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要处理好的两个关系
2009-06-01蒋康华
蒋康华(特级教师)
周卫东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给我们以很多的启迪。
1能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规律首先是一个结果”,但是这个结果应该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就是数学知识内在的机理。这节课中,周老师能准确把握本课中最核心的问题,诸如“多少种不同的情况跟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多少种不同的情况:平移的次数+1”、“为什么平移的次数=总数-每次框住的数”等,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对问题、对规律达到了理解的水平,而不只是凭借表格中数据本身外在的联系来获得结果,有效地避免了学生的死记结果、浅层模仿等现象,从而使知识具有可攀性。
“找规律”的教学要求浓缩起来就是四个字:“重找会用”。“找”的过程是一个多层活动的过程,是一个感悟的过程,是一个学生智力升华和思维发展的过程。周老师充分发挥了表象在规律发现中的作用。这节课的核心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不同的和”,而要求这个问题,“要平移多少次”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槛儿”。周老师淡化了学生对“平移”的依赖,让学生先想象后操作,试探“要平移多少次”和“有几个不同的和”的结果,对规律存在的背景进行拓展,使规律内在的本质联系“显山露水”并更具普适性。
2能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从“数学化”的角度上来看,有横向和纵向两种,本课中的数学知识无论是“来处”还是“去处”。既能以“横向数学化”的方式在生活世界里生成,也能做到以“纵向数学化”的方式在符号世界里重塑。
周老师从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彩票开奖”的情境开始,通过情景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知识的应用阶段带领学生回归到生活世界,研究了“花边问题”、“休假问题”、“坐座位问题”等,使生活中的数学因子充分激活,很好地体现了“儿童数学”的特点。同时他又没有囿于生活,在“花边题”中,他在研究具体数据的基础上,引进了用字母来表示规律的做法,帮助学生建立关于“图形覆盖现象”的解题模型,体现了浓烈的“数学味”。课末的“俄罗斯方块”游戏更使我们看到了周老师独特的设计视角和广泛的生活阅历,使学生的想象、思考、创造等智力因素得以充分展现,他们经历的是学习之旅、思维之旅;更是精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