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词的多样性
2009-06-02王润洲
摘 要:苏轼一生屡遭谗害,但他学养甚深,虽有郁郁不平之感,每为其豪情所掩,使人但见其放旷一面。苏轼词的主要风格是豪放,但也有不少清丽韵秀、缠绵妖媚或空灵隽永、清新淳朴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吐诉自己的人生感慨,抒写多种多样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感受,叙述生活中的事件,表现了亲人师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描绘山川景色和农村生活场景创作出技巧高度成熟的优秀词作。
关键词:苏轼 豪放 风格 多样性
苏轼堪称中国文化史的千古奇才,他博学多识,才气横溢,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领域都有极高造诣。
苏轼作词时间较晚,据朱孝臧《东坡乐府编年》记载,大约始于37岁任杭州通判时,所作大多是游宴酬赠的小令,词名未著。38岁赴密州,从此词多长调,开始陆续显现出豪放的特色。44岁后因“乌台诗案”贬居黄州五年,是苏轼创作的高峰期,许多名作都产生在这时。之后佳作减少,晚年词作更少。
在苏轼以前的北宋词坛上,婉约派占统治地位,内容大都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流连光景,风格婉曲缠绵,未能跳出词为“艳科”即专写男女之情的樊篱。苏轼以诗入词,把词家缘情和诗人言志这二者结合起来,使词和诗同样具有言志述怀的作用,并吸取诗的表现手法作词,这就解放了词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束缚,使它具有了更加多样的社会功能,同时,他还力辟柳永的侧艳词风入手,提高了词的格调,“一洗绮罗香泽之态”。
较为流行的说法认为,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苏轼的词作不仅“横放杰出”,也有许多清空幽秀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由于他在创作中自觉地、经常地转换词的风格,也由于他广泛的艺术兴趣,因而他的词不能以豪放囊括,也不能以婉约标称,而是豪爽旷放者有之,婉约蕴藉者有之,清秀淡逸者有之,古雅峭拔者有之,清丽圆转者有之,奇艳绝丽者有之。
苏轼的词在密州时期初步形成了豪放词风。他最早的一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功、刚强壮武的英雄气。词人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又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全词以问天、问月来探索人生哲理,抒发兄弟的手足情谊。它落笔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在格调上,它“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具有苏词豪迈清雄之特色。
苏轼被贬黄州后,写下了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前所未有。通篇大笔挥洒,却也衬以谐婉之句,英俊将军与妙龄美人相映生辉,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迭相递转,做到了庄中含谐,直中有曲。这首词将各种矛盾的思想感情有机的融合在一个整体中;眼前景物与古代人事的融合,渴望功业的积极精神和虚无消极的人生态度的融合,豪迈的气概与超旷的情趣的融合,上下古今,目接神游,以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段对词境做出了最恢弘的开拓。又如《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写黄鹤楼下的长江“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仿佛西来的江汉碧涛,注入奇峭的山崖峡谷,滔滔滚滚,极有气势。
苏轼是宋代词坛的大家,他不仅以豪放词开一代新风,同时他的各种风格词作,都有精妙佳品。
苏轼的闺情词,词品也较唐五代以来的婉约词高出一格。如著名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词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是离人泪似的杨花,还是杨花般的离人之泪?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总在虚实相间,“盖不离不即也”。就词境而言,幽怨缠绵之中透脱飘逸之致;就用笔而言,一波三折,婉曲而深远。《江城子·已卯正月二十日记梦》是一首著名的悼亡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用白描的手法,不加雕琢的语言表达他对妻子永不能忘的深挚感情。“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以假设相逢之景写出生者死者离别之久,以及生者历经沧桑的感慨,极其沉痛,感人至深,堪称婉约上乘。他的《蝶恋花·花褪红青杏小》借伤春的传统题材抒写自己贬谪途中失意的心情: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此词上阕写暮春景色与伤春情绪,然却作旷达之语,处处都能给人希望的启示,深情缅邈而又爽朗豁达。下阕写人,尤为奇情四溢,通过人的关系,人的行动,表现对爱情以至整个人生的看法。苏东坡此词同样是写女性,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在词史上是难能可贵的。
苏轼在日常生活中探索人生哲理,把浓厚的人情味和人生哲理交织在一起,丰富和深化了词的意境。如《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几句,从古往今来人们望月的普遍感慨中提炼出人事与天道的相同规律。“古难全”是事实,“人长久”是希望,两者对立统一在作者忠心的祝愿中。又如他在黄州时所作《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又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然现象,谈人生哲理。此词写途中遇雨,从寻常小事中见深意。在风雨声中吟啸徐行,“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可见作者在人生路上履险如夷,不为风雨所扰的坦然和坚定。“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身处风雨之中既不觉风雨相扰,雨过之后也不为晴喜。这使人联想到苏轼在政治上所走过的虽是一条风风雨雨、阴晴无常的道路,但他能以乐忧两忘、心平气和的旷达态度泰然处之,晴雨变化也就自然置之度外了。再如《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此词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展示出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境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写得飘逸且富有浪漫情调。
在日常生活中,苏轼还很善于发现山水乐趣,描写田园生活的新鲜意趣,寄托离世隐遁的愿望。如组词《浣溪沙》五首,涉及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收麦、赛神、缫丝、煮茧、梼麨、卖瓜等,和雨后农作物的欣欣生意和农民的喜悦之情一起写出,凡农村景物如池鱼、树鸟、桑麻、蒿艾等,也带有雨后日照下鲜洁的色彩和熏人的清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将仲夏时节农村中一片繁忙的气氛和古朴的情调渲染得风味十足。酒困口渴的太守敲门求饮的细节虽带有诗人雅士所欣赏的野趣,却也将使君与农民之间的一片融洽之情轻轻点出,显示出苏轼农村词清新开阔、含蓄隽永的艺术特色。
从前面所举词例可以看出:苏轼词的主要风格是豪放,但也有不少清丽韵秀、缠绵妖媚或空灵隽永、清新淳朴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苏轼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创作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
(王润洲 河北省晋州市第五中学 052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