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会议新闻报道 提高新闻可看性
2009-05-31王兵
王 兵
作为县级电视台,地方新闻节目可说是自办节目中的重头戏。由于地方新闻反映的都是身边人、身边事,与省市级的新闻相比更贴近群众,是很受群众欢迎的。但是长期以来,县级台新闻节目收视率低,群众对节目不满意,其中突出的原因就是县级台新闻节目中会议报道过多过长,经常是十几分钟的新闻全部是会议,而由主要领导主持的会议一个就是七八分钟长,加之表现手法单一枯燥,使观众大倒味口,使这一档本应是最贴近基层、最贴近群众的节目成了群众最不爱看的节目。
县级台新闻会议报道过长、过多几乎是一个通病,困扰新闻宣传的领导和一些新闻记者。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地方主要领导把电视台当成了自已的传声筒,影响了新闻叙述事件的本质属性,很多地方领导由于其脑海中存在的地方官僚主义思想,不把电视台新闻当成群众传播信息的平台,而是当成自已的传声筒,对电视报道过于严苛,凡有自已主持并讲话的会议,都要求电视新闻报道全面,要一点不落,面面俱到,稍有精简便以为没有反映出自已的全部精神实质,对台领导严加指责。台里领导只好将压力下移,长久以来,记者中便形成了在稿件中对主要县市级领导的讲话进行摘要的习惯。写出的稿件相当于讲话摘要。虽然稿件很长,反映领导讲话内容全面,却让看新闻的老百姓抓不到重点,看了半天不知道领导讲话的实质问题在哪,哪些与自身的利益挂钩。自然失去了观看的兴趣,这样报新闻实质上报了和没报的效果差不多,只是浪费了人力、物力和频道的时间,并没有真正起到传声筒的作用。反而由于这种连篇的转述领导讲话而影响了新闻最基本的叙事的特征。新闻不像叙述新闻事件,倒像一个学舌的鹦鹉。
其次,部门会议名目繁多,但缺少实质性工作,影响了新闻节目的真实性。县级新闻还有一个主要任务是报道本地各部门的工作,地方上的各部门也把上新闻当成了本部门尤其是一些部门领导夸耀自已工作、领功邀赏、树立政绩的一个窗口。因此,新闻节目中各种部门工作布置会、总结会、开业、剪彩看起来名目繁多,而实际上真正实施了工作,在工作方式、方法上有创新取得实际效果的并不多,因而此类报道无论是文字还是画面都显得空洞无物,没有可看性。但这些部门又是地方新闻的主要来源,地方台总是不可避免地与这些部门打交道。于是新闻成了某些人浮夸的窗口,失去了写实的本质属性。
再次,会议本身的形式主义和文牍主义影响了新闻的文学性。虽然新闻的本质是真实,客观的叙述事件,但毕竟新闻单元是由文字组成,这就还是给记者留有了一定的文字空间,合理的结构安排,恰当生动的文字,会使新闻更好看,也更让人印像深刻。但会议本身的形式主义和文牍主义却压制住了新闻记者的这种创作空间,加上记者本身综合能力不是很强,会议报道无非就是谁主持、谁参加、谁讲话,主要领导的讲话就是他指出、他要求、他强调……领导讲完又必定有另一位领导针对主要领导的讲话要求各部门、各单位高度重视,纳入日程,尽快落实之类,这样的报道极大限制了记者的文字空间,出来的稿件千篇一率,自然也不会有人爱看。
那么,如何优化会议新闻报道,使地方新闻具有可看性呢?笔者总结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1.沟通法。与会议组织者多沟通,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作为会议组织者,他们站在自身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当然是把会议报道得越详细越好。但会议新闻报道也有其相应的原则要求,改革会议报道并非个人行为,况且会议报道长末必就效果好。只要我们讲明我们的目的、要求,会议组织者不会苛求我们的。
2.剥离法。就是把会议中的亮点、群众关心点或领导讲话从会议的消息中剥离出来,变为解读会议中的新闻信息,解读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解读领导人的讲话,采取核心、提示、观点、相关、链接、精要等方法加以报道,使会议报道从长篇大论变得短小精悍,让群众能看懂,喜欢看。
3.回避法。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一些规格不是很高,部门或系统召开的会议,以及项目奠基、开工、合同签约和工程竣工庆典仪式等。具体做法就是避开会议,突出报道会议中的新闻。
4.充实法。采编人员自身的素质,对会议报道的可看性起着关键作用。如果记者素质低,就没有能力对会议新闻的核心进行提炼、总结,就很难向编辑提供质量高、可看性强的新闻产品;编辑素质低,就难以慧眼识珠,判断新闻的优劣,就不能驾驭整个会议新闻的改革。所以采编人员都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要敢于面对终身学习的压力,坚持勤学多思,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充实自已的脑海中的知识库。这样,记者才能得心应手,写出人无我有、可看性强的好稿;编辑也会增删得当,去粗取精,驾驭好整个新闻的编排。
以上仅是个人在工作中的一些心得,总的原则就是活学活用,多思考、多探索、多尝试。只要我们不拘泥于传统报道形式报道会议新闻,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就一定能找到提高会议新闻可看性的好办法。□
(编辑/穆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