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研究综述
2009-06-02黄旻婧
摘 要:本文对历年来关于指示词“那么”的研究成果做了系统的梳理归纳,从来源、语法位置、语法意义和语用意图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基于现有研究的综合分析,指出了“那么”语义演变的趋势,及其主要语用、话语功能,并在肯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尚待继续深入研究的相关课题。
关键词:“那么” 指示词 连词 虚化 述评
长期以来,指示代词“那么”的用法是汉语语法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代词并不仅仅局限于指代功能,已经拓展出了许多用法,如篇章连接功能和话语标记用法等。研究的对象从句子到语段、篇章以及口语等层面,在不同的角度得到了充分关注,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那么”的研究成果做了系统的梳理和概述。
一、“那么”的来源
(一)“那么”的来源
关于“那么”的来源,历年来的研究大致可从字和词的同一性两个方面进行概括:
1.“那么”用字的演变
关于“那么”字型的来源,志村良治在谈及指示副词“恁麽”考时,指出:“恁麽”是出现于唐代的俗语指示副词,大体经过了如下的变化:
唐 •五代 • 宋
異没—與摩•伊摩—任摩—恁麽 (志村良治,1995)。
太田辰夫认为“这么,那么”两者是一类,这些词可能是在“这,那”后面加上“懑”或“们”而产生的(太田辰夫,2003)。吕叔湘(1980)认为,“那么”是后起的形式,早期近代汉语里用得最多的是“恁”。比这早的有“與摩”等,更早还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代的“宁”和“能”。元曲出现了“那麽”,元明时期较常见的是“那们”;而“那么”的大量出现是从《红楼梦》时代起的。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那么”的字型大致经历了“異没—與摩(与摩)•伊摩—任摩—恁麽—那懑—那麽—那们—那么”的变化过程。
2.“那么”词的同一性
志村良治(1995)明确指出:“異没,与摩,任摩”以及后来的“恁麽”并非各不相同的语词,而应视为同一语词的不同变体,即都应归属于同一个语词。吕叔湘(1985)认为早期近代汉语里用得最多的是“恁”,“那么”仅是后起的形式。
(二)“那么”的词性分类
关于“那么”的分类也是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太田辰夫(2003)分别在指示副词、指示代名词(“那么”表方向)、连词中提到了“那么”的用法。吕叔湘(1980)指出,“那么”有三个词性:指示词,代词,连词。侯学超(1998)只收录了“那么”的连词用法。金立鑫(1988)对“那么”的词性归属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认为“那么”仅仅是代词,不存在连词“那么”和副词“那么”。北京大学1955级、1957级语言班(1986)将“那么”分为“连词”“副词”两类,并不把它看成代词(转引自徐秀芬、亢世勇,2003)。
(三)“那么”的功能嬗变
太田辰夫(1958)指出,“‘那么似乎到明代还不发达。仅仅表示状态方法,作指示副词。‘那么在清代用的多起来。出现了表方向的用法,即在用介词(特别是‘往)来表示方向时共同的特殊现象,这时就不能把它照旧看作是副词了,权宜的办法是把介词包括在内,把它整个地看作副词性的结构。而其近一步的复合形式,即带‘个‘些‘些个的则看成是代名词或副名词,带‘着‘了的看成谓词。‘那么作连词用大约是很新的。清代多说‘那么着‘这么着 。现在只说‘那么就作为连词,这可能是江南方言的影响。”
志村良治(1995)的资料中显示,《景德传灯录》中“恁麽”已经有单独作谓词的例子。同时,还有“恁麽”接近于连词的用法,“恁麽即”最经常使用。
二、“那么”的语法位置
鉴于“那么”的语法位置,关系到其语法意义和词性归类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那么”的语法位置做个归纳小结。
(一)“那么”作修饰语
“那么”的语法位置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形。第一,加名词时,较早的时候前面不出现数量词,在现代汉语中,则出现数量词;第二,加量词时,一般是单数,“一”字不必说出来,但是在量词后面没有名词的时候,“一”字必不可少;第三,加形容词时,一般有(像)……+那么+形等情况;第四,加动词时,一般有“那么”+ 一 +动,动+“那么”+动量,往+“那么”+动等情况。
(1)他那么财主,别说是一百元,就是一千元也现成。(太田辰夫,2003)
(2)那么点年纪懂这么多事,真不简单。/那么些人足够了,人多了也难免窝工。(吕叔湘,1980)
(3)真的,就是那么大。/既然你那么喜欢它,就送给你吧。(同上)
(4)头那么一扬就走了。(同上)
除以上情形以外,“那么”有时也单独作谓语:你若任摩,因何更就我觅?(志村良治,1995)
(二)“那么”在假定句中作连词
“那么”作连词一般用在由两个小句组成的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面,起承接作用。承接前面的假设或前提,引进结果或判断。“那么”指代前一个分句的内容,这种情况主要有两种句式:“如果/既然……那么……”和“如果说……那么……”。
(5)信者这两个字组成的中国的汉字就是储蓄的储,就是说你只有成为一个有信用的人,那么你才可能成为一个有钱的人。(张文贤,2007)
(6)如果说作品质量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严戎庚,1982)
(三)位于句首的“那么”
从我们已经掌握的资料和语料来看,“那么”主要在口语中出现于句首位置(张文贤,2007;崔建新,1993;何洪峰,1998)。
(7)那么过去的家庭养老呢,不在家里头就直接上养老院去。(张文贤,2007)
(8)那么香港未来的经济到底要不要制造业,你的看法是怎么样的?(何洪峰,1998)
三、“那么”的语法意义
(一)“那么”的基本语法意义
1.指示意义
当“那么”用于名词、形容词、动词或量词的前面时,起指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数量或动作方式的作用。
王灿龙(2004)指出,“一种语言的指示词至少都能二分(有的还能有三分或四分,等等)。这种二分或多分的标准就是表达者与某个事物距离的远近,即指称距离。它有客观和主观之分。客观距离包括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主观距离是指心理距离。一般来说,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对于某个特定的表达者而言,它是固定的,而心理距离则有很大的灵活性,可随表达者的主观需要而确定。”如:
(9)望这远处公园长椅上的两个青年,他说:“瞧他们靠得那么近,准是一对情侣。”(王灿龙,2004)
(10)单立人后退几步:“你刚说了那么多超脱豁达的话,又立刻摆出寻死觅活的姿态,不觉得滑稽吗?”(同上)
例(9)中的“那么”是从空间距离的角度,那对情侣离表达者较远时,只能用“那么”。而例(10)则是表示被表达的事物是过去时间出现或发生的,是时间距离因素的影响,选用“那么”。
2.称代意义
所谓称代意义,就是“那么”之后没有修饰其他成分,而是独立用作谓语。用于代替上下文已经出现或说话双方已知的所指对象。早期常用“恁地”“恁麽”,后期常用“那么着”。如:
(11)此身已觉浑无事,却教儿童莫恁么。(吕叔湘,1985)
(12)再来休要恁地。(同上)
(二)“那么”语法意义的虚化
3.“那么”的指示意义的虚化
1)虚化为通指标记
“那么”修饰名词的用法中,绝大多数都是用来指称一类人或事物,这里的名词可看成是通指成分。而“那么”的指示意义也虚化为通指标记。例:
(13)有恁么畜生!(吕叔湘,1985)
2)虚化为无指标记
如果一个名词性成分不表示一个实体,我们不能把这个名词同语境中某个具体的人、物等同起来,这样的名词性成分是无指成分。如果把一个无指性成分作为一个参照点或比拟标准来使用,那么它所代表的事物应该是众所周知的。因为是不在眼前的东西,自然是“远”,其属性要用“那么”来修饰。最常见的格式是:话题+(像/有)+参照物+那么+A,有时作为参照点或比拟对象的成分是一个动词性成分(杨玉玲,2007)。
(14)这说明自我否定要比把文章写得红宝石那么漂亮要难多了。(杨玉玲,2007)
4.“那么”称代意义的虚化
1)虚化为泛称代
吕叔湘(1985,276)指出:“跟这和那连用能代表无定的人或物相似,这么和那么连用也能代表无定的性状或行为。”此时的“那么”隐含的称代意义已经虚化,仅仅用来表示不确定的泛称代。“而在早期近代汉语里,有时用“恁么”来代表不说明的性状乃至大段语句。或单用或叠用。”例如:
(15)要拘泥这么长,那么短,那还叫作不通。(吕叔湘,1985)
(16)以恁么恁么接人去,落在恁么恁么中。(同上)
2)虚化为连接意义
当“那么”位于句首,复指前文,这时‘那么的称代意义虚化为连接意义。这时‘那么又常常只说“那”。如:
(17)那们我就先躺一躺儿。(吕叔湘,1985)
四、“那么”的语用、话语功能
(一)“那么”的语用功能
“那么”应用在具体篇章中,会产生一定的语用功能。“那么”的语用功能主要有回指功能和预指功能(杨玉玲,2007;吕叔湘,1985;杨安红,2003)。
1.“那么”的回指功能
“那么”的回指功能指上文已说过的情况、状态,杨玉玲(2007)又把它分为“超句回指”和“句内回指”两种。
“‘那么的超句回指多用于否定句,使用频率不高,‘那么说‘那么一来‘那么一+动词‘那么着等都没有凝固的趋势”(杨玉玲,2007)。如:
(18)第二天早上,由陈锦添打电话给周家,勒索360万元,后见周家确实筹不到那么多钱……(杨玉玲,2007)
(19)你什么也不干,把自己关在一个小村子里头,天天想思想,使劲磕,你那么着都能挣着的话,那我们就成亿万富翁了。(同上)
句内回指的“那么”常伴同别的词语产生指示作用。这个词语一般是一个名词或代词代表一个具有同一性状的人或物,用来做比拟的标准。“那么”前的名词或短语所代表的事物是人所共知的对象(杨玉玲,2007)。如:
(20)它又怎么能从小手指那么粗的网眼中钻出来呢?(杨玉玲,2007)
2.“那么”的预指功能
杨玉玲(2007)和杨安红(2003)分别反驳了程远(1980)和吕叔湘(1985)的“指下文,用‘这不用‘那”的观点,指出了“那么”的预指用法。如:
(21)……,于是就形成了那么一族人:one day one cloth,常年买常年换。(杨玉玲,2007)
(22)我们轮番去找校花谈,可校花就那么一句话:我爱他。(杨安红,2003)
(二)“那么”的话语功能
梁敬美(2002)指出,话语功能可以分为话题性和话轮性话语功能。话题性功能主要有对比话题、引入话题、转换话题等,话轮性话语功能主要有抢话轮和维持话轮。张文贤(2007)笼统地将“那么”的话语功能概括为话题转换和做出推论两种。认为“那么”的话题转换功能是标记话题的深入,属于话题的转换,即一个话题内部的变化,而不是话题的改变。而“那么”的另一个话语功能是做出推论,常常用在说话人的论断或提问前。说话人之所以使用“那么”,是为了组织语篇,提醒听话人他要做出结论,而不是出于衔接外部事件的需要。
五、结语
上文详细考察了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进行的研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么”的基本语义——指代意义虚化为连接意义,具有篇章衔接功能,并进一步产生话语功能,成为话语标记的演变过程。近年来的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静态的句子内部,而是更多地进行以统计分析为特征的实证研究,从篇章或口语的角度,在动态的过程中对其进行考察,并在语法学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篇章分析、语用研究的方法,从多角度进行全面研究。当然,对“那么”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尚未完全探明的领域:如“那么”的来源最早是什么形式;它的各种功能确切的出现时间以及其作为话语标记共时用法的准确概括和语法化过程的深入探讨,都将是接下来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日]志村良治.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5.
[2]吕叔湘著,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3][日]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金立鑫.“那么”的词类问题[J].中国语文,1988,(2).
[6]北京大学中文系55级、57级语言班.现代汉语虚词例释[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7]徐秀芬,亢世勇.“这么”与“那么”辨析[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8]张文贤.“那么”的话语分析[J].语言应用研究,2007,(9).
[9]崔建新.关于口语中位于句首的“那么”[J].思维与智慧,1993,(3).
[10]何洪峰.连词“那么”的口语用法[J].语文建设,1998,(1).
[11]王灿龙.说“这么”和“那么”[J].汉语学习,2004,(1).
[12]杨玉玲.“这么”和“那么”篇章不对称考察[J].语言文字应用,2007,(4).
[13]邢福义.转折词和“如果说p,那么q”的句式[J].语文建设,1986,(3).
[14]严戎庚.“如果说……那么……”的逻辑意义初探[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4).
[15]程远.语言的不对称现象[J].中国语文,1997,(2).
[16]杨安红.“那”“那样”“那么”的下指用法[J].汉语学习,2003,(5).
[17]徐默凡.“这”“那”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2001,(5).
[18]朱强. 谈“那么”等的规范用法及其在口语中的错用[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19]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
[20]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黄旻婧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3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