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二十四诗品》之“雄浑”范畴

2009-06-02葛艳奇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4期
关键词:诗品

摘 要:“雄辉”作为《二十四诗品》开宗第一品,体现着司空图本人在冲淡平和的终极理想下所掩盖着的另一面人生风貌。从鉴赏学角度说,“雄浑”就是“具备万物,横绝太空”的巨大充实之美,是艺术家自身孕育的恢弘豪壮胸襟的对外投放。同时,“雄浑”又是司空图的创作论,包含了对诗歌创作者的主观精神要求,只有雄健深厚的精神品格充实作者“内质”,才能向外扩散,创作出恢弘豪壮、激烈高昂的诗作。

关键词:司空图 诗品 雄浑

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曾指出:“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乃集我国美感范畴之大成”[1]。司空图为诗歌美学风格建立的品类,几乎总括了我国古典诗歌包括虚、实、形、象、神、气等在内的主要的审美范畴。

“雄浑”为二十四诗品开宗之第一品,可见这一风格在我国古典诗歌乃至古典文艺美中的地位。综观二十四诗品,司空图对诗的风格品鉴以冲淡、闲远的意境为多,其描述诗之风格的四言句勾画出一幅幅如“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萧萧落叶,漏雨苍苔”、“花覆茅檐,疏雨相过”、“晴雪满竹,隔溪渔舟”等充满平和淡远之气的图画,综合其人生命运及晚年的审美追求,以及其所作诗歌来看,似乎司空图更倾向于老庄的冲淡美的思想。但是,二十四诗品中,却有如悲慨、豪放、劲健等体现奋发、有为、强力与意志的几品独具一格,展现出作者在冲淡平和的终极理想之下矛盾的一面,仍然有着儒家所追求的积极有为、豪迈雄壮的人生理想和审美境界。这其中,最能代表其劲健、恢弘风格的,当属二十四品之第一品——雄浑。

先看其四言“品”语。“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中国传统哲学所谓的“体用不二”,在司空图这里用作对诗歌的品评之语恰当而妥帖。内实而外强,内真而外劲,正是中国古代诗歌雄浑美的内外兼修。外为用,内为体,外为词,内为意。“反虚入浑,积健为雄。”虚者,类似于庄子的“虚”和老子的“无”,即天地人心之原初之态;《说文》曰“浑,混流声也。”此句言作诗当以虚入,以实成。自《诗经》之“赋、比、兴”起,作诗讲求首句似“顾左右而言他”地引入,继而进入吟咏之对象本身。反虚入浑,即由静到动,由无到有,由始到成。天之苍苍,风云实之。“积健为雄”乃言作诗字字带风——健,方能风起云涌——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此句最能反映“雄浑”的“大”之性格。中国艺术有“以大为美”的传统,如庄子的奇幻世界里北冥之鲲,翼若垂云之鹏,都尽力表现宏大的宇宙之美。可见司空图之“雄浑”更重一种巨大的力量感和充实感,其大足以“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自由自在,飘忽不定,浑然而生,浑然而灭,气势磅礴,绝无形迹,这里所运用的是司空图所擅长的以意象品诗,以美品诗,即意象批评的方法,也是《二十四诗品》的基本批评方法。这四句勾画出一副苍茫辽远、恢弘无际的景观,与其说是品诗之语,不如说是描摹诗境。荒荒油云,寥寥长风,唯有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和“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赠何七判官浩》)有此胸襟与气度。

这种“具备万物,横绝太空”的巨大充实之美,任是巨笔亦无从画。如何描摹?唯有“超以象外”,“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此乃象补言之所不能;而象亦无法表现的对象,惟有超越其象,以抽象代具体象,通过语言的重叠与碰状,使读者积极展开想象,此时才能得意忘象,也即“得其环中”,抓住对象的本质与灵魂。“持之非强,来之无穷”,倘若不过分用力,勉强地雕刻,而是自然而然地,将心生之境一气写来,则文思永无穷尽。

从“雄浑”一品来看,司空图作为一个自身就是诗人的诗歌鉴赏者,其对诗歌的批评与其说是鉴赏论,不如说是创作论。读者与诗家读之,各有所得。读者能以之为器,体味雄浑之美;诗家则知如何摹写雄浑之美。以下试从创作角度来解读“雄浑”一品。

如何表现雄浑之美?“雄浑”品六句,初看都是讲诗之品格,仔细推究,却包含了对诗歌创作者主观精神世界的要求。“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只有雄健浑厚的精神品格充实作者的“内质”,才能向外扩散,创作出恢弘豪壮、激烈高昂的诗作。“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此三句最能表达雄浑之境的恢廓宏大。前文提到,中国美学对“大”尤有推崇。西方美学中的“崇高”体验,也由“大”而生。“崇高的对象在它们的体积方面是巨大的”[1]。康德《判断力批判》中也对崇高有精要的分析,认为崇高对象在形式上的特征之一就是数学的崇高,即对象的体积和数量无限广大,超出人们的感官所能把握的限度,比如大海或星空无边无际等。由物之大而显现出人之小,因思及宇宙之大,乃人亦大,由此而生出西方美学中所谓“崇高”之感。

何为大?天涯海角,高山仰止,皆藏于宇宙,所有人思虑所及之自然物象,皆藏于宇宙。宇宙乃为大。最高的意境,须与天地同脉搏和节奏。也就是要求创作者有“宇宙感”,能体味到无穷时空的微茫之处,思绪亦能接旷古之久、天地洪荒。因此有宇宙感的艺术,最能成为雄浑的艺术。宇宙的无限与永恒,最能激起诗人的豪迈和悲壮之情,而为雄浑之作。此处之雄浑,既指“具备万物,横绝太空”的空间之广阔,也指天地洪荒的时间之无涯。

由司空图提出的这一中国古典美学之经典范畴的“雄浑”,往往被拿来与西方美学之“崇高”范畴类比。“崇高”更侧重人的道德比拟,即崇高感给人带来的人格提升。以自然为例,自然的宏大和高超能引起人对自身高度的审视,从而由外而内、由物及人,人与自然在崇高感中融为一体;而“雄浑”更多地是艺术家把自己的感情移入自然,即“大用外腓,真体内充”所强调的,艺术家只有自身孕育恢弘豪壮的胸襟,才更能使对象带有雄浑之气。“雄浑”更强调创作者自身须具有雄浑之气,即豪放、慷慨、激昂的情感状态和高远雄健的精神品格,才能以意驱笔,以神运形,由内而外,由心生境。也即所谓“真体内充”才能“大用外腓”。

第二,除了主体方面要有宇宙感之外,在创作方法上,还要讲究用笔。“反虚入浑,积健为雄”,以实写实并不能表现出雄浑之神,要想传神,还须“返虚”,从天地之静中寻找万物之动的端倪,从而以虚写实,虚实相生。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歌由非实境的“秦汉明月”和“征人”引入,后两句则实写现实中的“空城飞将”与“胡马”。前两句虚写的作用是把读者带入“秦汉”的历史沧桑感和“万里长征”的巨大空间感之中,从而使实写的两句有了铺垫和展开的背景,因此虚实相生,雄浑苍劲之诗乃成。

第三,与由虚入实、积健为雄的迂回术相关,要想描绘雄浑境界之宏大与壮阔,苍郁与浑厚,须在方法上运用“虚化”之笔,即超越具象,求其传神的美,而非形似的美。中国古代诗歌有诗画不分、诗画合一的传统。与画相比,诗歌在表现抽象的审美风格上,比画更有独特的优势。其独特之处在于,诗可以脱离具体的物象,而以非具象的审美形象(此处形象区别于具体形象,而是虚实相生的审美过程)来达到表现画笔无法描绘之意境。此处之“象”非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因为意象已是一个虚实相生的审美形象。此处的“象”乃是通过语言传达出的具体物象即“言象”,这才是司空图强调一定要超越的“实象”,超越写实这个维度,既师造化,师古人,又师“心”,则能达到以神运,超越象内之象而达象外之象,经由人的想象,最终能及无形之象,即接近“意”的层面,因无形无象(实象)而得其意,即“得其环中”,抓住要旨。不著一字写其实,却尽得其意之风流,这就是司空图“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传达出的诗歌创作方法。

“雄浑”之所以放在二十四品之首,应该是包含着作者对诗歌审美风格的追求。它融合了老庄同乎自然本体的最高的美和“真体内充”的充实之美,代表诗歌创作的理想境界。从创作论角度来看,它所体现的“反虚入浑,积健为雄”的创作方法和“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创作思想贯穿于整个二十四品中,也成为后来的诗歌创作者所必法之宝典,给后世文人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

注释:

[1]博克:《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古典文艺理论译丛,1963年版。

参考文献:

[1]祖保泉.司空图诗品解说[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

[2]张少康.二十四诗品绎意(上)[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3]杨景生.论司空图《诗品》“雄浑美”的特征及其哲学文化基础[J].齐鲁学刊,2007,(4).

(葛艳奇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252000)

猜你喜欢

诗品
《二十四诗品》21世纪研究述评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冲淡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典雅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高古
钟嵘《诗品》阮籍条新释
三曹诗品之我见
论钟嵘《诗品》中的“怨”
近十年《诗品》“滋味说”研究综述
钟嵘“寓言写物”的诗学意义
浅谈《二十四诗品》真伪讨论研究之方法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