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思考
2009-06-03朱建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 510420)
收稿日期:2009-01-10
作者简介:朱建成,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加拿大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加拿大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欧洲学会理事;广东省翻译协会副秘书长,广东省外语学会副秘书长;广东省高教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比较高等教育;欧洲一体化,加拿大研究。
摘 要:加强两岸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是两岸共同迎接国际挑战、强化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不断扩大两岸之间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层面、建立起更多的合作关系,形成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共享教学与科研资源,才能提升彼此竞争力,互利双赢。
关键词: 两岸;高等教育;互利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1-0001-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09.01.001本刊网址:www.hbxb.netお
两岸同为中华民族,有共同的祖先和文化传统。随着大陆和台湾先后加入WTO,已经而且还会对两岸的高等教育带来巨大冲击和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台湾与大陆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都有着血浓于水的密切联系, 文化交流合作的频繁与成就世代可鉴。今天, 当人类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 共同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之时, 海峡两岸同胞更应该加强联系与交流合作, 一道为人类的进步与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当今世界是一个在政治、高等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 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借鉴与合作己成为时代潮流, 作为文化交流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更是这种潮流中的潮流,而教育国际化正是其直接的产物和体现。半个多世纪以来,海峡两岸的教育发展走过了不同的道路,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 大陆和台湾的高等教育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各具千秋,互有短长,;两岸教育制度一脉相承,加强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两岸在高等教育方面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实现双赢,共同培养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型人才。
一、两岸加强高等教育合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中华民族高等教育的振兴事关中国人在21世纪世界上的地位, 海峡两岸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则是高等教育振兴的必要环节,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显而易见:
(一)大陆已经把多元办学体制作为改革方向, 这与台湾的高等教育多元办学体制有相当一致性;大陆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基础研究水准领先。台湾高校资金充沛,科研设备先进,在研究和开发方面有丰富经验,两岸可以优势互补。
(二)共同面临的挑战呼唤共同的智慧。海峡两岸的高等教育虽然在不断改革中都有长足进步, 但是新的问题也在不断地出现, 这些新问题中有一些是共同的, 而且是非常重要和棘手的。如,开放教育中如何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在教育“松绑”上政府与学校关系的定位问题、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理念的真正落实问题、迈向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协调统一问题、 面对市场经济高等教育经费的有效保障问题、开放社会中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塑造问题、高等教育发展中量的扩张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问题、如何更科学地完善多元入学方式问题等;这些问题在两岸都没有完全解决好。因此, 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彼此的交流合作, 发挥两岸的共同才能与智慧。
(三)高等教育的相互交流借鉴符合时代潮流。台湾的高等教育一直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的, 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也经历了不少成长的烦恼, 这无疑对大陆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而大陆的高等教育在从传统迈向现代过程中, 由于注意结合优秀民族文化与世界其它先进文化成果, 在实现现代教育思想、促进社会现代化上也取得了很好成效, 这同样为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之处。
(四)两岸在政策和措施上的共同取向。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 台湾正在采取或计划采取积极措施, 加强岛内外的教育交流合作,追求卓越。台湾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起步较早,教育市场的开放度较高,特别是在招生、转学、聘请外籍教师、学历对等、学位授予等方面早已和国际接轨,等等;而大陆近年来同样在采取措施, 竭力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追求“一流”。大陆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虽起步较晚,但由于较为充分地利用了“后发外生”优势,因此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 。彼此在这方面可以相互借鉴的东西很多。总之,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国际性、开放性的特点,高等教育中一些共同的规律可以通过交流与合作互相借鉴、共同探讨。
从宏观上看,在双方都加入了WTO的情况下,教育作为服务贸易的组成部分,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具备“四个有利”:
1.有利于振兴中华民族的高等教育事业。当今高等教育创新与国际化方兴未艾,发达国家都竞相抢占中国这一广阔市场。两岸携手合作,才能确保中华民族的高等教育事业在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主导作用。
2.有利于发挥两岸之间地理、人缘、文化上关系密切的有利条件,推进大陆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
3.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彼此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参与国际竞争。目前世界高等教育市场正走向国际化,高等教育业将面临诸多强手竞争。加强两岸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是两岸共同迎接国际挑战、强化国际竞争力的紧迫需要。两岸只有走合作的道路,增强实力,才能在国际抗衡中立于不败之地。
4.有利于与国际接轨。两岸合作对与国际惯例“接轨”,融入世界高等教育市场,建立“分享共盈、多元共存、融合汇聚”的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从微观上看,具有“三个互为”:(1)在优势上互为补充。台湾的高等教育历史悠久、管理先进,但市场小且已趋饱和,需向外拓展。大陆高等教育条件较好,由于人口众多,虽然已经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但仍然满足不了广大青年学子上大学的需求,正是台湾向外拓展市场的理想之地。而大陆的高等教育也需要引入台湾高等教育的管理经验。(2)在结果上互为实惠。近20年来,两岸高等教育合作不断扩大,促进了两岸高等教育的繁荣,为两岸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双方都能从中得到实惠。(3)在“转轨”上互为得益。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对促进两岸高校实践现代教育理念,有效服务各自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强各自的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两岸高等教育合作是基础性的合作。这种合作对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的作用不可低估。实际上,两岸的高等教育都是以中华文化为本的教育,都是为了追求中华民族的振兴与繁荣,这就为两岸的高等教育合作奠定了很好的前提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条件,摈弃前嫌,互通有无,用两岸高等教育合作的辉煌成果造福两岸同胞。
二、两岸高等教育的合作基础
两岸是地缘、血缘、文缘和商缘相连的中华民族的统一体, 具备加强高等教育合作的坚实客观基础:
(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的经贸和人员往来日趋密切。2006年,两岸贸易额已经突破1200亿美元,台湾顺差为800多亿美元;同年,台湾到访大陆人士超过400万人次,大陆去台人士为17万人次。
(二)大陆和台湾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差异, 使得两岸在高等教育发展上的互补性十分明显。两岸都有互需互补的内在要求, 可以实现高等教育发展要素的最佳组合。
(三)自1987 年以来,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从无到有, 规模由小到大, 渠道逐步拓宽,层次不断提高。目前,两岸有10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其中90多所高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不少高校通过校际合作方式,互派教师讲学,互派学生进行短期的互认学分学习;2006年,大陆应邀赴台交流的教师、学生、研究人员及教育官员达6500人次;应邀来大陆交流的台湾教育界人士约2300人次;还有30多位台湾学者应聘担任大陆高校的教授、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另外,两岸同名及具有相同历史渊源的学校,如清华大学、东吴大学、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师生间的交流、学术访问情况也非常热络。这些大学秉承共同的校训,甚至在院系设置上也大同小异并互相借鉴。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体现了国家尚未统一过渡期的明显特征。
三、两岸高等教育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与障碍
两岸高等教育合作近年未能跨上新台阶, 远远落后于近年来海峡两岸在其它领域,特别是经贸方面的交流合作, 两岸同胞所期望的交流进程与合作成果不尽人愿。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历史性、人文性、政策性、条件性等。但根本性因素还是人的因素。
(一)20 余年来,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为障碍”。台湾某些人从政治因素出发, 对与大陆进行高等教育合作千方百计采取限制措施, 对台湾教育界与大陆合作做出了种种限制。
(二)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指导思想与原则上的差异。在两岸交流合作过程中,由于双方的指导思想与原则上的差异,导致双方在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尴尬和不和谐的情况。两岸高等教育界的交流虽然比较频繁,却不代表彼此的认知取得一致或理念已经相同。不可讳言,长久以来,两岸同行一直存在着某种思考逻辑上的落差。思考逻辑之所以有落差,主要是因于双方的相互了解还不够深、了解不够自然,导致互信度不足,在彼此互信度不足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加强进一步合作?
(三)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仍存在着不理性与不对等现象。在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中,台湾相关规定太多、太死,有些法规与条例甚至是人为设置的交流合作障碍。如,目前只有台湾学生到大陆求学,而大陆学生却不能到台湾就读;大陆已承认台湾学历,台湾当局却不愿意承认大陆学历。而且台湾当局迟迟不开放“三通”也是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马英九上台执政,相信这种情况会逐步得到改变。
(四)两岸高等教育资源无法进行有效整合。至今双方都没有专门负责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协调机构,双方高校的交流合作基本上是自发的,没有什么计划性和前瞻性,两岸高等教育资源无法进行有效的整合。
(五)两岸关系以前一直处于某种程度的紧张状态。主要表现在:
1.民进党政府阻碍“三通”,推行“法理台独”;
2.否认“九二共识”,加速“去中国化”;
3.阻挠两岸正常关系的发展;
4.利用进入联合国闹事,加速“台湾问题国际化”。本来不想在这里谈这些敏感问题,但是要真正有效地加强两岸高等教育合作,这些问题是避不开的。希望国民党重新上台后能够扭转这种局面。
四、加强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对策与措施
事实表明,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不仅有其客观必然性,也有现实的可能性和日益的紧迫性, 因而具有广阔的前景。只要我们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大局出发,相互借鉴,求同存异,相信双方一定能商讨出一套比较切实可行的因应策略,并有效排除某些障碍,扩大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笔者认为,比较可行的对策措施也许是:
(一)从战略高度来考量两岸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
在现阶段, 加强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对两岸关系走出僵局,密切两岸关系,促进三通,实现两岸政治谈判,终止敌对状态,向和平统一目标迈进等等,将起到积极作用。两地的教育制度、方针、培养目标等将继续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一客观事实两地既要相互尊重, 又要力争绕过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不同的障碍, 扩大对相互之间共同点的认识, 努力拓展交流合作空间。
(二)理性建立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规范
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已有20来年,两岸应检视交流合作的成效,设法制定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政策,建立有关秩序与规范,为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为此,两岸高等教育界应定期沟通,,消除交流合作中的误解与障碍, 选择具体可行交流合作事项,拟定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计划。在一个中国的大前提下,只要不违背大的原则,两岸都要以更为宽容、积极的心态推动高等教育交流合作。
(三)加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关键在于这一过程能否相互满足对方的需要, 能否找到共同的利益及形成合作基础。目前,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仍然偏重在一般学术往来与参观访问方面。因此,未来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应扩大范围,重点放在“合作”上,加大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多举办形式多样化的两岸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和专题论坛,提出建议与对策;
2.加强和扩大两岸人次交流,共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其途径主要包括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和学者互访;
3.争取早日排除障碍,互招本科生和研究生,造福两岸学子,但关键在台湾方面;今年台湾高考中出现的“2.8分原子弹”,震撼台湾高等教育届,更说明这种合作的必要性;
4.加强两岸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交流与合作,以中国人的名义,为中华民族谋利益;
5.加强两岸高校间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合作,共建科技开发中心,共同申报和承担重大前沿性课题;
6.开辟两岸高校重点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渠道。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对于建设一流大学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内地的重点学科,或是台湾的卓越学科中心,都代表着两地的最高水平。有意识地推动和发展两地重点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可以提高各自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符合两岸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还将促进两岸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双方的经济转型;
7.循序渐进,采取措施,争取早日互认学分、学历与学位。这是两岸教师和学生未来可以自由流动的必要前提;
8.构建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平台,建议设立“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试验区”,大陆方面可以把广东和福建有关高校先行纳入该试验区;两岸应就设立试验区事宜建立定期、半官方性质的协商机制,并根据“由易到难”、“由简到整”、“求同存异”、“互惠互利”的原则商签《建立两岸高等教育试验区合作协议》,可分期分批进行,先选择一些已具备条件的高校为试点,试点成功后,再逐渐扩展到两岸其它高校;
9.鼓励两岸对等高校之间建立战略联盟,合作办学,优势互补,共享教学与科研资源,提升彼此竞争力。
五、结语
从人文、历史的角度看, 两岸同属骨肉同胞, 共同民族、历史、语言、文字、血缘、传统, 无疑为两岸高等教育关系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但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包袱是沉重的。几十年政治上的对立、人际关系的隔绝, 不仅造成两岸高等教育的隔离, 而且造成情感和心态上的障碍, 使两岸人士在思维习惯、生活习俗、对高等教育活动的运作等都存在不少的差别。这种状况势必在发展两岸高等教育过程中, 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海峡两岸分别在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发展,两岸高等教育深受其政治、经济、教育以及人文环境的影响,因而形成了各自的体系与特点,两岸高等教育制度与运行机制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意识形态有别,由此而导致价值判断上的差异和碰撞将是不可避免的。在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中,必须持一种尊重历史、客观务实的态度,互相尊重对方的教育传统和特色。现阶段,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过程中不确定的因素较多,双方均背负着太多政治包袱。但是,两岸都是中华文化哺育成长起来的,尽管两岸在制度层面、政治层面存在诸多差异与对立,但两岸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却有殊途同归之幸。尤其是台湾民众对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与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表现了相当的热忱,这对于两岸交流合作,以至未来的和平统一无疑具有重要的正面意义。两岸高等教育界也有着共同的目标,即振兴中华高等教育。因此,我们相信,在未来,两岸将不断扩大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层面、建立起更多的合作关系,形成良性互动。眼下最需要的是,两岸立即行动起来, 突破只在民间运作的局限和其它不适应新形势的藩篱, 制定明确的相应政策和法规, 使两岸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全面深入地展开。只要双方能够携起手来, 抓住机遇, 克服障碍, 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和中华民族高等教育振兴的前景无疑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李立,阎炳辰.促进两岸教育交流合作 奠定中华民族繁荣基石[J].台声,2007,(6).
[2]林娟,朱力南,黄璇. 力阿曼高校紧携手 合作交流迎“浪潮”[J].两岸关系, 2007,(1).
[3]林慧.教育服务贸易视野下的两岸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6,(3).
[4]刘斌.入世与海峡两岸教育交流[J].台湾研究 两岸关系,2002,(4).
[5]冯增俊.走向新纪元的粤港澳台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