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震灾区学校心理援助体系构建研究

2009-05-29

关键词:援助危机心理健康

陈 华

关键词:学校心理援助体系;5·12汶川大地震;灾区学校;危机事件;心理创伤;心理干预;心理援助

摘要:学校是5·12汶川大地震灾难中的重灾区,地震给灾区师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因此,在学校构建统一领导、反应迅速、组织有序、运转高效的心理援助体系,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难给师生造成的心理创伤,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心理援助体系根据灾难发生后对学生进行心理援助的任务及阶段特点,在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基础上建立。构建该体系应遵循生命第一、客观实际、系统性、可持续性等原则;其基本构架包括心理援助组织系统、预警系统、应急系统和维护系统。

中图分类号:B845.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2-0015-06

一、问题的提出

当5·12汶川大地震的灾难袭来,不少正处于豆蔻年华的孩子或生命逝去、或肢体残缺。悲怆与痛楚直抵每个幸存孩子的心灵,使他们陷入对灾难的恐惧、无助与重复回忆之中。即使废墟瓦砾被清理,大地疮痍被抚平,灾难现场仍不时会停留于他们的心中,或夜夜噩梦,或不经意出现,抑郁难遣。临床研究表明,灾难对受灾者的心理影响是复杂沉重和长期的,如果不及时加以处理,会产生长期和不良的后果。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灾难的创伤如果长期积累,会导致他们发展困难,形成人格障碍。灾难对他们的影响将会是终生的,还可能影响他们身边的人,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后代,而及早介入心理干预势必会减少灾难给他们带来的心理伤害。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创伤心理研究小组对唐山大地震的追踪研究发现:发生唐山大地震时正处于儿童期的人比处于青少年期的人具有更多的性格缺陷;心理创伤不经过处理,不但影响一个人的终生,影响他的孩子,还会形成代际间的传递,即这个创伤可能会影响两代甚至三代人。王学义等对胎儿期经历过唐山大地震、测评时年龄满18周岁的611个高三学生进行了scl-90自评量表测试,发现实验晚孕组自评量表的90项症状总分和强迫、焦虑、偏执、精神病与其他因子评分明显高于对照晚孕组,结果表明:唐山大地震对孕妇的强烈应激影响到其子女的远期心身健康水平。台湾“9·21”地震2年后,被调查的744名1~5岁的幼儿中,在地震之后3个月出现PTSD症状的占7.89%,早期出现PTSD症状的孩子在3年之后出现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更多。这些研究成果都说明,越小的儿童在地震后越需要正规的心理援助。

就5·12汶川大地震学校心理援助的实际情况看,由于灾区学校几乎没有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或心理辅导机构,学校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心理危机管理机制,地震发生后,学校没有能力和资源应对灾难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创伤。而此时,成百甚至上千的心理援助队伍一腔热血奔赴灾区,来到学校,但由于缺乏组织、缺乏计划、水平参差不齐,组织和管理都出现混乱局面,不仅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与心理援助,有时甚至给受灾学生造成再次伤害。所以,地震灾区学校建立心理援助体系,既有利于及时应对突发的灾难和危机,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可持续的心理维护,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二、灾区学校心理援助体系的构建原则

学校心理援助是指在重大危机事件发生后的最短时间里,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为学校师生提供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心理方面的帮助与支持,其目的是帮助当事人尽快形成应对心理压力的心理机制和心理能力,逐渐恢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之中。学校心理援助体系则是建立在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基础之上的心理援助系统,它不仅在重大危机事件发生时能迅速作出反应,及时提供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同时可鉴别因灾害造成严重心理创伤的师生,并将其转介到相关专业机构进行有效的心理治疗。

学校心理援助体系是否有效,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判断:(1)是否有助于理清危机事件引起的心理危机状态;(2)是否有助于促进危机事件后的心理恢复;(3)是否在危机事件发生现场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4)是否适合于被援助者的心理发展水平;(5)是否依据危机事件发生地区的文化背景,即其基本方式是否适合当地的民族传统与风俗习惯。

学校心理援助体系的哲学基础是把人的生命看作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因此,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心理援助的所有措施与制度都应以维护生命为第一要义,尊重每一个生命。

(一)生命第一原则

无论在怎样的情景和场合、无论在何时,一旦灾难性事件发生,学校心理援助体系都能够而且必须立即对当事人采取保护性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师生的人身安全。

(二)客观实际原则

学校心理援助体系的构建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根据学校内外环境的资源、结合师生在校园里生活学习的实际状况,而不能主观臆断。如果心理援助制度、政策、措施、操作等脱离实际,这样的援助体系就无法有效发挥作用,甚至事与愿违。

(三)系统性原则

学校心理援助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一个个独立的实施方案,需要与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管理措施相结合,需要学校各方面工作的配合,也需要与社会相关组织及其政策、制度相结合,包括学生家长、亲属等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使之配套并建立关联互动的工作网络。

(四)可持续性原则

一方面,心理援助不是一个简单的应激处理过程,因为灾难当事人的心理创伤不可能通过一两次心理干预就消除掉。因此,只要当事人还在学校生活学习,就必须对其实施全程的心理援助,最大限度地帮助当事人恢复心理平衡,减少各种危险和损失;另一方面,对心理援助体系要素应进行全面“诊断”,并按照心理援助发展目标和新的需要进行修改乃至更新系统要素,使体系不断完善,以保持心理援助体系的持续有效。

三、灾区学校心理援助体系的基本构架

学校心理援助体系的基本构架大致包括四个部分:学校心理援助组织系统、预警系统、应急系统、维护系统。

(一)学校心理援助组织系统

领导是学校的主心骨,“校领导和行政人员主动积极的态度能提升灾后心理复健的成效”。因此,学校要建立机构,加强领导,完善组织。

1建立机构

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辅导小组、心理咨询室),提供专门的工作场地和开展工作的条件,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2加强领导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政教组、教务组、保卫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医院等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学校心理援助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心理援助应对预案的规划、明确各行政部门及教师的职责、规范心理援助行为和方法等工作,为重大危机事件的处理作出决策;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协调与其他应急系统(管理、公安、交通、卫生、消防等)之间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政教组(德育组),由

政教组(德育组)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具体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工作的管理和实施。

3完善工作网络

此工作网络由专家指导组、专业工作组、临时工作小组构成。

(1)专家指导组。心理援助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单靠学校自身的力量远远不够。学校心理援助体系中的专家指导组是在学校危机事件发生时,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派往危机发生现场、负责指导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专家们组成的工作组。其主要职责有:对在危机现场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的领导、心理健康教师、学校医务人员等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技术指导并进行督导,必要时直接进行现场干预;对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收集危机事件当事人的心理健康资料、心理危机干预操作过程等相关资料,并在危机事件结束后进行整理与研究;对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心理维护工作提供方案或建议;为教育管理部门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提供与危机事件相关的心理危机干预专项报告。

(2)专业工作组。学校心理援助体系中的专业工作组主要是由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或当地的心理咨询师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在危机事件发生现场对当事人开展直接的心理干预、提供心理援助和心理疏导。危机事件处理后,工作组能科学区分和鉴别出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人员,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并向专家组求助,或者将他们转介到当地心理卫生医疗机构进行专业治疗。

(3)临时工作小组。临时工作小组的成员主要是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学校学生工作队伍(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学生心理委员等)和德育教师,他们分别负责为危机事件现场内外的个人或群体(学生、教师、家长)提供适当的心理陪护。

4健全制度

学校心理援助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应建立以下制度:

(1)培训制度。对学校各类相关人员进行心理健康、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技能知识的培训。

(2)备案制度。处理完每一次危机事件后,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填写《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干预情况表》,并将危机事件当事人的详细材料提供给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德育组备案。

(3)评估鉴定制度。危机事件当事人因心理问题需退学、复学的,其病情应由学校指定的专业医院进行评估鉴定。

(4)保密制度。参与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的人员应对工作中所涉及干预对象的各种信息严格保密。

(5)心理普测与异常情况报告制度。

(二)学校心理援助预警系统

构建学校心理援助体系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积极预防在学校范围内重大危机事件的发生。学校心理援助预警系统就是要在尽可能早的时间内预示可能出现的灾难性危机事件,对事件当事人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并对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高危人员或群体进行必要的监控或疏导。其构成要素有:

1“四级联动”的心理援助预警与干预体系

即“学生心理委员一学生工作队伍和德育教师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一校心理援助领导小组”四级联动模式。

(1)学生心理委员。在学生中设立心理委员队伍是提高心理援助预警系统效能的重要措施,因为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与特点使得学生之间容易彼此信任,互吐内心真实想法。因此,可以在学生中发展一些交往能力强、认真负责的学生,让他们接受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他们在平时与同学的交往中一旦发现同学有异常,能及时向老师反映,从而形成心理援助的预警反应。

(2)学生工作队伍(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学生心理委员等)和德育教师。学校学生工作队伍和德育教师是学校心理援助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平时与学生接触多,也较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学校和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应尽可能对这支队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心理健康、心理辅导与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与技能的培训,使之成为学校心理援助预警系统的核心力量,并提高学校心理援助预警系统的反应灵敏度。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学校心理援助预警系统的骨干力量。他们通过有关心理测试和心理档案,学生心理委员、班主任及其他老师送报的有关信息,以及从心理辅导、心理信箱、咨询热线、网络上获得的信息来区分和筛选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的预警信息,及时向学校心理援助领导小组汇报师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并针对有可能发生后危机的人员做好来访性心理干预,尽可能将学校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控制在最低限度。

(4)校心理援助领导小组。如果说班级心理委员、课任老师、班主任等是四级联动模式中的“信息员”,德育组、保卫组、校医院是“安全稳定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服务员”,那么校心理援助领导小组就是“指挥员”。

2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档案的使用制度

通过心理测试,建立和使用心理档案,是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开展心理援助的前提和基础,可以较为有效地甄别出容易产生严重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有助于学校采取必要的监控和疏导措施。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对学生家庭及本人在突发事件中的受损(伤)情况进行普遍性的调查,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初步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做好保密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班主任要积极沟通,及时掌握相关情况。

(2)对心理异常的学生应建立特别档案,重点关注,定期与学生所在班级班主任沟通和交换意见,并上报学校心理援助领导小组。

3学生心理异常情况报告制度

当学生出现心理异常情况或心理危机时,要迅速及时地向有关部门报告,才能有效地实施心理援助。灾区学校要建立学生心理异常和危机报告制度。在校内发现有学生出现任何心理危机、心理异常或突发事件时,任何人都应立即报告班主任,班主任应立即报告德育组、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德育组或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立即报告心理援助领导小组的校级主管领导。如情况危急,任何人都应立即上报校主管领导。

(三)学校心理援助应急系统

学校心理援助应急系统是学校心理援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主要有:当学校发生重大危机事件(自然灾害、灾难性事故、传染病、暴力冲突、自伤或伤人等)时,学校心理援助应急系统要迅速、及时、有效地与负责危机事件干预的其他系统(教育管理、公共管理、医疗卫生、社会工作等部门)进行积极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当事人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同时协助有关部门对与当事人有关的人群(同学、教师)和亲属提供心理援助与心理辅导。其应急程序如下:

(1)立即将有生命危险的危机事件当事人送往医院救治或进行监护。

(2)立即向学校心理援助领导小组报告,并立即通知危机事件当事人的家长或监护人。

(3)增强危机事件当事人现实的以及长远的安

全感,在一定时间里危机事件当事人应由其信任和亲近的同学、朋友、亲属和老师(临时工作小组)陪伴,以保证其身心安全;为其提供心理上的安慰,稳定并疏导其情绪,以帮助其获得支持性的环境。

(4)学校心理援助专业组人员对危机事件当事人进行心理干预,提供心理援助。

(5)学校心理援助专家指导组专家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技术指导并进行督导,必要时直接进行现场干预。

应该注意的是,学校心理应急援助的目的是减轻危机事件当事人的心理压力,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推动其心理功能的有效发挥,千万不要引出或询问他们经历危机事件的细节,也不要了解或确认他们在危机事件中所遭受损失的细节。

(四)学校心理援助维护系统

学校心理援助维护系统是指在重大危机事件发生后,对当事人以及与当事人相关的人或群体提供补救性、维护性的心理援助。其主要任务有:

(1)在重大危机事件发生时,心理援助专业人员没能到达现场,在事后进行补救性的心理干预。5·12汶川大地震后,由于受灾学校较多、布局分散、心理援助专业人员严重缺乏,使得一些受灾学校的师生未能及时得到心理干预和心理援助,而后应给予他们必需的心理干预。

(2)在重大危机事件发生后,对当事人进行跟踪性、维护性的心理援助。

(3)在重大危机事件发生后,对与当事人有关的人员或群体进行维护性的心理援助。

学校心理援助应急系统的构成要素有:

1重建社会支持体系

社会支持能为危机事件当事人提供情感支持、尊重支持、实物支持、信息知识支持、网络系统支持。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可以减轻人们经历的灾难和消极情绪,对灾难后人群的心理重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地震灾区学校重建社会支持体系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态,在学生中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人际氛围。

其次,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经常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学生交心谈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对有心理困难的学生应提供及时周到的帮助,真诚地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再次,动员学生家长、朋友对有心理困难的学生多一些关爱与支持,必要时要求学生亲人来校陪伴学生。

最后,争取社会相关组织的各种支持。如与一定的社会组织建立对口援助关系,接纳心理援助志愿者长期在校进行服务,与社区结合等。除了为学生提供生活、学习方面的帮助外,也要让他们重新融入社区、社会。建立灾区与城市居民家庭之间、灾区与城市学生之间的交友与沟通平台,让他们通过书信、网络、电话、互访等形式形成长期交往关系和情感联系,营造受灾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班主任工作、学科渗透、学生活动等各种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些都是进行维护性心理援助活动的重要内容。5·12汶川大地震危机事件涉及面较广,应大力开展上述活动,以帮助学生认识危机事件的性质,用积极的心态诠释危机事件引发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困惑;帮助他们用科学的内容和方式激发自身内在的心理品质,宣泄或转移心理压力,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学会积极适应。

通过讲座、广播、影视、展览、网络及编发有关资料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的宣传工作,在学校内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

定时开放心理咨询室,公布心理求助热线电话(或值班电话、电子邮箱、QQ号),畅通心理援助信息渠道。

3畅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援助的渠道

学校要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掌握调节自我情绪的技巧,鼓励其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以自身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家长要主动向学校反映学生的实际表现和性格倾向,积极配合学校的心理援助教育活动。在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以及心理辅导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等方面,学校和家长都需要相互支持和紧密配合。因为“对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支持系统是家庭”,“家庭成员应尽可能参与每个人的复原工作”。

(责任编辑刘永淑)

猜你喜欢

援助危机心理健康
爱心援助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
第九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6批受援助名单
第九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2批受援助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