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军校学员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民族精神培育问题
2009-05-31李姗姗
【摘 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有些军校学员的价值观发生了偏差,如崇尚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民族自豪感和气节感低落等。本文就当前军校学员价值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从民族精神视角出发,培育军校学员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包括: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教育,增强军校学员核心价值观的底蕴;善于借鉴世界民族精神优秀成果,丰富军校学员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努力保持民族精神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军校学员核心价值观生命力。
【关键词】民族精神 核心价值观 军校学员
胡主席在去年底召开的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强调,要围绕强化官兵精神支柱,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对于引导官兵始终保持政治坚定和思想道德纯洁,进一步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确保我军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确保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确保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军校学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双重身份,其不仅具有普通大学生面临的社会机遇和挑战,而且还担负着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历史使命,承担着一般大学生所不具备的责任和使命。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有些军校学员的价值观发生了偏差,如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丧失,崇尚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因此,必须学习贯彻胡主席关于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指示,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引导军校学员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一、基于民族精神视角下当代军校学员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思想观念、文化艺术、社会环境等的全方位开放,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化成为了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多元化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的求利特点也使部分军校学员产生个人主义的倾向,如缺乏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淡薄、价值取向扭曲、艰苦奋斗精神淡化。
(一)认同国家,却对现行制度政策感到困惑
大部分的军校学员热爱国家,反对任何形式分裂国家的活动,反对西方社会价值观念以及意识形态的渗透。但是,他们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现行的制度和政策感到困惑和不解。如:对我国生产力和经济的不发达存在疑虑,进而对我国现行的制度和政策发生疑问;对市场经济表示拥护,但是却对其带来的贫富差距表示不满;支持改革开放,却不愿面对其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极其必要的。
(二)关注热点,但政治思想观念却相对淡化
从总体上来看,绝大多数军校学员关心党的事业,关心社会的发展和民族前途,关心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对于举办奥运、抗震救灾等国家大事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但是,军校学员的思想还存在模糊认识。如:在一项关于“你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的价值”的调查中,有8.32%的军校学员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有6.24%的军校学员认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当今中国实际”,这表明仍有14.56%的人不大信仰马克思主义。只有5.2%的人认为“资本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在另外一项对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调查中,有13.86%的人对经济发展态势表示“不乐观”,有8.15%的人认为今年我国的政治态势将“不稳定”。因此,必须在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过程中,更加注重用民族精神引导军校学员坚定政治立场,强化政治思想观念。
(三)热爱民族,却缺乏使命感和奉献精神
绝大多数军校学员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渴望民族的振兴与发展,企盼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是部分学员却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认为民族的复兴和自己没多大关系,那都是别人的事,呈现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缺乏历史责任感。一部分学员过度追求个人幸福,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错误观点。在回答“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自己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时,有63.43%的人回答“视具体情况而定”,有22.53%的人回答是:“先考虑集体利益”,有7.8%的人回答是“说不清楚”,6.24%的人回答是先考虑个人利益。在“对如何看待索取与奉献”这一项调查中,有57.89%的学员认为应“正当索取,积极奉献”,有20.97%的学员认为应“奉献与索取并重”,有15.6%的学员认为应“奉献多于索取”,5.54%的学员认为“索取多于奉献”。这些现象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背离的。因此,有必要加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培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升华人生境界,陶冶高尚情操,做到“位卑未敢忘忧国”,勤奋学习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用民族精神培育军校学员核心价值观应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其悠久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与其自身民族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物,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民族精神,中华儿女才能一次又一次地战胜艰难险阻,实现自身的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弘扬和继承民族精神必须坚持历史性的原则。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当今时代的发展赋予中华民族精神以新的科学内涵。八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创造辉煌业绩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丰富着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仅仅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就曾经在不同的时期分别表现为: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抢险精神等。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表现出来的抗震救灾精神,更是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因此,培育军校学员的民族精神必须坚持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二)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民族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对民族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了解和把握。要增强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感,必须加强国民教育,尤其是对广大青年学员的教育。中华民族精神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和锤炼,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但是,民族精神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国民对其接受、认同并内化,使之成为国民的主体意识和民族发展的灵魂。因此,民族精神的教育要立足于实践生活的土壤。诚如被誉为“世纪智者”的英国大思想家罗素早在20世纪中叶所指出:“从孔子时代以来,古埃及、巴比伦、罗马帝国都先后灭亡,只有中国通过不断进化依然生存。中华民族精神,像世界上任何理论一样,要随着经济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一旦它与本民族的经济社会实践相脱离,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今,中华民族最大最重要的实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只有和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并随之不断发展而丰富,才能更好地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也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丰富、充实,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三)坚持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
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目的是为了促进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社会的发展都是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手段,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是否健康、积极向上是衡量整个社会、民族精神状态的重要尺度,因而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需要把提高个人的素质、修养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当代军校学员,基本上都属于80后或者90后,由于其成长的时代和环境,造就了他们自身具有很强的个性特点:争强好胜、创新意识强,但易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时尚、热爱生活,但缺乏艰苦生活锻炼;有报负、求上进,但价值观念有移位现象。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军校学员具有特殊的身份,肩负着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重担,承担着一般大学生所不具备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新时期军人的历史使命,用民族精神培育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三、用民族精神培育军校学员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一)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教育,增强军校学员核心价值观的底蕴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就蕴含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蕴含在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中,蕴含在中华儿女五千年奋斗创造的足迹中。通过对中华民族昨天和今天的了解和认识,使军校学员深刻认识和了解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为人类文明做出的杰出贡献,深刻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繁荣富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只有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和了解愈深,对我们民族的精神认识和了解愈深,才能在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使之进一步内化为军校学员的自觉意识,从而使民族精神成为我们推进伟大事业的精神支撑。珍惜和重视传统文化,把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下来,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首要条件,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正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直接思想来源和思想资料。所以,在军校学员价值观培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军校学员核心价值观的底蕴,是非常必要的。
(二)善于借鉴世界民族精神优秀成果,丰富军校学员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使我们的民族精神“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鲁迅语)民族精神应该是个开放的体系,要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同时又不保守,不排斥或拒绝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民族的交流日益频繁和广泛,我们要以一种开放、积极、进取的心态,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克服狭隘民族主义,切忌妄自尊大抱残守缺。要有世界历史的眼光和“拿来主义”的勇气,对西方文化要批判地加以吸收;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摒弃“全盘西化”的错误思潮;要有“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主体意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这个主流方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铸就了民族精神宽广的兼容胸怀,吸纳了许多外来文明、外来民族的精华,它不但没有停滞和退后,反而进一步强大和壮实。当今社会,越是弘扬民族精神,就越能保持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就越能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结合在一起,新世纪的中国文化就越能走向世界,越能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三)努力保持民族精神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军校学员核心价值观生命力
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当前,中国最现实,最明确的目标就是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显然,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当中,传统文化是不可动摇的基础部分。但是,这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将那些被证明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要求,具有人类普遍价值、有旺盛生命力的当代精神纳入中华民族精神范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华民族精神不断的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载人航天”精神、“98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以及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这些精神或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并不具备的,但它们体现了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方向。可以预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的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精神必定与时俱进,不断体现时代性,得到新的发展和充实。因此,我们在军校学员培育民族精神的培育过程当中,不能因循守旧,一成不变,必须立足当代,放眼未来,保持民族精神与时俱进,以保证军校学员核心价值观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晓忠.全球化条件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及主流意识形态状况的调查[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41-46.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2,(22).
[3]王正平.罗素文集[M].学林出版社,1996.
[4]李媛.“80后”青年军人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8,(8):57-58.
[5]王亚云,彭兰香.从构建和谐社会看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71-73.
作者简介:李姗姗,女,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
(作者单位: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