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资源服务地域文化经济建设分析研究*
2009-05-31吴力武
关键词:地方文献;服务;地域;经济;文化
摘 要:地方文献资源服务地域文化、经济建设是图书馆服务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结合具体事例,通过对目前图书馆界地方文献资源服务地域文化、经济建设的现状分析,研究探讨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以及开展服务存在的问题,并就服务形式和措施进行论证,试图解决地方文献资源服务地域文化、经济建设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6-0034-03
1 地方文献资源服务地域文化、经济建设现状分析
1.1 地方文献资源服务地域文化、经济建设的优势及影响
地方文献资源翔实地记录着某一地区政治沿革、经济发展的文化源流,是研究地方建设发展的重要历史依据。近年来,许多地方成立了地域文化研究机构,除加强地方文献资源保护、开发以及围绕其本身开展科学研究外,还积极参与服务地域环境,促进地域文化、经济建设等具体实践活动,并在加强地域文化研究和服务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令社会对地方文献资源服务地域经济、文化建设的需求成为现实,特别是在开发地方文献资源,提升地域文化品牌和声誉,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成为影响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有效历史借鉴。如刘三姐的传说在民间已流传1200多年,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台湾、香港等地均有历史记载,广西《苍梧县志》、广东《阳春县志》、湖南《江华县志》均有刘三姐出生于当地的描述,但60年代初广西将《刘三姐》搬上舞台银幕,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将刘三姐的名字推向全国,以至一提刘三姐,就会想到广西,其重要原因就是刘三姐已成为无形资产,对地区声誉乃至地域文化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2 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研究及开展服务存在的问题
尽管地方文献资源的研究与服务在许多地方已付诸实践多年,但现实中这种建设和服务尚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特色地方文献资源是图书馆最能吸引读者、最能凸现馆藏特色的那部分文献资源,但根据对国内图书馆调查,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尚未形成规模,多数还是一个盲点,尽管部分高校图书馆建设中的地方文献资源也基本上以学校教师著作为主,缺乏新意,更不用说地方文献资源的特色建设,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准。(2)地方文献领域的研究更多是处于经验描述阶段,大多是就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及一些实践进行工作体会式的探讨,尚未达到深入的理论研究水平,更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多数相关研究仍处在对一些基本问题的尝试与认识阶段,研究手段较为落后,整理方法不够完善,研究思路还欠丰富,开发力度不足,资源利用不合理。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地域文化和经济建设的整体发展步伐,应该说这也是图书馆界服务地域文化和经济建设目前所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2 地方文献资源服务地域文化、经济建设的措施
2.1 确立服务对象,建立“地方特色文库”服务模式
“地方特色文库”,顾名思义就是在收藏、研究和应用上具有特别价值和意义的地方文献资料库。“地方特色文库”建设是文献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图书馆的地位和影响。而文化作为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已成为一个地域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各地在挖掘当地文化,成立地域文化研究机构加强地域文化研究和建设的同时,使得“地方特色文库”服务地域文化、经济建设成为现实。“地方特色文库”本身即是巨大的信息资源库,拥有巨大的潜在服务市场,其自身内含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不能低估,考虑到其地方属性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紧密结合,要突出地方特色,为本地区的各项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推动地域文化和经济建设,这也是图书馆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
那么“地方特色文库”怎样服务地域文化、经济建设呢?地方文献收藏是办好文库的基础,但办库思想决不能停留在收藏上,“地方特色文库”建设目的和存在的价值在于服务社会,服务决定其生存价值,也是增强文库作用和影响的最好表现形式。建立“地方特色文库”服务地域文化、经济建设的模式,首先要对馆藏地方文献进行深度开发、整合,使馆藏文献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其次在内容上准确定位,明确服务对象、任务和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向社会推销、展示自己,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文库的功能和目的,使社会有所了解,同时,也要大力开展咨询活动,及时掌握社会各界的需求。实际上,文库依据社会要求,不断丰富库藏的范围、种类及方式的过程,也是拓展服务覆盖面及确立服务模式的过程,只有不断调节好彼此关系,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具针对性、多层次、全方位、高水平的服务。通过参与地域文化、经济建设服务,使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图书馆,产生其他方式无法达到的宣传效果,有效地扩展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其社会声望,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建设。
2.2 加强区域文化合作,走创新发展之路
经济的全球化也使得文化多元化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区际间加强区域文化交流、合作开发地方文化资源,在多方面有着较强的互补性,区际间合作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区域文化只有在区域间互动基础上才更具生机与活力。如广东在加速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实施泛珠三角区域九省两区(指沿珠江流域的广东、广西、湖南、海南、福建、江西、四川、贵州、云南九省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全球化文化发展战略进程中,广东不得不面对泛珠三角区域这一概念,面临着区域间文化整合的发展趋势,根据区域间文化整合发展需要,就泛珠三角区域内的广东、广西两省而言,广东是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广西是西部开发地区,两广地区作为中国的南大门,地域特色极为明显,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各自的优势,合作开发文化资源,有着良好的基础,同根的文化成为连接两地感情的纽带,源远流长的文化成为地方文献开发的源泉,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独特优势,加强两个区际间文化合作,整合区域文化资源,走创新发展之路,为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而文化合作首先要打破地区间障碍,其次,主动融入多元文化,如广州大学图书馆创建的“两广作家文库”项目,精心打造特色文库品牌,使之成为泛珠三角区域文化合作交流的一道亮丽文化景点,便是一项可盼可及的力作,也是整合区域文化资源,走创新发展之路的结果。该文库同时也是打破区域分割、整合文化资源、创新发展机制、提高两广区域文化合作的重要举措。项目以文库为载体,稳步发展,培育及发展“珠江流域文化”,以利于在区域文化合作中磨平保守的地方观念,消除观念上的隔膜和文化差异,增进人们的情感交流和信用基础,研究两广地区作家文化合作的前景与未来,发挥文化的凝聚力、创造力和辐射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实现两广共同繁荣的内在动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实际应用价值,同时也为地方高校图书馆建设发展探索出一种新的办馆模式。
2.3 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基础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图书馆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其核心应是顺应地方文化、经济发展规律,把宝贵的地方文献资源,通过加工、挖掘潜力和优势,拓展文献资源服务地域文化、经济建设的领域和层次,进一步展示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以文化品牌树立服务形象,以文化促经济,以文化促效益,共同发展地方支柱产业,发展地域文化。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文献采访、分编等工作,形成一个能够服务地域经济、文化建设的文献资源体系,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成败,影响着图书馆其它业务的开展,而地方文献资源藏书结构和体系的确立将直接影响服务地域文化和经济建设的质量。如广东是国内最大的侨乡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作为岭南文化重要发祥地,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交往和演变中,为今天广东地域经济、文化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实厚重的思想文化底蕴和激越澎湃的开拓创造活力,同时也成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源泉。岭南地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一种传统地方特色文化,是岭南地区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地域文化,在中华文化大家庭中,它以土著越族文化为基础,经过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和发展变异,不断吸收并融合国内外文化精华,形成了当今绚丽多姿、独具一格的区域文化,个性特征极为鲜明,具有鲜明的南国风采和地方特色,其开放、兼容、务实、创新、善变、重利等特点,在广东的历史发展与改革开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广东社会政治的全面进步、经济的崛起与腾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岭南文化具有的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文化渊源和文化积累,其独特优势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中华民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独特与重要的地位。
2.4 制定协调合作政策,走共同开发共享之路
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完善的数字平台和稳定的用户群,可为地方文献的开发解决原始材料需求等问题,而古籍文献研究单位具有对地方古籍点校加工,使地方古籍重新焕发青春之作用。因此,在地方文献开发利用过程中,加强图书馆、古籍文献研究单位以及两岸三地和境内外相关研究机构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合作很有必要,因为单靠一个部门或单位要实现地方文献开发的价值显然有限,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资源建设,还是项目规划、开发、利用、推广等都需要以协作精神开展工作,而要实现这种全面协作,就必须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文献开发、利用、推广等工作进行有效协调和控制,而制订协调合作政策,开展资源共建共享、分工协调、合理布局及协调利用一体化的工作体系便是一项重要措施。可以设想由地方政府牵头,成立包括以上几个部门在内的协调中心,鼓励各协作单位增强合作意识,由中心划定职权范围,分层次协调各级资源共建共享事宜,制定资源共建共享规划,在合作建设中,根据各自专长,共建分布合理、保障有效、各具特色的资源体系,实践证明是一项很好的推进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手段。
3 地方文献资源服务地域文化、经济建设的形式
3.1 开发地方文献资源,走创新服务之路
图书馆的最大优势是文献资源的拥有和对其开发与利用,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优势服务地域环境,的确是图书馆界不仅是理论上也是实践中值得探讨的话题。图书馆服务地方文化、经济建设不应局限于提供简单的文献资源服务,还应致力于地方特色文献资源产品的开发。其实,图书馆在为地方提供社会服务方面,应与当地政府及各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在服务地域环境上大做文章,将参与社会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通过与地方政府及各部门接触和了解挖掘服务项目开发途径,因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需要也正是图书馆的优势所在,面向社会投身市场,在直接为地方文化、经济建设服务中求生存、求发展、求提高,是图书馆的发展之路,也是促进和推动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的科学选择。如广州大学图书馆以媒体涉穗新闻材料的开发作为服务地方政府及各部门的重要手段和研究对象,以涉穗新闻材料这一地方性资源为基础,形成了一大批具有特色的媒体新闻材料开发与研究系列产品,编辑出版的媒体新闻产品已被政府等相关多个部门采用,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该馆因此成为学校对外服务的典型和人文社科研究、实习基地,其服务的效果累获广州市政府等部门赞许,其衍生产品也被广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吸纳,广州大学图书馆在众多竞争单位中同时也被选中成为该中心对外服务的重要窗口,该馆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的有效尝试,令众多地方高校图书馆前来观摩并争相效仿。实践证明,开发地方文献资源,走创新发展之路,服务地域环境的策略是提升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竞争力的一项有效措施,图书馆在促进地域经济、文化快速健康发展过程中,为提高本地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做出贡献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良好发展,达到了与社会共同发展之目的。
3.2 立足地方文献资源,服务地域环境的策略
地方特色资源,是指在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人文环境等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区域、地方独特性质或特点的资源,相对其他地方和区域,它是一种稀缺的特殊资源,其中包括地域特色文化以及自然状态下的矿产等地域特色资源,而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传统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区域资源,而特定的地域文化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个体表现形式,对地方文化和经济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图书馆立足地方文化开发和研究,使纷繁冗杂的地域文化上升为理论层次,对促进地域文化科学、系统的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意义非凡,立足地域文化资源办馆,不仅能为当地经济、文化服务,而且还可形成自身特色,更好地满足当地文化、经济发展需求。如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利用孔子这一文化名人特色资源,对早期儒学思想文化进行了较为科学系统的研究就是典型的事例说明,其配合学校学科建设,建成了山东省重点学科,在该学科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在研究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取得了大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这一典型事例说明,利用好地域文化资源,不仅是提高图书馆社会竞争力的有力手段,而且还可以促进地域特色文化的发扬光大和广泛传播。图书馆立足地方文献资源,服务地域环境的策略,应当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地方历史文化遗产和地方文献资源利用开发着手,关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为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并对地方发展产生辐射带动作用,达到与地方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段昌华.地方高校图书馆为地域文化建设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4).
[2] 高亚莉.开发地方特色文献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4).
[3] 吴力武.地域环境与特色文库建设刍议[J].情报资料工作,2008,(2).
[4] 钟东,冯吉.论基于岭南文化的广东地方古籍开发与利用[J].图书馆论坛,2007,(5).
[5] 杜琳.关于图书馆为区域文化建设服务的几点思考[J].社科纵横,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