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西部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地位

2009-05-31屈宏辉秦宗仓

商情 2009年5期
关键词:西部国家安全安全

屈宏辉 秦宗仓

【摘 要】新的历史时期,影响国家安全的非传统因素日渐上升。西部以其独特的地域特征,地缘政治、军事作用和经济价值,在国家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西部地区是我国国家安全的战备后方,是我国经济的重要保障,是我国政治安全的重要地带。

【关键词】西部 安全 国家安全 战略

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国家利益的拓展,国家安全已由过去的以军事安全为主,逐渐转为兼顾政治、经济、科技、能源、信息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安全,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和繁重。西部作为国家安全战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储备基地和开发基地,随着国际安全形势和国内各项建设的发展,其安全地位与日俱增。

一、国家安全的宏观审视

1.国家安全观念

国家安全,是指一国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生存与发展免于危害和威胁的客观状态,国家安全是国家利益的体现。由于在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战争的威胁是国家生存的最主要威胁,因此,军事作为保障国家领土安全和主权独立的首要形式,被置于国家安全的首要位置,与此相应的政治和外交安全也被赋予重要的地位。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安全环境的变化和全球化的发展,现代国家利益多方位拓展,以主权领土为核心的军事安全,已不足以涵盖国家安全的全部内容。学术界对安全问题的研究有了新的“分界”。军事安全与政治、外交安全被称为“传统安全”,而直接造成人类生存性威胁或国家安全威胁的其他安全问题被划入“非传统安全”领域。尤其是在当代,全球化导致的全球问题普遍化,国际恐怖主义、核武器扩散、跨国犯罪、能源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公共卫生等问题日益凸显,粮食危机、极端气象灾害,包括正在迅速蔓延的全球金融危机等,越来越成为威胁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使得以前被视为“低政治”的安全问题不断转化为“高政治”的安全问题而受到重视。由此可见,国家安全已不仅仅是以军事为载体的国防安全、主权和领土安全,而且是综合性的安全,是国内安全与国外安全的统一,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环境等多因素的统一。

2.国家安全态势

国家安全是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时代和客观环境所赋予的条件,从根本上规定着国家安全的性质任务,影响着国家安全战略的建构与实施。在世界政治格局日益多极化、世界经济快速全球化、社会发展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国家安全的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从外部看,国家安全环境呈缓和趋利态势。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许多复杂的领土边界纠纷问题,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我们奉行“一边倒”、“一条线”、“一大片”的国家安全战略,时刻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上世纪80年代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党和政府抓住机遇,化解了危机四伏的紧张国际关系,与世界各大国和各大结盟力量基本上都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大部分邻国取得了谅解,国际关系和周边安全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参与国际维和、国际救援、打击

恐怖主义、防止核扩散、出动军舰赴亚丁湾为护航等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美、苏、日、欧等各大国和各大结盟力量合作越来越广泛深入,与全球经济发展联系日益紧密。截止2008年7月,与周边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等相邻国家达成共识,划清了边界线和边界地区的争议土地,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的边界问题。中国面临的传统安全压力得到了缓解,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总体态势比较有利,为我国继续深入改革开放赢得了充分的战略机遇期。

从内部看,在改革发展和攻坚克难中保持了安全稳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考验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牢固,社会建设全面展开,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不断进步,文化建设呈现出大繁荣大发展局面,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对港澳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尤其是,2008年,我国成功应对南方大面积冰雪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成功举办奥运会等,检验了中国应对重大危机安全事件的能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3.国家安全难题

一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依然面临威胁。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在美、日等大国掣肘下,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现实威胁,主要来自“台独”分裂势力和“疆独”、“藏独”等民族分裂势力的严峻挑战,以及与周边国家的岛礁归属和海洋公益争端。

二是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石油、天然气等重要战略资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比如,松花江污染事件、太湖蓝藻污染事件等,由环境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公共安全危机。

三是改革和社会转型期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转型建设步伐加快,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并存,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并存,各种利益调整引发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特别是贫富差距拉大与公平缺失,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增大矛盾突出。

四是全球化趋势给国家应对重大安全问题带来挑战。在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社会逐步成为一个敏感的共振系统,而重大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往往以危机突发的形式爆发,其产生的影响和后果会不可阻挡地由内向外“漫溢”,造成大范围的连锁反应。国内重大安全问题的处理,面临复杂国际因素的干扰,尤其是处理失当将带来国际共振,这越来越成为考验国家应对重大安全问题的难题。

二、西部安全界说

“西部”作为地区发展概念,是在1987年国家制定的“七五”计划中首次提出,几经调整后固定下来的。最早是指中国西南四省(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和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后来西南地区又增加了重庆市;现阶段的西部地区,除按国家规定正式划为西部地区的西南和西北10个省区外,还包括内蒙古、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的湘西、湖北的恩施两个土家族自治洲,西部地区的最新定义,被业内研究人士称为“10+2+2”。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面积约687.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1.5%。西部地区地缘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面亚许多国家融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西部地区社会政治环境复杂,总人口3.66亿,占全国人口的27.8%,全国55个少数民族,有50个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5%。民族分布密集,宗教信仰和活动集中。尤其是民族问题敏感突出,国外敌对势力不断利用“藏独”、“疆独”,来扩大分裂我国的政治影响。西部受地理位置局限,前期国家发展重点东移等综合因素的作用,目前经济相对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介于西部地区的复杂情况,对西部安全的界定必须充分考虑到影响西部安全的各方面因素。笔者认为,西部安全是指:国家综合力量确保西部地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有能力应对来自地区内外的一切挑战和自然灾害,在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实现政治进步、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的良好局面。

首先,西部安全是西部边疆的领土安全。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周边相邻国家的发展进程中,确保我国西部领土不被蚕食、分割和肢解;其次,西部安全是西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在西部发展进程中,确保西部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排斥一切“分裂”和“分化”国家统一的社会政治势力,确保国家基本制度的稳定,形成有利于共同发展小康社会的和谐局面;第三,西部安全是西部地区经济基础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只有尽快缩小与国家平均水平,尤其是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切实提高西部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抵制国内外敌对势力对西部地区的觊觎,实现西部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三、西部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中国近代历史上,由于来自西部陆地和东部海上的威胁交替出现或同时并存,中国的安全战略总是处在“先东”还是“先西”的被动选择之中,这是我国综合实力弱小的一个现实反观。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新时期国家安全战略一改在“东、西”之间犹豫徘徊,实施“东部为重点,西部为靠背,东西贯通,防御和发展并重”的纵深型、全方位的国家安全战略,西部既是国家安全战略全局中的重要方面,又以其自身的特殊地位影响着国家安全全局。

1.西部地区是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后方

从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看,东部沿海在我国的国家安全中面临的压力最大,影响这一地区安全的变数也最多。台湾问题、中日钓鱼岛和东海海域争端以及南海岛屿的归属等问题,使太平洋区域安全局势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中国沿海经济初步发达,在沿海200公里范围内,集中了全国41%的人口,50%以上的大中城市,7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生产着90%的出口产品。这一带产值高,城镇人口比例高,高层次人才集中,是当前国家发展的精华地带。虽然马英九执政后,暂时奉行“不独”、“不统”路线,“台独”势力有所收敛,但台湾问题和中日东海海域争端仍然是我国最为敏感的安全问题。如果由于台湾问题和其他突发事件引发中日、中美间的冲突,东部沿海地区就处于战争的前沿,西部地区就必须要担当起国家安全的战略后方任务。

西部地区地接东部沿海,深居我国内陆,拥有辽阔的空间和复杂的气候,军事上回旋的余地大,可以有效地构筑我国国家安全的战略纵深,打破敌对势力在东部对我国家的围堵,把敌对势力的战线拉长,使其处于顾此失彼之中。因此,大力发展西部,提升西部地区在战略上的软硬件实力,是消除影响我国国家安全重大隐患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重要途径。

2.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

西部地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已经探明储量矿产130多种,稀土、铜矿、钾盐、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保有量占全国的50%以上。2008年新疆又发现了一特大型煤田,测定储量达2.19万亿吨,占全国预测总量的40%。西部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耕地2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的80%在西部地区。西部的旅游资源丰富,别具一格,具有资源类型全面、特色与垄断性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特点。西部地区劳动力供给较为充裕,劳动力成本较低,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目前,西部地区资源开发程度还比较低,很多资源开发程度还不到10%,有些甚至不到1%。如果西部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不仅做不到“守住一条线,管好一大片”,而且一旦东部地区发生战事,就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战略纵深。因此,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必须要向西部扩展,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夯实我西部经济基础,为国家安全提供更大的战略回旋空间。

3.西部地区是我国政治安全的重要地带

政治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有极其强大的社会整合力和国家凝聚力,能够足以抵御来自国外的干涉和克服国内的不稳定因素。

从地缘政治来看,我国西部地区位于欧亚大陆腹地的中心,是中国进入中亚、中东和印度洋的前沿地区。自19世纪开始,我国西部地区就是西方国家战略争夺的焦点之一。冷战结束后,在新的世界格局下,我国被美国列为潜在“威胁”,在我周边摆兵布阵,我国西部凸显成为美国大欧亚战略的前沿。进入21世纪,美国借“反恐”之机,军队进驻中亚,在中亚地区相继制造“颜色革命”,在波兰、捷克部署反导系统,拉拢独联体国家纷纷加入北约,扩大在蒙古和印度的势力。其用意,一方面削弱俄罗斯在欧亚的影响力,同时也遏制我国的崛起,西部地区也因此成为美国全球战略中阻止中国向中亚、中东发展的目标。

从国内因素看,构成西部地区的政治安全的因素复杂多变。冷战结束后,世界上暴力恐怖主义抬头,并且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根源之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民族团结、宗教和谐是我国稳定繁荣的基础。由于我国的少数民族多聚居在西部地区,其中有20多个少数民族与境外民族跨界而居,这些区域长期存在的一些复杂矛盾,受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较大,“疆独”、“藏独”等民族分裂势力活动在一定范围内还有深刻的影响,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等政治安全因素对国家的总体安全形势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葛东升.国家安全战略论.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07:2.

[2]王逸舟.中国对外关系转型30年.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2:208.

[3]葛东升.国家安全战略论.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07:2.

[4]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5]葛东升.国家安全战略论.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07:22.

[6]郑杭生.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0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07:202.233.

[7]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8]綦常清等.中国现代化下西部开发与国家安全.时事出版社,2008,01:211-218.

[9]人民日报,2008-11-21.

标注:此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7XGJ001。

作者简介:屈宏辉,系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社科系政委。

秦宗仓,系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社科系系主任、教授。

(作者单位: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

猜你喜欢

西部国家安全安全
国家安全视角下的战略物资储备立法完善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地区收入差距分析
西部在粟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
基于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模型的西部国际型物流枢纽城市选择问题研究
华人卷入两起涉美“国家安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