上的人们一样,与祥林嫂处于同等的阶级地位,“但他们不理解祥林嫂的不幸与痛苦,有时反拿来作为自己‘赏鉴的材料,显得冷漠、自私。”他们既是礼教与迷信的受害者,又是它们杀人的盲目工具。这就不仅揭露了礼教与迷信的吃人的本质,而且把它们作为一种统治思想,对于全社会的毒害也揭露了出来。

由此可见,祥林嫂的悲剧是必然的,是由她所生活的时代、社会所决定的。在这里,以鲁镇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礼教,以祥林嫂的婆婆为代表的封建家庭,以鲁镇人为代表的自私、冷漠的社会,共同织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织成这张大网的横三竖四的经纬,便是人们熟视无睹、习焉不察、代代相传、奉为神圣的所谓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生辰八字这类的封建宗法制度,封建礼教道德,封建迷信思想”。所有这一些,无不一步一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壁。社会压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正如周建人所指:“《祝福》是对旧社会残害妇女的血泪控诉,它清楚地告诉人们,可恨的不仅是吃掉阿毛的狼,更可恨的是吞噬掉祥林嫂的封建礼教。”[3]

总之,《祝福》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本质。在它的全部描写中,包含着打碎这个精神枷锁,改变那不合理的社会的强烈呼吁,包含着为此坚持不懈的探索与追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这个伟大的现代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巨大身影。

注释:

[1]王克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宏观研究论文选[C].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参考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傅子玖主编.中国新文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唐绍磊 山东省高密一中261500)

猜你喜欢

柳妈鲁镇封建礼教
鲁镇社会的“和”文化背离
《祝福》教学经验分享
不可忽视的“局内人”
《祝福》中的三个“剩”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