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美

2009-06-03赵恒善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笔者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就是追求美的过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转变观念,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努力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和谐协调、宽松活泼的知识海洋中遨游,更真切地感受语文的美和语文学习的无穷乐趣。

一、师生关系的和谐美——平等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又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技巧,甚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如笔者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正当同学们在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之时,突然一学生发出异议:“我认为诸葛亮只是一时运气好。”一语惊四座。惊讶之余,笔者问:“你能不能说说理由?”这个学生说道:“如果曹操向草船射出‘火箭,诸葛亮岂不‘赔了夫人又折兵?” 笔者当即表扬这位学生,及时肯定了他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同时启发学生抓住一些关键处深思,如抓住“大雾漫天”等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如果没有平时的平等,没有平时的宽松,这时学生有这样的想法,会大胆说出来吗?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促进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须顾忌,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激活创新的潜能,扎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语言的和谐美——激发兴趣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借鉴不同的艺术手法,使教学语言具有趣味性、幽默感和文学色彩。运用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使之与特定的教学内容形成和谐美,能提高教学的品位和层次,使学生在美的境界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获得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效应。如在教学时,先让学生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猜猜困惑老师的会是什么问题?看谁有水平,猜得准。学生们兴致盎然,在认真读了课文之后,提出了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通过创设猜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强烈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探究的自主性、主动性。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明天“小鸟天堂”里要举行一次以“我们的生活多么快乐”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你们有兴趣当一回小鸟,也去参加这次比赛吗?这时,学生们学习积极性高涨。笔者让他们根据课文12、13自然段的内容,发挥想象,自由表达。把教材“还原”成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化的“生命态”中展开“对话”,既活化了教材,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课堂气氛轻松、和谐。

三、教学内容的和谐美——注重积累

没有积累就学不好语文。新课程理念提倡“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可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许多老师还停留在对教材的传授、分析上,而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以为完成了对教材的教授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是对教学的片面理解。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丰富,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语文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丰富教学内容,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扩大阅读量,激发对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和谐境界。如有位老师在教授朱自清的《春》时,不失时机地引入古今中外有关描摹春天的诗文。如: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作者以声写春,描写了春光、春风、春雨,表达了诗人对春光的喜爱之情;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静写春天;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描写春天阳光照射下美丽如画的江山;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描写春游踏青的乐趣;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以颜色描绘春天。这些诗文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加,同时也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颂赞美的对象,春天在人们心目中是值得永远向往、盼望的季节,爱春之情油然而生。如此教学,学生便有了知识的积累,课外阅读的兴趣更是大大提高了。又如在学习了《逢入京使》一诗后,教师可以把课程标准推荐古诗中的五首送别诗提供给学生们自由选择赏析。要求在反复读诗的基础上,结合注解和诗句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怎样的情感。学生们通过对学习内容自由的选择以及学法的迁移,拓展了古诗阅读的视野,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加深了文化积淀。

四、教学方法的和谐美——开放灵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选择,自我表现,主动发展,减少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开放性和灵活性,为学生思考、探究、发现、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

1.开放让课堂更和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让学生走上创造之路,手脑并用,劳力加上劳心,这需要六大解放。即: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而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虽历经两千多年,又真正“放”了学生多少呢?那些稍让学生自由发挥的课,就被称为“放羊课”。其实只要把羊群赶到一个水草肥沃的地方,它们就会挑选那些鲜嫩的小草吃饱吃好的。语文课堂教学同样应该给学生一个这样的空间,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由选择学法,自主探求新知,实现陶老先生的六大解放。比如在教授《秦始皇兵马俑》的“军阵”一段时,可安排四项学习任务:想当军事家的同学给这段话画张军阵图;想当文学家的同学研究这段话的写作顺序;想当播音员的同学练习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想当小导游的同学试着讲解这威武雄壮的军阵。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学习任务,探求新知。这样,学生爱学乐学,课堂气氛轻松和谐。

2.灵活让课堂更和谐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感受、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建构起自己合理的认知结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特点,遵循语言规律,关注学生的需求,灵活多变的使用教学方法,充分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教学《西沙渔人》一课,笔者原打算抓住文中的中心词“机智剽悍”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体会西沙渔人的品质,进而产生钦佩之情。但教学时有同学提出:“西沙渔人根本不是机智剽悍,而是残忍、违法,因为他捕杀的是国家保护动物。”其他同学一听便觉得有道理,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于是,笔者把学生带到了电脑房,上网查找了有关鲨鱼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使学生们明白了:鲨鱼全身都是宝,可以捕杀,但是为了保持生态平衡,现在国家规定每年限量捕杀。找到这个答案后,学生再去学课文,积极性高涨,对西沙渔人也就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五、学习方式的和谐美——合作探究

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了现代教育“四大支柱”,那就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1.生生合作让课堂更和谐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尽量多地为每位学生创设展示的机会,提供展示的舞台。在教学《荒岛余生》一文,组织小组讨论时,笔者给学生们的友情提示是:(1)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并试着提出1-2个自己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2)四人小组讨论时,由小组长主持,小组成员轮流读所画出的句子并提出问题,然后从中筛选1-2个大家感兴趣或不太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认真填写好以下讨论记录表:

组员: 主持人: 记录员:

讨论内容:

摘要及小组意见:

(3)讨论结束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汇报本组重点讨论了哪些问题,讨论结果如何。这样,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学生们能扬长避短,得到互补。所以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秩序井然,气氛热烈。

2.师生合作让课堂更和谐

在小组学习中,学生遇到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给予适当点拨。这时可能会有思维敏捷的同学能悟出答案,也可能仍然需要群体的合作探讨。教师此时应投入到学生中,去听取学生的意见,给予个别点拨。例如《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主要描写了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晚上,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心中生起了对家乡和亲人无比的思念之情。教学中,学生不搞清楚诗中所说的地理位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笔者与同学们商量了一下,决定通过画图来理解作者的诗意。笔者和孩子们一边分析,一边画图。几分钟的功夫就画好了。诗人想象家乡的春色依然,心中不免荡起深深的思乡之情,这才写了这首诗。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并没有系统地讲解什么,只是画画图,让学生说说对诗是怎样理解的,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师生互动事半功倍,让课堂更加和谐。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开放、自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赵恒善 山东省莒南县朱芦中学 276613)

猜你喜欢

笔者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