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书释音》中浊音清化反映出的宋代徽语特点
2009-06-02李凯
李 凯
摘 要:作为一本为僻字注音的音义书,《唐书释音》在因袭的空档中也透露出了许多时音的信息,其中反映方音的音注更是研究方言史的宝贵材料。本文通过对书中浊音清化现象的归纳总结,发现这些与通语演变规则不同的材料,反映出的是宋代的徽语面貌。
关键词:《唐书释音》 浊音清化 宋代 徽语
一
《新唐书》由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撰,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全书完成。《唐书释音》是宋人董冲为《新唐书》注音释义而做的一本音义书。作者虽然在书中大量使用《广韵》中的反切,但并没有拘泥于此,他从自己的实际语音出发,新制了许多切语。因此,该书是很可靠的语音史资料,可以帮助我们考察宋代的实际语音系统。通过对书中所提供的材料中不同性质的音切进行甄别离析,我们可以考求通语、辨明方音,弥补诗词用韵研究在声母方面的不足之处。
董氏宋史无传,仅在《宋史·艺文志》中有“董衡唐书释音二十卷”。目前可以看到的诸版本的《唐书释音》中均未收录作者原序,仅在正文之前有“宋将侍郎前权书学博士董冲进”一语,生平籍贯不详。经过考证发现,董氏为宋代饶州府德兴县人,书中反映出的是十一二世纪的宋代语音。
因为作者在注音中因袭《广韵》的切语较多,所以,我们采用音注类比法进行研究。全书被注音的字共有11922个,但除去重文,其实只有3370个字。其中注音跟《广韵》相同的就有2279个(同一词前后出现时往往使用不同的切语来注音,其中有一个与《广韵》相同的就计入此类),不同的有918个。这些与《广韵》不同的注音就是我们的研究对象。书中反映出的语音现象众多,声母方面,除了来母,其它所有声母间都互有混切,这里只讲浊音清化。
《广韵》中的全浊声母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全部变为清音了,“並、定、澄、群”四个塞音声母,在普通话中依据声调不同分别变成了发音部位相同的清音。塞擦音“从、船、崇”虽然在发音部位上有所分化,但其清化规律与塞音声母基本相同,它们的清化规律都是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在《唐书释音》中,塞音与塞擦音的清化迹象非常明显,只是不符合这个规律。
擦音没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分别,它们的演变较为简单,都变为相应的清音,邪母与心母混切,匣母与晓母混切,只有禅母的演变比较复杂。因为禅母的清化涉及到知组与照组的许多声母,这里不做讨论。
(一)邪母与心母混切
以心切邪:
槥,相锐/祥岁[1]
溆,私吕/徐吕
穟,司醉/徐醉
紃,私伦/详遵
(二)匣母与晓母混切
1.以晓切匣:
晥,呼绾/胡管
肓,呼光/胡光
鑴,许规/户圭
邝,呼光/胡光
2.以匣切晓:
觿,环规/许规
罅,胡化/呼讶
邪母清化为心母的4个例子,全都是以心切邪,应该是邪母清化之后读同心母。匣母和晓母可以互切,两者合并似乎已经没什么问题。周祖谟先生关于《皇极经世书·声音唱和图》的研究、王力先生关于南宋朱熹《诗集传》《楚辞集注》“叶音”的研究都认为晓匣合流,匣母清化,同读[h]。
二
塞音与塞擦音的清化要复杂得多,主要表现为声调与是否送气之间的关系:
(一)並母与帮滂混切
1.以並切帮:
狈,薄盖/博盖
躄,婢亦/必益
2.以帮切並:
呗,北迈/薄迈
别,笔列/皮列
莩,彼表/平表
3.以並切滂:
踣,部口/匹候
扑,蒲卜/普木
魄,音薄/普伯
帔,被义/披义
鴘,薄变/披免
岥,旁禾/滂禾
炮,皮教/匹貌
4.以滂切並:
辟,匹亦/房益
骠,匹召/毗召
另外还有两例,《广韵》中没有此音,但《释音》中为这同一个词注音时用了音韵地位不同的切语:
胖,〔蒲官〕並、〔普安〕滂/无
旁,〔布浪〕帮、〔部浪〕並/无
这说明了作者认为,全浊清音並母与帮滂无别。
(二)澄母与知彻混切
1.以澄切知:
中,直众/陟仲
2.以知切澄:
瑑,拄兖/持兖
3.以澄切彻:
綝,直林/丑林
玚,长章/丑亮
紬,音抽/丑鸠
抶,直乙/丑栗
(三)定母与端、透混切
1.以端切定:
蹬,丁邓/徒亘
滇,多年/徒年
阗,党练/堂练
2.以定切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