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民族主义的三个路标

2009-05-30

新民周刊 2009年13期
关键词:海外华人民族主义爱国

王 煜 王 倩

最近一两年“网络民族主义”已经成为海外媒体观察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网络民族主义”成为一种媒体术语,始于2003年这个“网络舆论元年”。国内国际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在中国互联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SARS、刘涌案等事件让网络成为民情的广场,而在国际关系上,中日之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得网民们的“反日”情绪达到了高潮。新闻媒体敏感地捕捉到了网络上出现的这一股强势,“网络民族主义”成为报章和学者评论中的显著字眼。

与其称2003年是网络民族主义的发轫之年,不如说这是沉寂多时的民族主义寻找到了新的发言阵地而重新崛起。评论人士王怡说过,在2003年之前网络上有一个舆论中国,传统媒体上有另一个舆论中国,两者老死不相往来。但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民意沸腾在2003年找到了与传统媒体的连通器,尤其是一大批独立知识分子成为网络舆论中的“意见领袖”,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如同一个分散化的媒体,他们创办个人网站,发起各种网络签名运动,起草各种个案维权建议书,更撰写网络评论广泛流传。

强国论坛奇观

一个网站在这几年逐渐进入了大众视野,现在它已经被公认为“网络民族主义的代表阵地”。1999年5月8日凌晨,美国为首的北约以5枚精确制导导弹误炸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三位中国新闻工作者不幸罹难。人民网在第二天就开通了“强烈抗议北约暴行论坛”,在网络上到处“闲逛”的网友们从四面八方云集过来,短短一个月发帖量达到了9万余条。6月19日网友们的发帖超过了20万条,该论坛也更名为“强国论坛”。时至今日,这个论坛每天的发帖量现在已经达到了1万条左右。

中國是在1994年才和互联网互相拥抱的。“强国论坛”出现之时,号称“全球最大华人网站”的新浪网刚刚成立7个月,网友们最常呆的地方是体育论坛和文学论坛。那时QQ还叫OICQ,人们用“猫”爬网,在家以分钟计网费(电话费+信息费),去网吧里每小时要掏4元钱,没有什么新闻事件会在网络上成为热点,更不会出现新闻后成千上万条的回帖。但从强国论坛出现的那一刻起,中国的民族主义者们在网络上找到了家园,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随后,“强国论坛”掀起的这股浪潮逐渐席卷每个稍有点人气的网络综合论坛(如天涯社区、西祠胡同、各大门户网站论坛等),网民们越来越频繁地对一些伤害中国民族感情、影响或者可能影响中国民族利益的事件做出防卫性反应甚至反攻,还有的网民从网上走到了网下的实际行动中。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网民们也一样,他们很习惯于给辩论对手贴上左和右的标签,不同派别的人形成了小团体重新聚集起来,左右之争总是分外热闹。

通常“左派”聚集地,如时政论坛“强国论坛”和军事论坛“铁血论坛”,会被解读成网络民族主义的专属阵地。但也有不认同“民族主义”身份的“左派”强国网友,网友“决战”2000年1月起就活跃在强国论坛,被坛内众人视为左派,然而他却不愿意以民族主义者自居,“上网十年,的确见证了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自身的问题太多,目前我只肯定其对外独立的一面。”他说,网络民族主义十分复杂。他甚至不太同意“强国论坛”是网络民族主义的代表阵地这个说法,“也许铁血论坛等有军事性质的论坛作为民族主义更确切一些。”

体制内爱国

“网络民族主义就是爱国主义。”生于1949年的吴祖康,“918爱国网”的创立者,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这个观点。他是上海的一个普通退休工人,9年前在十几平方米的家中建了个简陋的网站China1937(918爱国网的前身),他建立这个抗日历史教育网站的最初目的是探究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后来有专家告诉他从1931年“九一八”开始研究抗战更合适,2001年他将网站改成了“918爱国网”。

这次改版成为他人生的转折,当时恰逢“九一八事变”七十周年,CCTV“东方时空”在“百姓故事”栏目中对他进行了报道,网站顿时声名远扬,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支持他。2003年吴祖康参与组织了“保钓”和“保路(京沪高铁)”等活动,并和多家网站发出了要求日本彻底解决二战遗留毒气弹问题并赔偿受害者的联合声明。2005年吴祖康在自己的网站上建立了“918长城签名总站”,参与了全球反对日本“入常”签名活动,为最后提交给联合国秘书长的4200万个签名出了份力。

在中日关系“风平浪静”的时候,“918爱国网”的主要工作就是搜集和研究对日关系的历史资料,并记录现实的中日民间活动。吴祖康说,“你要说我是‘网络民族主义也可以,但这个提法容易引起歧义,可能有人会以为是狭隘或极端民族主义。最准确的定位还是爱国主义教育网站。”

吴祖康最不愿意别人说“918爱国网”是“反日”网站,“那是日本右翼势力的说法”。2007年3月香港《明报》的报道中提到,日本右翼杂志《SAPIO》将“918爱国网”列为“全球反日包围网”之一,并称吴祖康的网站是“全球反日网站代表”。“我们反对的是日本右翼势力及其代表政客,我们并不是极端地反对全体日本人民。我希望能让中华民族铭记住历史,一起探讨强国之路,并为中日和平友好做出贡献。”

和“918爱国网”属于同一圈子的网站还有“爱国者同盟”和“中国鹰盟”(从黑客攻击起家)等,与公共论坛相比,这些私人网站每天的发帖量并不多。因为同样的爱国心,吴祖康和这些网站的负责人们都是朋友。但与他相比,其他人显然要年轻一些,平均年龄在三四十岁左右。年龄的差距,让吴祖康和这些年轻的朋友在思考问题时产生了差异。前者更重过程,而后者更强调目的。

吴祖康偶尔也会觉得,年轻人还是太容易冲动,本来是想为国家帮忙出力,结果却可能是过了头成了添乱。“他们的论坛里讨论的时政话题比较广和宽;我的论坛还是为整个网站的内容服务的,不太聊时政,更多的是历史研究和对现实事件的追踪报道。他们组织的线下活动比较多,而且把在论坛注册的网友都算为网站会员,通常会有几万人之多;我觉得几万人的团体有点难控制,我的网站会员就是编辑部的十几个成员。”

但与国内年轻人的冲动相比,海外华人们的民族主义表达方式可能要激烈得多,上街游行示威也很常见。事实上海外华人的网络民族主义表达比国内开始得更早。《中国网络民族主义》(Chinese Cyber Nationalism)的作者、美国亚利桑纳州立大学助理教授吴旭在书中写道,“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代表队出场时,NBC电视网评论员鲍勃·科斯塔斯在电视直播中指责中国侵犯人权并怀疑中国运动员服用兴奋剂。这激怒了海外华人,他们给NBC发送大量的电子邮件要求道歉,他们募捐后在《华盛顿邮报》刊登广告,来反击科斯塔斯和NBC‘不光彩的偏见和不好客”。最终NBC道歉了。

吴祖康对海外华人们的支持也感受颇深,他的网站能走到今天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海外华人的定期资助。随着知名度的扩大网站运营费用也急速增加,全家人每月2000多元的收入有近一半要投入到网站的维护中,吴祖康一度拮据到靠借债维持。现在网站每年需要3万多元的运营费用,因为有了海外华人的定期资助,“基本还过得去”。他拒绝过海外一些基金会的资助,担心他们会插手网站运营,“我一定要确认对方是抱着爱国目的的。”吴祖康很谨慎。

一些海外华人对吴祖康有意见,觉得他太胆小太保守。吴祖康一直坚持着自己的路,“我是努力在现行体制内尽力做能做的事。既然爱国,就不能去搞破坏。这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久前918爱国网获得了“上海市优秀教育网站”的称号,这也是获奖网站中唯一由个人管理的。老吴坦言,能得到这样的认可,的确是靠自己的“苦心经营”。

说到此处,他忽然话锋一转,“但是,中国民间其实更需要多一点鹰派的声音,现在这样的声音还太少。发出强硬的声音,营造这种舆论,对政府的外交也是一种筹码。”

“你是鹰派吗?”记者问。

“我可以算是隐蔽的鹰派,理性温和的鹰派。”老吴笑了。

AC的诉求

2003年网络民族主义浪潮成为网络新现象时,曾有研究者撰文评述,“目前中国民族主义尤其是网络民族主义的局限性之一就在于,也许标榜民族认同但却无实际行动捍卫民族利益。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可以宣泄口号而无责任约束,可以口惠而实不至,甚至可以言行不一。”

2008年“四月青年”的涌现可以从一定程度改变人们对网络民族主义的这个观点。“四月青年“,說的就是在2008年4月奥运火炬海外传递中涌现出来的支持者们。从2003到2008,网络上的情绪表达依然壮怀激烈,但有人真正行动了。

2008年拉萨“3·14” 打砸抢烧事件后,一个叫饶谨的年轻人建立了一个Anti-CNN(简称AC)网站。“我看到了西方媒体那些针对“3·14”的不实言论,感觉全中国的人都坐在了人权的被告席上。我觉得在那个特殊的时候,需要有人站出来承担一下。”AC现在靠海内外的志愿者义务进行维护管理,运营费用饶谨的创业所得在支付。

去年3月20日,饶谨的AC正式上线,建站声明里用中英文写着,“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媒体本身,但是我们反对西方媒体的不客观报道;我们并不反对西方人民,但是我们反对西方的偏见”。

许多网民在AC上自发收集和翻译西方媒体歪曲报道的证据。4月当奥运圣火传递在海外受到干扰时,AC站出来呼吁海外华人们走上街头保护火炬,并联合海外华人们在欧美多国同时举行了反对藏独支持奥运的集会。

最近一两年“网络民族主义”已经成为海外媒体观察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风向标。因为Anti-CNN这个充满了火药味的名字,饶谨和中国网民们的行动立刻获得了海内外媒体的关注报道。饶谨承认域名的火药味,但他强调,没有冲突就没有融合,这样的反击是为了争取到和西方平等对话的机会,而不是为了反击而反击。“我从一开始就想把AC做成一个非常理性的东西。”

美国互联网专家Jay Hauben(网民一词的发明者)最近撰文祝贺AC的周年生日,“虽然民族主义情绪、爱国之情和愤怒也会时常出现于Anti-CNN,但它给人们提供了跨越国家和种族的障碍进行意见交换的机会,体现了网民的国际主义特质。”

饶谨还打算给AC网换上自己刚注册的新域名ACCN(Access China Communication Network,走近中国交流网)。饶谨曾经问过身边的朋友,对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得到的答案大多是绅士、浪漫、严谨和自由。“我们对西方都是善意的,而他们对我们又怎么看呢?现在不是我们不了解西方,而是西方不了解我们,这太不对等了。”

饶谨生于1984年,在清华大学学习工程物理专业,本科毕业后投身互联网创业。他的梦想是20年后把AC做成一个像美国NPR(National Public Radio,国家公共广播台)那样的公益传媒集团。他说,“我们是80后,不在乎这‘主义那‘主义的。如果一定要贴个标签,那就叫‘网络真相主义”。■

猜你喜欢

海外华人民族主义爱国
海外华人如何欢度“中国年”?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当前广府籍海外华人统战工作研究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海外华人寻偶众生相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煽动民族主义情绪 被疑与政府演双簧
海外华人掀起“保钓”怒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