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仿拟的关联阐释

2009-06-02戴玉珊许曦明

现代语文 2009年3期
关键词:类比关联理论联想

戴玉珊 许曦明

摘 要:仿拟是一种打破言语常态的语言行为,是对常规语言的偏离,它不仅是人们构造新词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人们语言创新能力的一种表现。本文从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出发,探讨了英汉防拟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建构防拟生成的认知语用模型。

关键词:关联理论 仿拟 联想 类比

一、引言

仿拟(parody),又称为仿用或仿辞,是一种基本的修辞格,本文仅以仿拟统称。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代,仿拟就被视为一种模仿以往诗歌风格的诗体。现在人们把仿拟当作语言的一种基本辞格,大体涉及到本体和仿体这两个概念。仿拟是构造新词的一个重要手段,成就了许多新词新语。长期以来,仿拟都属于修辞学的研究范畴。因此,人们一般将它作为一种辞格进行研究,单纯从构词法上分析其结构。[1](P25)但随着对仿拟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从其他视角进行解读,如人们从认知的角度或者尝试运用模因论对其生成做出解释。本文拟用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对英汉仿拟现象做出阐释。

二、仿拟的定义及分类

(一)仿拟的定义

在我们用关联理论来阐释仿拟之前,有必要明确何为仿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尝试从不同角度对仿拟加以解释。陈望道在其《修辞学发凡》中提到“为讽刺嘲弄而故意仿拟特种既成形式的,叫仿拟格”[2](P108)。黄伯荣,廖序东在《现代汉语》(增订第三版)中对仿拟作了如下定义:“根据表达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3](P258)。《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英语词典》认为仿拟“以讽刺或滑稽嘲弄为目的,对某一作品或作家的语言、风格进行模仿,使得某些特性得到凸显或夸张的一种文体”[4]。从上述定义可看出,英语和汉语对仿拟的本质尚缺乏统一的认识。汉语主要从本体和仿体的角度,而英语则从仿拟作为一种文体的视角。我们认为,仿拟是一种特定的文体。它模仿现有的词、短语或句子、篇章,满足了人们表达讽刺、幽默或嘲弄的需要。

(二)仿拟的分类

仿拟错综复杂,形态多样,我们基于其基本构成单位,将仿拟分为五类:仿词、仿语、仿句、仿篇、仿调。

1.仿词(parodic word)

仿词是一种语素更换,即用新词素代替旧词素,它们之间的关系要么相似,要么相反。

(1)在watergate(水门事件)之后,很多类似于水门事件的丑闻都模仿了这一结构Irangate(伊朗门事件)、Reagongate(里根丑闻)、Clintongate(克林顿丑闻)等等。[5] (P136)

(2)有“小广播”,是因为“大广播”不发达。只要民主生活充分,当面揭了疮疤,让人家“小广播”,他还会说没时间,要休息了。[6](P412)

这些新模仿出来的词语大都具有偶发性。有些偶发性词语对语言环境的依赖性较强,脱离了具体的上下文或语境,便不知所云或很难让人理解。这里的“小广播”就是典型依赖语境或上下文的词语。但有些模仿出来的词语由于频繁使用,所以对语境的依赖性较小,常可以单独使用,如:仿造“文盲”的“科盲”“法盲”,这些词已逐渐称为常规词汇,为人们广泛使用。

2.仿语(parodic phrase)

仿语包括对俗语、谚语和成语进行临时翻新,即“旧瓶装新酒”。

(3)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随着科学的发展,此话已经过时,人类已进入到“天有可侧风云”的年代。[7]

(4)Tasting is believing.是一个食品广告,是在仿造“Seeing is believing”的基础上产生的,目的是为了吸引人们品尝食品。

3.仿句(parodic sentence)

仿句即在现成的句子之上模仿并创造出新的句子来。

(5)“争睹,争睹,惊飞一滩欧鹭”。(宁波晚报)

这是针对杭州湾跨海大桥周边游客增多而发的感慨,是在宋词“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的基础上仿造出来的。

(6)“East or west,Honda is the best.”(东奔西跑, 本田最好。日本本田汽车广告)。

它是仿造“East or west,home is the best.”而创作出来的。[8] (P107)

4.仿篇(parodic text)

仿篇是在模仿篇章的基础上的一种仿拟,它不是模仿一个词或一句话,而是整个语篇。

儿童文学名著《Alice in Wonderland》(《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有一首儿歌:

(7)Twinkle,twinkle,little bat,

How I wonder what youre at!

Up above the world you fly,

Like a tea tray in the sky!

读者一看就能想起简•泰勒(Jane Taylor)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小诗The Star:

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Up above the world so high,

Like a diamond in the sky!

这首儿歌正是在小诗的基础上创造而成。

5. 仿调(parodic tone)

仿调,即模仿原文或原作既成腔调创造出新的词组、句子或篇章。

由于汉语是声调语言,所以仿调现象极其普遍。尤其是在一些电视剧中体现较为明显。据粗略统计,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还珠格格》和《鹿鼎记》两部作品中,出自主人公“小燕子”和“韦小宝”口中的仿拟辞格达一百处之多。

英语中的仿调现象屡见不鲜。如大家所熟悉的百事可乐广告,就很好地仿拟了英语一首民间曲调,编写出了百事可乐小韵文,英语叫做Pepsi-Cola Jingle。广告节奏鲜明,韵律整齐,内容如下:

(8) Pepsi-Cola hits the spot,

Twelve full ounces,that's a lot,

Twice as much for a nickel,too

Pepsi-cola is the drink for you.

百事可乐口味爽,

十二盎司大容量。

两听可乐五美分,

任君畅饮没商量。[9](P150)

三、关联理论与仿拟

(一)关联理论

“关联被视为一系列命题与话语主题之间的一种关系,它对话语的意义连贯与交际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10](P210)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颇有影响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该理论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为探讨语言形式与语用理解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11](P235-P260)

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的理论基础,它使语用学的重点转移到认知理论上来。从人的认知特点与过程出发,关联理论将交际当作一种认知活动,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有一个总的目标,即在认知过程中力图以最小的投入去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人们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最为关联的信息上,这一认识是对语言认知研究的一大突破。关联决定于两个因素:语境与心智努力。人类认知活动的目的就是在认知过程中以最少的心智努力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

(二)关联理论对仿拟的阐释

1.关联是仿拟得以存在的基础

在具体的交际场景中,仿拟使变化了的文字符号拥有特殊的语言意义,从而达到使表达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目的。在这一认知过程中,关联是前提和基础,也是言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关联与本体、本体语境、仿体语境相联系。可见,受话者只有将仿拟言语与自己的推理相结合,才能理解仿拟言语幽默、讽刺、调侃的语用效果。可以说,仿拟是在既有语言材料和旧词语的基础上的创新,同时这种创新又要遵循一定的语用原则。人们在进行社会交际时,通过构建共同的认知语境,借助推理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仿拟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到交际双方共同的认知心理支配,遵循着最佳关联原则。以下是我们基于上述分析而构建的仿拟认知语用模型,由关联、联想、类比、完型并最终生成新显结构的示意图。

2.联想和类比是仿拟达到最佳关联的助推器

“因为被仿的对象已含有大量已知信息,容易引起读者联想和共鸣”。[12](P61-63)从该图可以看出,关联是基础,大部分仿拟言语是关联的。但仅仅关联还不够,仿拟的存在还离不开人们的联想和类比。通过联想,人们将本体和仿体统一起来,使仿体既陌生又新鲜。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能够看出它带有明显的本体痕迹,故往往能被理解。类比的使用是人类思维能力和心理过程的使用,是思索相关性型式的能力的体现。人们正是通过类比的方式才创作出许多新词新语,并随着新生事物的涌现而填补了言语社会的“空位”现象①。因此,联想和类比是仿拟达到最佳关联的助推器,但这种类比能否被理解还有待于人们的完型和突显原则。仿拟的新显结构为人们所接受并广泛使用,且成为修辞造词法的主力军。

3.仿拟能否推广还取决于社会集体认知

仿拟是对常规用法的一种偏离。但偏离不是漫无条件、随心所欲的,而是有特定限制条件的,是受社会集体认知所制约或允许的。[13](P12)仿拟能否推广会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汶川大地震,举国哀悼。所有有良知、有爱心的人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可是在重庆万州区一家临近开业的火锅城,竟然取名“5.12震宗火锅”。很显然,商家是想利用“5.12”汶川大地震来做免费商业广告。由于违反了社会公德,这家火锅城很快被工商部门查处。此处的“震宗火锅”是以“正宗火锅”为本体仿拟的店名。商家本想利用人们对地震的关注来达到炒作的目的。但这样的“震宗”火锅城尚未开张就胎死腹中,因为它伤害了所有有爱心的人的情感,当然为社会所不容。所以,在使用和推广仿拟时,应该观照它的社会效应,对那些明显不符合社会公德的仿拟理应坚决抵制。

四、结语

本文主要对英汉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仿拟作了大体介绍,并尝试用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解释其存在的缘由,旨在揭示语言背后内在的、深层的规律性。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仿拟是一种偏离语言常态的行为,通过完型和突显原则,人们得以理解仿拟言语的修辞效果。仿拟是对常规语言的偏离,但这种偏离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的集体认知。

注 释:

①此处的“空位现象”是指语言在满足一部分社会需要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憾,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新产生的新事物、新现象很难用言语表达。

②本文所用的网址如下:http://bbs.btbbt.com/viewthread.php?tid=3028184,2008-4-27.

参考文献:

[1]董义.标题与仿拟[J].修辞学习, 2001,(4) .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32.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增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王文斌.英语词汇语义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吴亚芝.英汉仿拟对比研究:认知角度新探索[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4.

[7]周其祥.英语广告中的仿拟及其汉译[J].南平师专学报,2006,(1).

[8]许曦明,许颖欣.英语广告汉译的审美视角[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1).

[9]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修订本)[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10]周双娥.英汉仿拟修辞格的运用[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

[11]屈臣熹.合作双赢:语法让修辞更扎实,修辞让语法更精彩[J].修辞学习,2008,(2).

(戴玉珊 许曦明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315211)

猜你喜欢

类比关联理论联想
紧扣数学本质 丰富学习方式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关联理论探析
基于语用学的虚拟语气研究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论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趣味性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研究
“类比”一种思维方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