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自课堂的诊断

2009-06-03陈祖平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差生公开课笔者

一、关于“导入”

“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已越来越受到重视。逢课必“导”,似乎没有了“导入”,课堂教学就显得不完整。尤其是公开课,更是在“导入”上下足了功夫。

导入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但不管怎样,它毕竟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次要环节,如果东弯西绕,不着边际,或者明知故“导”,似“导”非“导”,都将悖离导入的真正目的。

面对花样不断翻新的“导入”,课堂教学可不可以“素导”呢?

所谓“素导”,就是不绕弯儿,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新课学习。笔者听过于永正老师的课,没有导入环节;笔者也听过黄厚江老师的课,直接进入文本。听了他们的课,我们并没有觉得因为缺了“导入”而有损教学的完整性,相反,他们的课自然流畅,无矫揉造作之感。“今天我们来学习某某课文”,没有什么玄机,也不设什么陷阱,直奔主题,晓畅明了,“素导”自有“素导”的长处。笔者曾听过不少的随堂课,几乎所有的“导入”就是“素导”,直接切入。这样的课给人的感觉是“真”。“观摩课虽不拒绝漂亮,但绝对应该拒绝为表演而表演,拒绝为刻意追求漂亮完善而失去常态;失去常态,就失去了真实,失去了可学性。”(程红兵,《公开课,不要再演戏了》,《语文教学通讯》,2001.3)课堂导入自当力求一个“真”字。

笔者不是否定“导入”,那些设计巧妙、新颖独到的“导入”,笔者自是由衷钦佩,拍案叫绝。笔者所说的“素导”,是相对那些“作秀”般的“导入”而言。与其花拳绣腿虚下一招,为“导入”而导入,不如实实在在,把功夫放在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上。

二、关于“举手”

课堂上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特别爱举手,有些则从不举手。而老师似乎总偏向于爱举手的学生,因此,这些学生也就有了更多的发言机会。曾听过一堂物理课,课堂上有发言机会的就那四五个男生。课后跟任课老师谈起这情况,问为什么只是请男生发言,老师说只有他们几个喜欢举手。举手者得宠,不举手者只得“晾”在一旁,这值得我们深思。

学生爱举手,这说明他在思考,说明他有表现的欲望,对此,我们老师当然要精心呵护,不能故意避开他而请其他学生发言,如果长期这样下去,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将会被逐渐冷却,以致到最后荡然无存。但如果老师眼里老是这几个,那么另外一大批的学生则会更加沉默寡言,懒于思考。高明的老师既能让爱举手的学生热情不减,又能使不爱举手的学生也无法闲着,他们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句鼓励,一个暗示,巧妙点拨,适时启发,学生即使不举手,但心中也是思绪奔腾,一旦遇到“突破口”便滔滔不绝。

爱举手者,一般都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尤其是公开课上,教师为了“保险”,更乐于让爱举手者“亮相”。他们认为,让那些不举手的或者差生来回答,太浪费时间。“由于差生往往对老师的课堂提问不能较好地回答,甚至连简单的问题也答不上来,有些老师认为提问差生是浪费时间。如果遇到公开课,就更不会提问差生了。”(张念蒙语,《中国青年报》2008.12.20)其实,教学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这自然包括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只有让问题暴露了,教学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至于那种用歧视的态度来对待学困生的做法,则更是远远偏离了“育人”的轨道。

“不要遗忘任何一个孩子。”我们教师就应该从学生举不举手之类的细微之处,来落实“育人”的理念,从而真正使教育“目中有人”。

三、关于“齐答”

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齐答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现象。尤其是在数理化的课堂上,教师讲解一些例题,要求学生齐答解题步骤,于是,学生一齐大声说,教师在黑板上一步一步地板书下来,教学气氛甚是热烈。这可能是我们许多教师所追求的课堂氛围吧。

齐答,首先得有一个前提,即答案须是唯一的。比如,涉及某些常识问题,涉及一些词语解释,它们没有其它答案,学生齐答一下也未尝不可。但“齐答”本身确有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齐答”真的“齐”了吗?有的学生嘴也在动,但说的未必正确;有的学生嘴在动,却只是动动而已,说得更准确些是“滥竽充数”罢了。如果教师只凭着“声音整齐划一”就断定学生都已掌握了,那是否太武断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齐答”恰恰掩盖了学生学习的真相。

有多少答案真能“齐答”?就拿数理化来说,解题思路是唯一的吗?如果有第二第三种解题方法,又怎能强求学生“齐答”?而像语文等学科,答案可谓“丰富多彩”,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见仁见智”,怎一个“齐答”了得?

更何况,有的问题是无“疑”而问,有的问题是明知故问,如“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笔者曾听到有个教师这样提问:“‘眼睛是什么?”学生齐刷刷地回答“心灵的窗户”。这样的齐答毫无思考价值,只能说是无聊的热闹与搞笑了。而这样的“齐答”与吃“大锅饭”又有何异!

看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更应关注学生是否真懂真了解,关注学生的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而不是追求那种表面热闹的“虚假繁荣”。

(陈祖平 江苏通州市通海中学 226311)

猜你喜欢

差生公开课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
让“差生”在你眼里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