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专语文教学与学生的人格塑造

2009-06-03姿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人格人文语言

颜 姿

中专教育的使命在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专门技术人才。中专教育不仅要教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因此,中专教育应立足于学生人格的塑造,为学生今后投身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人格基础。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在学生的人格塑造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下面,笔者就中专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人格塑造问题进行阐述。

一、中专语文教学为什么要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

1.中专生人格塑造的紧迫性

首先,人格的培养与塑造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人格是个体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思维品质的总和,主要包括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体质等。人格决定了个体的生活方式,是个体生活成败的根源。健康的人格有助于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采取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式方法实现人生目标,有助于个体面对挫折与失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失败的废墟上重建人生的辉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谈到教育目标时说:“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也就是说教育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人格。然而,在物质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抬头,不同程度地侵蚀着部分学生的心灵,导致部分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人格缺陷,如意志薄弱、自私狭隘、不思进取,等等。因此,学生人格的培养与塑造成为教育关注的重心。“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强调的那样,人类在21世纪面临许多挑战与考验,但第一位的却是对人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挑战。”[1]

其次,中专生的特殊性更要求中专教育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与塑造。中专生与同年龄段的普通高中生相比,在心理、道德和行为等各方面都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中专生存在明显的自卑心理。大多数中专生由于初中学业成绩不佳,报考高中、升普通高校无望而选择中专,这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往往因为成绩不好、品德表现不佳和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而经常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甚至受到同学的白眼。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理解和关心。因此,这部分学生由于长期不被肯定,在心理上笼罩着阴影,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差,与别人相比,别人比自己聪明、能干、有优势,自己则什么都不行,从而陷入自责、自贬中而不能自拔,缺乏上进心和自信心,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第二,中专生道德素质相对较低。中专生在初中时由于学业成绩不佳,未被家长、老师、同学认可而游离于学校教育之外,无所事事。在社会上混迹,沾染了大量不良习气,道德意识不强。长期的批评和否定容易导致个体仇恨、自私、狭隘等不良道德品质,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关心和帮助等优秀品质。第三,部分中专生行为失范。中专生缺乏求学愿望,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存在困难。由于初中时成绩就相对较差,在中专学习过程中,也将学习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压力,并伴随学习活动而产生痛苦的情绪体验,上课不愿意听讲,下课不愿意自学。行为游离于同龄群体之外,出现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如偷窃、诈骗、抽烟、酗酒、离家出走等。

面对中专生种种人格缺陷,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注重中专生的人格培养与塑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专门技术人才。

2.语文教学在学生人格塑造中的作用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塑造人格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语文教学实际就是语言教学,而语言不仅是工具,语言也是人性的体现,是生命的解码,由语言组合而成的课文,更是作者灵与肉、气与血和客观事物化合而成的产物。”[2]“于漪老师曾说过:‘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3]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真正功用不仅在于教学生学习字词句章、学习语言的表达、情感的抒发,而且在于教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人格。语文教学的工具训练在于语言教学。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属于整个社会的全体成员,为整个社会服务。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任何基础学科都要运用语言,阅读、听讲、审题、口头与书面表达等等都与语言息息相关。良好的语言功底不仅有助于中专生与他人交流,而且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其他学科,进而为其今后投身社会,从事建设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在于培养与塑造学生健康、高尚的人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朝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语文教学在学生人格塑造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语文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语文教材展现了众多古代圣贤、领袖英雄、仁人志士的典范事迹、精辟论述、格言警句,这些折射崇高的思想、高贵品质的材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例如:古代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忧国忧民、关爱民生的高尚情怀,《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尊严,《石钟山记》中苏轼勇于探索、追求真谛的科学态度;现代作品中老舍的《我的母亲》中母亲意志坚强、诚实善良、勤俭节约的质朴性格,罗曼·加里的《我的母亲》中母亲独立自主、自信自尊以及注重对儿子意志品质、爱国情操、自信心的培养的张扬个性,《记念刘和珍君》中青年学生追求正义、献身事业的顽强斗志,都为学生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第二,语文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一批富有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蕴含着古今中外文学大师深邃的思想和独具魅力的人文情怀,包含者丰富的文化内容——社会生活、历史画卷、人生百味、心路历程,多方面表现了生活之美、世界之美、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思辨之美,这一切都有助于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的提高。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大量运用了叠音词、拟人、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语言清新优美、典雅华丽,将月下的荷塘描绘得淋漓尽致;梁实秋的《雅舍》中“雅舍”虽名为“雅舍”,但其实简陋不堪,作者居住其中却能自得其乐,并以欣赏的眼光、幽默的人文情怀抒写“雅舍”;李健吾《雨中登泰山》的别具情趣,都能引发读者重新观照生活,以欣赏的眼光发掘生活之美、世界之美、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思辨之美。

第三,语文教学有助于学生表达思想,抒发情感。人具有社会属性,有情感,有思想,需要与人交流,能否顺畅地抒发情感,并与他人交流直接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语言是交际中最重要的工具,个体与他人交流,绝大多数情况都需要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如何将情感生动、形象、准确地表达出来?语文教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今中外优秀文学大师鞭辟入里、温文尔雅、委婉深刻等不同的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二、中专语文教学如何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虽然语文教学在学生人格培养与塑造的过程中能起到显著的作用,但是目前中专语文教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关注教材字、词、句、章的分析,忽视了学生情感、思想的培养,只关注死板的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培养与塑造学生的人格。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各种措施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因素,加强对中专生人格的培养与塑造。

1.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讲解字、词、句、章,让学生理解文字的运用,更应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将课文中的人文因素挖掘出来,深入阐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分组讨论等具体的做法,联系现实,反观自身,让学生感受教材中古代圣贤、领袖英雄、仁人志士的伟大精神力量,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例如,在讲授老舍的《我的母亲》和罗曼·加里的《我的母亲》时,教师应怀着对母爱的无限敬仰,深情地朗读课文,将作者对母亲的爱充分地展现;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自己的母亲是如何关爱子女的,自己又是如何孝敬母亲的,今后又该如何改进,然后引导学生与大家分享各自的所想及所做。这样的过程能让学生反思母爱的力量以及培养学生“孝”的优良品德。

又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如果朗诵的同时配上优雅的音乐,就更能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他们的情感,把他们带入一个优雅、朦胧、幽静的世界——在这里有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带领学生走入一个有花、有诗、有情的深邃的意境。随着音乐的旋律以及富有感情的朗诵,学生定能从中体会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同时享受音乐美和文学美,审美情趣悄然提升。

再如,讲授《威尼斯商人》《荷花淀》《项链》《守财奴》等文章时,教师应深入阐述何为真善美、该如何做人、该如何面对人生。教师的循循善诱定能对学生的人格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语文教师的教化和人格感化。相对于教材内容以及课外读物,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深刻。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并自觉地敬职守业。教师认真负责、勤奋工作,不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而且对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也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采用赏识、激励的教学原则教育学生。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教师只有用爱,才能真正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教会学生热爱学习,热爱事业,热爱生活。“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如果教师对学生经常性地给予一定的暗示和期待,学生会受到很大的鼓舞,学习积极性和成绩都会有很大提高。中专生因为在初中时成绩就较差,而且经受了中考失败的打击,存在学习障碍,有自卑心理,此时教师的赏识和激励能让学生更好地树立信心,积极学习,热爱生活。其次,教师应以身作则,在整个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特有的意志品质和人格魅力。如果教师在困难面前不低头,顽强拼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便受到感染,并养成坚定信念、顽强拼搏的精神。同时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有意识地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训练,例如,对于冒失轻率的学生,要训练他们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能力;对于胆小怕事、优柔寡断的学生,要注意培养他们大胆、果断的意志品质。再次,教师应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和情感,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把握课堂与课后的每个机会,净化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

3.采用实践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实践法目的是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及配合教学活动,通过实践巩固所学语文知识,获得实际运用能力,而且能更加深刻地体味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在实践过程中培养迎难而上的坚强品质。例如讲授完《我的母亲》后,可组织学生以“我的母亲”为题进行演讲,演讲之前学生必定要思考“母爱”“孝道”等高贵的人格品质,而在演讲时动情的演讲则更能激起全体学生的共鸣。又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表演类似于《威尼斯商人》中“法庭审判”的情节。通过表演,学生不仅会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还能从中更加鲜明、生动地领会人物的个性,区分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再如,带领学生参加诸如社会调查、公司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对于中专生来说是很好的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助于学生切身体会社会生活,体会做人的道理,培养坚强不屈的意志。

注释:

[1][2]董雪.加强人文教育 塑造健全人格——对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3]魏红.语文教学中的人格塑造与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

[4]刘贻钢,胡小娥.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

[5]赵利华.中专语文教学中的人格塑造[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7,(9).

(颜姿 梧州 广西桂东卫生学校 543100)

猜你喜欢

人格人文语言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人文绍兴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