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2009-05-31郭显军
郭显军
【摘 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现今金融危机下的我国的头等大事之一。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并分析了就业困难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之怪现状
(一)就业歧视之怪
眼下就业歧视可谓花样繁、种类多,有户口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身高歧视、容貌歧视、年龄歧视、身体歧视,数不胜数。各种明的、暗的,大的、小的,有必要、没必要的歧视都在求职潮中大显身手,有效控制着求职人数,打击着毕业生信心。
(二)招聘单位之怪
从研究生卖猪肉到高薪淘粪工,更有单位打出“两年无薪水”的旗号来招聘毕业生。虽不乏招聘单位的炒作,但却折射出大学生就业困境。
(三)求职过程之怪
参加考试一窝蜂:明知是独木桥,可大家还是要在“公考”上碰碰运气。尽管“中”的概率好似买彩票,更有甚者,个别大学生非公务员不就,催生了一代“考碗族”;简历投递一大片:设计简历、精心包装,网上招聘、现场招聘狂轰乱炸只求一面试机会、虽然浪费多些,但可以避免遗漏,至少也可心理上得到些安慰;投资形象一大把:为在求职形象上加分,大家都倾其所能,大搞形象工程,拍艺术照,买套装,购化妆品,更有甚者很多女生因不满自己的容貌而去整容。
(四)专家支招之怪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国家出台不少良策,如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以优惠措施鼓励大学生西部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落户限制、退还回生源地就业的师范生的学费、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等。各类专家也是见招、拆招,提出应对策略,但其中夹杂的一些奇谈怪论,非常离谱,如大学本科读五年、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农村去。让人怀疑某些专家没做扎实调查、也未经慎重思考,甚至有借机炒作之嫌。大学生们要结合自身实际,认清社会实际,不被怪论所惑,不为怪调所扰,有所甄别,有所选择,找到适合自
己的出路和发展之路。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与实际脱节,缺乏实践技能
造成这一现象的也不能全怪学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国目前教育体制的问题。我们现行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主要是参考当时苏联的模式,专业设置过细,课程落后乏味,不能跟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知识更新的需要。从小到大执行应试教育,“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忽视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郎咸平说:今天的国际竞争已经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的简单竞争,而是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一个全新的产业链的竞争市场。产业链由六大软性环节组成:“产品设计、原料采购、长途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这六大软性环节按我们最熟悉的名词——国际分工来划分,中国企业分配到价值最低、浪费资源最大、破坏环境最严重、劳动力最廉价——制造环节——既订单处理,而其他有价值的环节基本上全部掌控在欧美各国的手中,也就是说,当我们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剥削廉价劳动力(农民工)创造出市场销售六块钱的产品(假如每个环节创造一块钱价值),中国企业只能分享到一块钱的价值,并且在中国企业里能分享到一块钱的价值空间其就业机会绝大多数又被农民工占领。这一点可以从东莞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车间,广东是世界上最大的加工工厂得到证实,更可以从美国金融海啸对广东经济影响最大、最直接得到有力佐证。中国到现在为此,中国不应该称为制造大国,顶多是生产大国,中国企业只占有一个环节的就业空间,其他五个环节的就业机会恭手送与他人,这就是目前我们既丢失价值,又损失就业机会的产业链结构。这个产业结构本身就注定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源头就在这里。我国目前的产业现状不足以为大学生提供这么多的就业岗位,这就是大学生找工作难的真正原因。
(三)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合理
1.从众的就业观念
从众的就业观念是自己没有考虑过将来要做什么,别人找什么样的工作,自己也找什么样的工作,什么工作热门就找什么工作。最后,考了许多证书,报了许多培训班,投简历如天女散花,结果草草签约之后进入工作阶段才发现并不是自己想干的工作,只能换职业。
2.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
有的学生即便不就业,也不想到不如意的单位去,担心进了那样的单位,就永远要在那里呆下去,一辈子也走不了。因此,不仅要考虑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岗位是否与自己的专业对口,是否有利于自己事业的发展,工资福利待遇高不高,工作负担重不重,工作强度大不大,还要考虑这个单位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发展前景以及有没有被精简或是破产倒闭的危险等等。
3.只肯去“面子部门”就业
“面子部门”主要是指大公司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这些部门具有较高的工资率,较稳定的就业,良好的工作环境;服务业可以吸纳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但部分同学认为从事服务行业没有面子,干服务工作大学四年白读了,甚至发生大学毕业生从事沐足服务被父亲大骂不孝子孙的事情,主要是有些同学眼光放得不够长远,在短期内不能获利就不想去。这除了跟毕业生期望值有关以外,还跟同学间的相互攀比有关。
4.眼高手低、心比天高
一些大学生不愿去基层、去西部,不愿从基层工作做起,一心只盯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
工作没做多久,薪水待遇喊的很响,多了些浮躁,少了些奉献。
三、大学生就业对策建议
(一)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完善中小学教材课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合理配置中小学课程,大力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积极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合理规划好四年的大学生活。
(二)积极引导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在税费减免、融资贷款等方面积极鼓励国有企业开展接纳大学毕业生的毕业实习工作;引导国有企业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同时建议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创造条件,更多地吸纳有技术专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对个体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企业也自愿设立大学毕业生实习机构并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并给予一定额度的税费减免。
(三)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从生产大国转变为制造大国
鼓励企业走自主研发、自主创新之路,充分依靠自主知识产权,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从生产大国转变为制造大国,完善产业链中的其余五个为国外掌握的环节,充分发挥产业结构中这五个环节在吸纳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
(四)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
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采取网络招聘、专场招聘、供求洽谈会、宣讲会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为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高校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重点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
(五)更新就业观念
通过就业指导课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基层、后高层”、“先服务,后管理”的就业观念。积极引导学生向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并积极为在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解除这部分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