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查寻行为研究综述
2009-05-31王丽杰
王丽杰
关键词:网络信息;查询行为;综述
摘 要:本文综述了网络信息查询行为,并对国内网络信息查寻行为进行了分析,以对相关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6-0023-02
1 关于特定用户群体网络信息查寻行为的研究
对网络用户信息查寻行为的研究有很大一部分是针对特定用户群体开展的,而且研究的用户群体以教育界的教师和学生为主。
毛啟成认为,大学生群体具有基本的查寻意识和能力,除了对课题分析和本专业的论文查寻外,有着更广泛的查寻需要,如学术信息、最新科技前沿,各类资格认证考试、专业发展、就业信息,常用软件、旅游及娱乐性资讯。会使用部分检索目录和搜索引擎等手段。但总体水平不高,表现为使用单一词汇、简单的查寻策略、对结果的查看粗略以及定势心理,缺乏专业的信息查寻模式的基础。
张晓丽、胡瑜等人对大学生网络信息查寻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信息查寻水平还处于比较浅层的水平,主要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求新求快,但是不注重查寻信息的质量。从整体来看,大学生在快速表层式上的平均数最高,而在深层潜入式上的平均数最低。二是网络信息查寻行为受大学生个体特征的影响。大学生在不同学科、年级、网络学习经历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其中理工科大学生在广泛扫描式和深层潜入式上的平均数均显著低于文科大学生,这可能是由不同学科的特点决定的。理工科的学生注重抽象性思维,他们在学习时多采用类比、推论、实验等方法;而文科的特点是基于文字性描述,学生要阅读相当多的书籍,搜集大量的参考文献,以此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大一学生在广泛扫描式上的平均数显著高于大二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大一学生的好奇心强,对许多事情感兴趣,因而更喜欢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有网络学习经历的大学生在深层潜入式上的平均数明显高于没有网络学习经历的大学生,这说明有过网络学习经历的大学生更看重信息的质量,能够对信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能使用更加精细的查寻策略。
邓小昭根据自己对用户信息查寻行为的观察和访谈研究,又结合国外一些相关研究,认为大学生的信息查寻行为有如下4个特点:(1)倾向使用单一词汇。(2)一般只使用简单的查寻策略,很少使用布尔逻辑查寻、限制性查寻,只有极少数人能正确使用高级查寻策略。(3)对结果信息的查看比较粗略。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焦虑和疲劳。(4)表现出定势心理。大多数用户习惯于长期使用一两个最初被自己所接触到的搜索引擎。
刘磊等人对南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四所高校的部分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研究了其网络信息检索行为,分析了影响大学生网络信息查寻的因素,如性别、年级、专业、上网频次、上网时间、对网络的熟悉程度、网络费用等。
2 用户利用网络检索工具查寻信息的行为研究
2.1 根据特定搜索引擎的检索日志分析用户信息查寻行为
分析通常是按检索、提问、检索词三个层次进行,从中获得检索的次数、一次检索中提问式的变化、查看页面的数量、相关反馈的利用、检索词的多少、逻辑符和修改键的使用、检索词的分布频率等数据,进而发现网络检索工具使用的一般模式,检索不成功的原因,并且结合用户特性确定用户犯错的可能倾向。
斯平克(Spink)等人对搜索引擎Excite数以亿计的查询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1)用户提问的长度,美、英用户较欧洲用户为长,其平均长度呈稳步增长之势。(2)布尔逻辑符的使用正逐渐增多,但比例仍相当小,18个人中才有一个使用,而且多数时候使用不正确。(3)大多数人每次检索只提交一个提问式,不会修改提问进行连续检索。三分之二的人只提交一个提问式,七分之六的人不用两个以上的提问式。(4)人们很少使用短语,16个人中才有一个正确使用。(5)检索词分布极不对称,出现频率在100次以上的63个主题词只占全部检索词的万分之三,有一半以上的词仅仅出现过一次。(6)相关反馈很少被利用,20 个提问中大约只有一个会用到“more like this”这一选项。只有较少的人会修改提问或用到相关反馈,或查看返回首页之外的结果。(7)大多数用户只查看返回结果的头十条,平均查看结果的数量是2135页(每页有十个记录)。(8)用户查找图象时,用于专指地表达图象需求的词很少。
通过对Excite提问式的分析,詹森(Janssen)等人指出,尽管搜索引擎遵循了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但网络检索的用户明显不同于传统信息检索系统的用户。都是信息的检索,却是非常不同的检索,网络用户不喜欢采用布尔算符及其他高级检索手段,他们也很少浏览返回页面首页之外的结果。这些事实本身便强调了网络的检索系统、搜索引擎、甚至是网站的设计应与传统的信息检索系统有着显著的不同。
詹森还通过对五个搜索引擎(Alta Vista,Excite,FAST Search,Infoseek,Northern Light)的记录分析,研究了检索提问式的复杂性对检索结果的影响。发现提问复杂性的增加对检索结果的改善并不大,从学习使用高级检索所付出的努力和可能出错的危险来看,可以放弃对复杂提问式的要求。他提出网络检索服务应在检索界面和结果的排序机制上大下功夫,以迎合用户的检索习惯。
2.2 分析用户选择检索工具的考虑因素
通过问卷调查,沃恩(Vaughan)归纳出两类影响人们选择检索工具的因素:(1)方便性因素,即用户使用检索工具的容易程度,它涉及到检索工具的界面设计、帮助文件的提供、检索速度、用户过滤检索结果的意愿、返回结果的显示格式等因素。(2)效用性因素,即结果的有用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它包括检索结果的数量、结果的准确性、想要的结果出现的位置、检索功能项的多少及灵活性、数据库标引的扩展性、数据库覆盖面的广泛性、数据的时效性等。
调查发现,用户使用的检索工具绝大多数都提供有帮助文件,但很少有用户(1413%)完整地阅读这些帮助说明。而界面设计也不是人们选择检索工具的首要考虑因素。用户很看重检索工具是否提供布尔检索功能,但对其它检索功能,如近似检索、截词检索、自然语言检索等却不是很在意。在用户看来,检索工具能够检索哪些类型的网络并不重要,但其数据库容量却是选择的一个重要标准,用户甚至会以检索工具自己所标榜的数量作为选择依据。从用户对检索结果的相关性、及时性、返回结果的数量、以及花费在过滤返回结果的时间长短等问题的回答上来看,用户更愿意使用搜索引擎而不是主题目录,尽管主题目录增加了人工处理,标引的准确性较好,然而其全面性却不如搜索引擎。人们宁愿花费相当多的时间自己来对结果进行评价和过滤,以求获得更多的相关结果。
3 网络信息查寻行为模式及模型
库尔梭在其总结的用户信息查寻行为模式中,将信息查寻行为分为开始(Task Initiation)、主题选择(Topic Selection)、观点形成前探索(Prefocus Exploration)、观点形成(Formulation)、信息收集( InformationCollection)、搜寻结束(Search Closure)六个阶段,即开始觉察信息需求、选择查寻课题、调查一般的文献情形以增加初步了解、明确信息需求、收集相关信息、直到完成查寻开始写作为止。库尔梭模式的最基本的假设是:用户因其信息需求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疑惑与挫折会随着信息查寻过程的推进、获得越来越多的相关信息而减少。她运用个人建构理论(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来描述用户如何建构他们所遇到的信息。她还认为,信息查寻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正需求表达的过程,需求目标的形成(观点形成),乃是信息查寻成败的关键,所以意义建构的认知过程是库尔梭信息查寻行为模式的精髓所在。
邓小昭认为,因特网用户的信息浏览行为在信息查寻过程中具有不可轻视的作用,用户浏览的结果常常可能在用户事先可察觉的需求之外,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需求满足的概率。此外,在浏览过程中,受到某些情景或线索的刺激,一些原本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冰山又会浮出表面。随着信息查寻过程的深入,用户对信息需求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最终到用户能够根据明确的需求目标进行特定信息的检索。
王佩玲等人借助屏幕抓取软件和对用户出声思考的录音,以同步录入的方式创建了一种过程跟踪方法,将用户——网络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确定在查寻信息的过程中用户——网络交互之间构成要素以及交互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基于用户——网络交互的多维模型。除此之外,张凡迪等人对信息用户的认知心理学模式进行了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新民,罗卫东.从认知观和情境观视角集成信息查寻与检索研究——《转折:在情境中集成信息查寻与检索》内容介绍[J].情报学报,2007,(4).
[2] 张爱霞等.信息查寻与信息检索的整合研究——对IS&R集成研究框架的评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7,(10).
[3] 陈祖琴等.自我效能感与用户信息查寻行为[J].图书情报工作,2007,(7).
[4] 毛啟成.大学生网络信息查寻行为及心理分析[J].时代文学,2006,(4).
[5] 张晓丽,陈丽.大学生网络信息查寻行为调查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