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合适的时机
2009-06-01陈志祥
陈志祥
操作策略:把握介入时机,选择综合切口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十一册第四单元中的课文,属于一篇情感类课文。它为我们介绍了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栽体。通过高超的剪纸技艺,姥姥那纯朴、善良、热情的形象,以及与“我”之间浓浓的亲情,跃然纸上。
上课伊始,我通过课件展示精美的剪纸作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课中,我带领学生抓住文本中关键语句进行品读、感悟,领会姥姥的高超技艺,并链接学生的生活情境,开发句子仿写训练;结束部分,我以“夸姥姥”为切入点,让学生进行生本对话、师生对话,让姥姥的形象走进学生内心深处。整个教学过程丝丝相扣,如行云流水,学生的读书抑扬顿挫,感悟有板有眼,说话合理顺畅。
但是,我总感觉课堂中缺少了学生发自內心的灵动语言和儿童张扬的学习激情。临近下课。我灵机一动,“下一节美术课,我请美术老师带你们学剪纸,好吗?”“好——”顿时,教室成了学生欢乐的海洋。“剪纸可以,但要写作文的。”“小意思,老师不是说作文来自实践来自生活吗?”阳光灿烂起来了。
课后,我和美术老师进行了交流,请美术老师和学生进行了一堂美工剪纸课。在以“剪纸”为主题的作文指导中,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介入美术教学的魅力。学生的作文灵动而富有新意。
事后,美术老师感慨地对我说:“教学《姥姥的剪纸》,我们美术教学可以随时介入。介入的时机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介入了美术教学,效果一定事半功倍。”这句话触动了我的心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不能仅仅是语文学科的“教师”,而应该是培育全人的“教师”。我应该多加强学科间的合作,提升学科共生功能,使学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中开阔视野,学习综合性的思维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学科综合不是简单的“1+X”,而是立足某一学科,适时有效地把握匹配学科的介入时机,理性地评估其他学科知识内容介入的可能性,对匹配性的异质学科资源加以组织化的建构,提升学科教学的趣味、快乐、实效指数。
1预先介入。源头活水漾清波。
我们可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人手,根据学习内容,预先介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在本学科教学中,教师再适度指导,促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断上移,引领学生充分展示先前的学习收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长江之歌》,可以预先在音乐课学唱、赏析《长江之歌》,教学《夜晚的实验》,可以在科学课中了解超声波的知识并进行实验。
2同步介入,相得益彰共生辉。
一般而言,学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本学科知识的优先性,容易导致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需要的弱化。准确适当的学科同步介入,让各学科“同唱一首歌”,既能不断激发、固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使课堂更富完形思维的张力。
以数学教学为例:教学“循环小数”,可以同步介入“击鼓传花”的体育游戏,让学生懂得“不断地传”就是“无限地传”;教学“轴对称图形”,可以同步介入美术学科的“撕纸”,让学生将纸对折,再从折痕处任意撕出各种各样的对称图形;教学“认识圆周率”,可以唱出音乐的旋律,帮助学生记忆枯燥的数字;教学“认识钟表”,可以在课尾引导学生说出“珍惜时间”的古诗、名言……
3延后介入,柳暗花明天地宽。
还有些学科文本最佳的介入时机为“尾声”,在较为透彻地理解文本之后,需要走向更为广阔的文本之海。建立更大的文本超链接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延后介入。延后介入的策略大多为链接拓展化的文本或播放相关的艺术类媒体文件,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不仅亲近了学科间的距离,实现了多学科的共生共赢,还收获了“柳暗花明又几村”的实效,使一堂课的结尾成为新学习的起点,余韵悠悠,天地渐宽。像教学《大自然的文字》后,可以在科学课上带学生“读”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养成读报的好习惯》后,可以在综合实践课上组织学生开展“剪报”活动;教学《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可以在体育课上锻炼坚强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