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2009-05-31张献军
张献军
在具体的作文教学实践当中,笔者发现很多中学生存在着“怕写”作文的心理倾向。如何让学生去“怕”,笔者认为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激励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培养成功的写作心理。具体做法是:一个结合、两面激励、三向思维、四种习惯。
一个结合,就是指在作文教学中把听、说、读、想、写结合成一个整体,克服写的单调,打破写的畏难情绪。具体做法有三种:首先,读范文、说范文,写一篇作文。如学了季羡林先生的《成功》时,我在引导学生从内容到形式展开议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也写一篇《再谈成功》的命题作文。这是一文一议一写的单一练习。有时也可以读几篇范文,综合讨论几篇范文,再写一篇作文。如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孔乙己》《故乡》和阿累写的《一面》等课文后,展示有关鲁迅先生的图片,讲鲁迅先生的故事,让大家联系起来综合讨论一番,然后作命题作文《我心目中的鲁迅》。这是师生教学互动的综合训练。其次,读同学的佳作,议同学的作文,然后自己学写一篇作文。看人家的作文,容易发现优劣长短,从中得到借鉴,受到启发。在议论中既可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又可以己之长助人之短。这是生生思维互动、知识迁移的实践。第三,读自己的习作,让大家来议,然后修改或重写。实践证明,以“听、说、读、想、写” 的结合自然地导出“写”的能力,有效地将学生作文中的惰性心理转化为积极心理,就能克服学生作文时“眼高手低”、怕写厌改的畏难情绪。
两面激励,就是指从两个方面去激励学生作文,即一激励学生“表现”的心理,二激励学生“成功”的心理。每次作文后,一方面,我总是认真选择优秀的作文,或当众宣读讲评,或打印传阅,或推荐投稿,或在班刊出版;另一方面,我严格按照学号对每一位同学的作文进行点评,做到尽量挖掘学生作文的优点和亮点。在多方面的激励下,学生的课堂作文不再是被动地苦熬,课外练笔、报刊投稿也成了学生的乐趣和爱好。多年的写作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在写作教学中激励学生“表现”,不断创设成功的写作体验,不仅要激励作文成绩较好的学生找出自己的“败笔”,踏着“败笔”不断前进,而且要善于从成绩较差的同学的作文里发现宝石,让他们也在成功中奋起。我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激励,设立优秀作文奖和作文进步奖,设立题材创新奖和题目新颖奖,设立美工奖和书法奖,让不同层次和不同特长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属于自已的“苹果”。
三向思维,就是让创造思维进入学生构思行文的三种思维。即培养学生的现实性思维、想象性思维和辩证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现实性思维,就是引导学生开拓自已的社会视野,要求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事事都与自己的笔端联系起来。让学生接触社会有两条途径:一是开设“班级新闻联播”平台,通过多读报刊、听广播、看电视和互联网,让学生间接地开拓自己的思维视野。二是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接触社会,在活动中不断增加各种鲜活的社会体验。我们结合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如走进柳钢、上汽五菱和两面针等国有大中型企业;走访社会主义新农村,播种花生、收获花生;编写《班史》,编写班刊等,让同学们有实践的机会,有直观具体的社会认识。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性思维,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是十分重要的。结合课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断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如在教授完《我的叔叔于勒》之后,我适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假如于勒叔叔发了财回到了菲利普家,那么小说的结局将会如何?学生们对这样的思维训练是极为感兴趣的。同时,我还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如让大家畅想《20年后的聚会》和《我最喜欢的校园设计》等。这样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大家原有的那种无可落笔、无从落笔的为难情绪一扫而光,感到笔下有写不完的东西。
学生作文中最困难的一点,就是如何写得“深”和“新”,这是作文应力求达到的境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我一方面利用成语或词语作为思维材料,训练学生用辩证观点进行辨析;另一方面我也通过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分别觅取典型事例,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对文中的人物和主要事件进行分析,从而养成辩证思考、全面看问题的好习惯。此外,在作文命题时也有意识地从训练辩证思维方面考虑。如在写作《距离》这类抽象的作文时,我就会通过辩证的思维训练,指导学生透过现象,深挖本质,敢于创新,不拘陈说,把创造性思维融入自己的写作领域,这样文章就有深度、有新意了。
四种习惯就是阅读、观察和积累材料的习惯,当堂完成的快速习惯,持之以恒的写作修改习惯,书写清楚、格式整齐的行文习惯。习惯成自然,如果能把这些习惯培养好,学生的写作质量就会逐步提高。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掌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有成功的追求和成功的心理冲动,才能激活他们内在的成功因素,写出各类出色的好文章。
(责编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