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翼研究综述
2009-06-02吕会玲
摘 要:赵翼是乾嘉时期的文史大家,他的创作及诗论、史学研究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为界分为两个时期,综合、梳理了赵翼的研究资料,指出其重理论、轻作品的研究特点,为进一步展开对赵翼的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赵翼 研究综述 文献研究 史学与文学研究
赵翼(1727-1814),字云松,号瓯北,晚年因目半明半昧,耳半聪半聋,喉半响半哑,又自号“三半老人”。博通文史,著作颇丰,有《瓯北集》、《瓯北诗话》、《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等。前半生着力于仕途,中年归隐,潜心著述。以文史学家著称于世,与袁枚、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20世纪80年代以前赵翼的研究较零散,不成系统,以序言、随笔等形式显现,有赞赏也有批判。赵翼生前名动乾嘉,重立言,“书有一卷传,亦抵公卿贵”(《瓯北集》)。分别由蒋士铨、祝德麟、袁枚、钱大昕、翁方纲等诗界名人为之作序。蒋序云:(赵翼)“天才卓厉,其所固然,而又得江山戎马之助,以发抒其奇。……兴酣落笔,百怪奔集,不可逼视。”袁序称赵翼诗歌“忽正忽奇,忽庄忽俳,忽沉鸷,忽叩虚而逞臆,忽数典而斗靡,读者游心骇目,碌碌然不可见町畦。”钱大昕言:“夫唯有绝人之才,有过人之趣,有兼人之学,乃能奄有古人之长,而不袭古人之貌,然后可以卓然自成为一大家。今于耘崧先生见之矣。”序言说出了赵翼诗歌的主要特征,但序主乃赵翼友人或弟子,不免有过誉之嫌。
清末,经世致用的诗歌日益凸现,龚自珍、梁启超等人对赵翼批评甚多。梁启超从道德与学术的角度来观照“所谓袁(枚)、蒋(士铨)、赵(翼)三大家者,臭腐殆不可向迩。”朱庭珍《筱园诗话》则直斥他为“诗魔”,“风雅之蠹,六义之罪魁也”。唯尚镕《三家诗话》专论尚属中肯。此后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概括赵翼诗歌“才气纵横,庄偕并作”。王文濡编选了《袁蒋赵三家诗选》(上海文明书店民国7年初)。五四后,由于中国特殊政治局势和新文化思想要求,研究寥落。仅有霍松林《“必创前古所未有,而后可以传世”一论赵翼的<瓯北诗话>》(该文系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2月版《瓯北诗话》的《校点后记》),重点在“创新”,但用阶级分析法评论难免带有时代烙印。其后有《瓯北诗钞》(商务印书馆1936年)、霍松林校点《瓯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为新时期赵翼研究铺开了道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此前研究基础之上进行梳理,研究趋于繁荣。论文共80多篇,专著五部。
一、文献研究
诗集整理。赵翼诗集毁于战火,新时期开始了对其诗集的整理。1985年胡忆肖选注《赵翼诗选》对209首诗歌鉴赏与评点,但有些许不足。刘世南《<赵翼诗选>注释举谬》(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年1期)一文举出谬误之处。由此,华夫主编《赵翼诗编年全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对赵翼近五千首诗进行系统编年。匡亚明先生为《赵翼诗编年全集》的题词“千古独步,史家绝吟”,肯定了赵翼的地位。李学颖、曹光甫校点《瓯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说赵翼“是‘乾嘉诗坛性灵营垒中一员大将,论诗有自己的精辟见解”,诗歌内容丰富多彩,风格“风趣谐俗”、“博洽典赡”、“精深警辟”和“雄丽豪健”,附录了年谱、传记及序跋、唱酬、评论等资料。钱仲联先生《清诗纪事》收集了赵翼研究的许多史料,实为赵翼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年谱、生平传记及交游。上面提及年谱是由赵翼之子廷俊、廷英、廷彦校字,叙述了赵翼坎坷而终福禄寿齐全的一生,对研究赵翼提供了极为可靠的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今人李君明《赵翼年谱》(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在原谱基础上增加上了历年其他文人活动,并附刘大櫆年谱以供参征。台湾杜维运先生《赵翼传》(台湾时报文化公司1983年)从大量文献资料出发,介绍了赵翼的生平、交游与史学成就,运用心理分析方法对赵翼各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况进行了系统研究。赵兴勤先生《赵翼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专章论述了赵翼的社会政治思想、治史思想、哲学思想以及文学思想。该书以诗证史,知人论世,科学地评价了赵翼不凡的一生,将赵翼研究引向深入。关于其交游学者们也有研究。张其凤《刘墉家族与赵翼交游考述》(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4期)、《印泥红爪谈陈迹 交情三世北平长——大书法家刘墉一家三代与史学家、诗人赵翼交游考略》,(潍坊学院学报2001年1期)虽着眼点在刘墉,但也可反映赵翼与刘墉一家的交游情况。赵兴勤《赵翼交游考述》(河池学院学报2007年4期)重点考证与蒋、张(舟)、袁等人的交往。王英志先生《袁枚与赵翼交游考述》(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2期)论证了赵翼与袁枚交游的过程。赵翼阅历甚广,与王鸣盛、钱大昕、翁方纲等乾嘉士人、后辈诗人等有诗文往来,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二、史学与文学研究
史学方面研究重点在《廿二史札记》。赵翼独特的史学观推动了现代历史学的发展。研究论文30多篇,成就最高的是赵兴勤文史新探系列论文,《论赵翼对史传叙事方法的探究》(河池学院学报2006年6期),《论赵翼的史学主张》(河池学院学报2006年7期),《赵翼“向来嫌理学”思想的内蕴》(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4期)等论文对赵翼的史学主张、治史特点以及在乾嘉时代背景下的突出贡献作了详尽分析;白兴华《评治乱兴衰,揭利弊得失——论赵翼总结明代兴亡》(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1期),《论赵翼评价历史人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3期),《赵翼的史学批评》(史学史研究1999年3期)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赵翼突破校勘、训诂的门限,以经世致用的精神纵观前史,运用归纳方法来钩稽大事而贻惠后学。仅有陈冬冬、赵翎的《赵翼<陔余丛考>散论》(长春师院学报1996年3期)一篇是对《陔余丛考》的研究。
赵翼还备受台湾、国外学界的推崇。日本史学家研究中国历史,取《廿二史札记》之说最多。1910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史学家曾以无计名投票方式选他为“中国史学家十杰”之一。加拿大汉学家浦立本教授也给予很高的评价;美国也有关于赵翼的研究者。
文学方面主要是对诗论和作品的研究,分别从流派、创新、文学发展观、交游、思想、艺术特色角度切入。
关于诗论的论文共21篇,代表作是严明的《赵翼诗初论》(中国古典文学论丛1989年),胡忆肖的《论赵翼的诗歌创作》(文学评论丛刊1983年),王英志的《性灵派副将赵翼论略》(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王殿明的硕士论文《赵翼诗歌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着重于对诗论的整体观照。赵翼诗论的核心是创新,故研究者多从此入。张明曙的《论赵翼的诗歌创新主张》(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3期)提出创新虽不是赵翼独创,但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毕桂发《赵翼论诗的宏观视野和创新精神》(河南大学学报1998年1期),张涛的两篇《诗文随世运 无日不趋新》(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1期)、《创新:诗歌创作的价值体现》(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4期)认为赵翼论诗遵从发展的唯物史观,把“创新”作为诗歌审美价值的评判标准,批判复古思想,强调诗人之才,形成“创新说”,是对赵翼创新观有力的剖析。
还有一些评论散见于各类文学史、批评史、札记等文献中。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认为“瓯北晚年论诗,矜卓都尽。诗格调不高,而修辞妥帖圆满,实冠三家”,但也批评其“能说运典,恨锋芒太露,机调过快”的特点,较为中肯。郭绍虞以释“性灵”而论及赵翼诗论。朱则杰《清诗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言:“赵翼以文为诗,……既讲通俗,又主顺畅,近乎自然,趋向口语化,语言流利,既‘晓又‘畅,真正‘明白而‘如话”。严迪昌《清诗史》主要论及赵翼卓越的史识造就了他“创新”的意识。刘世南的《清诗流派史》,张健《清代文学批评》、《清代诗学》均有涉及,对赵翼的评价也日渐公允。
对赵翼诗歌的研究为数较少,多集中于咏史诗。李鹏的《赵翼的咏史诗》(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3期)、《赵翼诗歌与诗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论述赵翼以史学趣味创作咏史诗,具有高超的见识、评价人物公允,继承发展了“咏史”传统,借史以抒己怀。李艳梅的《赵翼诗歌分类研究——咏史怀古诗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探讨赵翼壮游与创作的关系,通过对文本解读探求意蕴。文史不分,王树民的《赵翼的诗和史学》(燕山大学学报2000年1期)、张涛的《史与诗的合璧:作为史家身份的赵翼诗歌创新》(河北学刊2003年3期),李鹏的《史学赵翼与文学赵翼:学者身份和诗人身份互动的个案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4期),论述史诗合璧创造了赵翼这样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利用诗史互证的方式,对赵翼咏史诗进行了透彻的解析。
地域诗歌研究也有涉及。陈友康的《赵翼云南之行与诗歌创作》(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3期),梁扬先生的《镇安府任上的赵翼》(广西大学学报1981年1期),黄海云的《赵翼镇安府诗文研究》(广西大学2003年),这几篇文章主要写赵翼在镇安府任上将民俗、风物和社会入诗。梁、黄合著的《古道壮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将赵翼的创作同镇安风情、社会生活、民族特色、物产,甚至姓氏源流结合起来,整部考论扎实厚重。赵翼晚年讲学扬州,《赵翼与扬州》(扬州大学学报2000年)一文考证了赵翼在扬州的事迹并教育人民学习赵翼的精神。
综上所述,20世纪以来,赵翼生平传记、交游、史学与文学等方面研究已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研究成果。但是研究呈现出重理论、轻创作的特点。关于赵翼的文学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他的咏史诗、山水诗、闲适诗也有一定的境界。关于性灵派诗人之间“和而不同”的趣味也会引起更多的探讨。
(吕会玲 新乡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45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