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2009-06-03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人生观人文价值观

常 彦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课标明确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青少年求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期。青少年学生在接触社会、经历人生的过程中,也逐渐体悟、认识了人生,逐渐懂得了什么是善恶、美丑、真假,初步学会了对社会上的人和事作出价值判断,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也有所设想。因此,对青少年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对学校教育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中学语文教材中荟萃了不少古代仁人志士的事迹,在他们不平凡的生平经历中,往往具有闪光的人生,有着令人钦佩的人格,对人生、对社会亦有其独特的认识和评价。他们用自己的超出一般人的行为树立起堪为楷模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对青少年一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有不可估量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与教师人文素养相通,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素质教育说到底是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一种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人只能由人来建树”。这种影响力,只能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

一个民族的历史,以及这一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既属于知识和学问的范畴,更属于道德和价值的范畴,它凝结着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情感与理想,是标识民族身份、维系民族认同感的最终依据。要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悉心学习古典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学史的经典文化著作《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菜根谭》应成为每个语文教师枕头、案边常备必读之书。每教学一篇古典文章,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以贯注,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才能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素养应成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重要的课程资源。

二、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精髓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诗文作品写到古人的立身行事,这里有他们的思想、人格、理想、志趣,有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有他们的人生轨迹,也有他们评价、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但这些都隐伏在文字之中,需要我们透过文字表层对其内涵作出深入、细致的分析,挖掘其精髓,营养我们的大脑。

周敦颐的《爱莲说》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的自励,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文中分别于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立本的道德信念。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品质令世人敬仰。教读本课时,我们何不引导学生学习周敦颐的人格魅力,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呢?

从陆游的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可以看到诗人对人生的乐观主义态度,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吴敬梓的小说《范进中举》活画出封建士子庸俗、腐朽的人生观、价值观,给今日的青少年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一种较为平常的心态看待人生经历中的仕途沉浮和亲人离合。应该说这种情绪和襟怀是乐观和健康的,这对今人的处世和为人是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的。

三、有的放矢地进行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生活在和平时代,不仅衣食无忧,而且人生道路比较顺利,没有什么坎坷挫折。这种生活环境可以使青少年学生开朗、乐观、天真烂漫,但也可能使他们承受外来压力与刺激的能力较差,使他们难以适应困难的环境,在遭遇不顺与挫折时容易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这就需要我们对他们加强意志教育,培养他们在逆境中谋生存、求发展的能力,造就他们百折不挠、奋发进取的意志品质。

还有的青少年学生找不到人生目标,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成天无所事事,得过且过。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我们以语文教材中名人的事迹为榜样来启发、诱导他们。

《孟子》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告诉我们人要有忧患意识,有了忧患意识人就可以生存发展;没有忧患意识,一味追求享受安乐,人就会萎靡死亡。这实际上是告诉人们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对待人生。而这种忧患意识正是有志者最可宝贵的东西,它可以让人有理想、有目标,可以激发人们的意志和精神,可以使人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可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励志教材。教读本课时,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既有所得,又有所感。让他们从自身实际出发,谈感受,并写出心得体会,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

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成长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挖掘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我们应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之受到感染,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常彦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457000)

猜你喜欢

人生观人文价值观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