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游记》的思想意蕴与人物形象
2009-05-31常星亮
常星亮
[摘 要]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其性质特点是一部神话小说,这里所描写的人物及故事情节是现实生活中不曾有过也不可能存在的。作品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充满浪漫主义的幻想的色彩,通过在矛盾冲突中塑造的神话艺术形象,成功地写出了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的鲜明性格。要正确认识这部作品的社会内容和意义就要剖析出作品浪漫背后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西游记》;社会现实;人物形象
揭露,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昏庸凶暴。作品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天宫和地府,都是政治权利的核心,看上去神圣威严,其实在神圣威严的外衣下,却隐藏着腐败和丑恶,崔珏私改生死簿(十回),啊傩,伽叶不肯“白手传经”(九十八回),乌鸡国王有冤难伸(三十九回),这些描写实际上是当时社会那种官官相互、徇情枉法、贪赃行贿的黑暗腐败现象的反映。《西游记》中玉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最高权利的象征。却也是个贤愚莫辨,专横独断的人物。天上龙肝凤髓,地上饿殍遍野,为镇压造反,无所不用其极。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在这些统治者身上,可以看到现实中那些昏庸、贪婪、作威作福的封建帝王和臣僚的反动面目。《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唐僧师徒四众在取经途中遇到过许多妖魔鬼怪,有的是自然界的险阻和困难的神话,但更多的是危害人民的社会恶势力。虎力三大仙化为道士,在车迟国以妖术取信国王,迫害和尚(四十四回)。红孩儿剥削勒索,把一伙山神土地搞得“衣不充身,食不充口”,这样的土豪恶霸对“官府”中人尚且如此,可想对社会大众有怎样的迫害。
《西游记》还揭露了那些为害人民的妖魔往往跟神仙、佛祖和菩萨有关系,这些妖魔鬼怪不是仙佛的部下就是他们的亲属,当孙悟空要打杀他们时,他们的主子往往就出来以收服为名,行保护之实。《西游记》中写的神魔关系,反映出封建统治阶级上下勾结并怂恿帮凶爪牙肆意压迫剥削人民的社会状况。
《西游记》对宗教,特别是对道教进行了嘲弄和讽刺。作品里写到的道士,个个都是反面角色,通过对他们的揭露,斥责了妖术的虚妄,道教的可笑。人间的君王往往追求长生不老,而这也给了那些妖道借君王之手残害民间的机会。最终结局都是妖道伏诛,君王悔过。作品中也有讽刺佛教之处,取经途中孙悟空和唐僧常为如何对待妖怪的事闹矛盾,前者主张除恶务尽,而后者则是信守佛教教条,要“念念不忘善心”,而斗争实践的结果往往证明了孙悟空是正确的,唐僧是错误的。
神权是统治阶级拿来愚弄民众的幌子,使民众失去反抗心,心甘情愿地被统治者所压迫、剥削。在《西游记》中对神权的批判是最严厉的。
《西游记》以唐僧一行四众西天取经为主线,其中对社会矛盾的种种揭露,正是从这些人物与神佛世界这个大环境的矛盾上体现出来的。
孙悟空:带有反抗性的悲剧英雄。《西游记》写的孙悟空是一个大胆的,叛逆的,有斗争精神的人物,简直有些无法无天。孙悟空生来就是不安分的,刚破石而出,便眼运金光,射冲斗府,惊动高天之上的玉帝。学得本领后,也不理睬天宫神圣不可侵犯的说教,抡起金箍棒,打上灵霄宝殿,闯入兜率天宫,把天庭闹得不亦乐乎。他不管生死之数,打入冥司,强行勾掉生死簿上的名字。可以看出,孙悟空是个强大的个体,他可以凭借手中的力量改天换命,不受礼教规矩的束缚。孙悟空不仅敢打敢骂,而且在斗争中没有恐惧之感,退缩之态。他曾被天兵重重围困,但他从容对阵,坚持到底。在悟空身上我们也能看出他的阶级局限性,虽曾大闹天宫,甚至豪言“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但他并不否认,天宫里需要有皇帝来统治。而促使孙悟空多次反出天宫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玉帝轻贤,也就是说悟空反的只是昏君,并不完全否定皇帝。譬如遇到了玉华王那样重爱黎民的贤王,他甚至欣然接受了三个王子拜他为师,学他手段,保护我邦的请求。可见在大闹天宫,大闹地府时,悟空虽然表现了他对玉皇大帝和阎罗天子的蔑视和反抗,但在他的头脑里,还是不可能有彻底否定封建制度的思想。
悟空是天庭统治不了的,所以就被定为当世罪大恶极之妖,最后不得不请出如来佛祖,将他压在五行山下,终身监禁。500年后观音菩萨威胁孙悟空,不去取经便继续压在山下,悟空不得不妥协,这也就造成了他的悲剧。悟空是个斗者,敢于造反,却冲不破宇宙间的秩序。即使在悔过后的取经途中也有个紧箍来时时警告着悟空,不许再破坏秩序。从此他便失去了自由,也失去了生命的自主性。他要依据命令来行动,以他人的意志为意志。最终取得真经,披上了袈裟,成了斗战胜佛,由斗争者成了统治者。
猪八戒:突出的优点与缺点。猪八戒就是猪,猪的体型特征和习性就是长鼻大耳,行动蠢笨,而且又是贪吃好睡,甚至使用的武器也是一支粗重结实的九齿钉钯。八戒爱说假话,好色、贪小便宜、胆小自私。往往因为大师兄的拆穿使他弄巧成拙,自食其果。但八戒也并非没有长处与优点。他善于劳动,在某种情况下能够不怕脏,不怕累地实干。在取经途中斩妖诛怪,是大师兄不可缺少的助手,那副沉重的行李担,也是靠他挑到西天的。
唐僧:懦弱无能又平庸迂腐。唐僧在小说中是个重要的累赘,经书非唐僧而不传,但他在取经途中非但不出力,反而尽是添乱。在困难面前,动辄惊慌堕泪,一副“脓包”象,他“耳软心活”一味行“善”,却又好歹不分,经常把吃人的妖怪当好人,又不肯听悟空的劝告,反而常常用念紧箍咒的残酷手段压制悟空打杀妖怪的行动,一定要吃苦头之后才认错。
沙和尚:老实和尚。《西游记》中沙和尚总是一副谨言慎行的样子,对事从不发表言论,唐僧每要逐悟空回花果山,老沙就会陪笑脸给大师兄讲情,而八戒做错事大师兄要罚时,他便会从中调解,沙和尚在途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化解师徒间的矛盾。
《西游记》作为一部古代文学作品,广泛地揭露和批判了黑暗的封建社会,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理想愿望。《西游记》结合故事情节的展开,在战斗中刻画了主要人物形象。孙悟空的乐观、机智、勇敢,是跟他闹天宫,斗妖怪的故事情节紧紧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了孙悟空,这些故事就将失去它生动的艺术光彩,离开了这些故事,也就没有了孙悟空这个战斗的生动的艺术形象。而唐僧、八戒、沙和尚对悟空形象起到了点缀做用。
□(编辑/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