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大爱”的名义

2009-05-29顾利亚

关键词:全校师生灾区抗震

顾利亚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学生正在教室朗朗读书,工人正在岗位争分夺秒,农民正在田野辛勤耕耘,一场空前的灾难不期而至。房倒屋毁,桥断路绝,许多人刹那间生命停止了延续,伤者更是不计其数……草木皆悲,天地共愁,举国同殇。

这次大地震的震级之高,破坏之大,波及之广,营救之难,在共和国历史上前所未有。面对灾难,中华儿女共同选择了坚强、团结、真情与博爱。一年来,旷世罕见的生命大营救,风雨兼程的千里大驰援,感天动地的爱心大奉献在祖国大地上一幕幕上演,从而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我校师生也用友爱温暖着彼此,用团结凝聚着校园,用真情与奉献帮助着灾区人民,谱写了一曲抗震救灾的“大爱”赞歌!

地震发生时,全校师生临危不惧,互助互爱,心手相牵。正在上课的老师如电气工程学院李岗老师、生物工程学院吴坚老师、工程院冷永祥老师、药学院熊雄老师等镇静自若,组织学生安全撤离后最后离开教室;犀浦校区的一位保安在剧烈摇晃中毫不犹豫冲上楼,组织同学们有序撤离;有的同学把腿脚不便的老师背下楼,有的同学把浑身是血、素不相识的受伤同学送往校医院,有的同学踢破宿舍楼玻璃门,让同学们顺利通过、疏散,自己却被锋利的玻璃划伤,缝了百余针……

地震发生后,学校迅速成立了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在三个校区分别设置了抗震救灾指挥中心部署灾后应急工作,全力自救,确保校园安全;学校还设置了昼夜值班的指挥工作平台,各部(处)中层干部在三校区24小时轮流值班,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落实。各职能部门本着深切的关爱,积极开展了抗震减灾应急工作:校园规划与建设处、新校区建校指挥部等部门顶着余震,对学校的建筑物、水电气设施等进行了多次检查,排除了安全隐患,消除了师生的疑虑;后勤集团各食堂加班加点,保证按时为师生准备三餐、熬制姜汤;各学院组织师生在校园安全区域搭建避雨篷,全力保障师生的人身安全,老师们深入学生中间,关心、抚慰、帮助、妥善安排他们的学习生活;保卫处执行“人停车不停”的轮岗昼夜值班制度;校团委通过校园广播及时传达震情和信息;心理中心的老师们深入到师生中,及时提供心理援助。为保障家庭受灾学生在校正常学习和生活,学校为灾区学生先后发放困难补助|3603人次,发放金额136万元。

在抗震自救的同时,全校师生倾情支援灾区人民,出钱、出力、出物、出技术,奉献着手足之情、同胞之爱。地震当晚,学校30名国防生赶赴都江堰抢险救灾,第二天学校又派出30名国防生替换第一批国防生;地震第二天清晨,学校为都江堰灾区一所学校送去了6000余份饭菜;学校还紧急组建了由房建、桥梁、遥感、岩土、环境等专业领域近百名专家组成的“西南交通大学抗震救灾专家服务团”,都江堰、安县、绵阳、什邡、北川、广元等重灾区处处留下了专家们技术服务的足迹;还抽调救护车和医务人员参与了灾区医疗救助和卫生防疫;学校共向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四川省红十字会、彭州市、成都火车站等地派出青年志愿者5000余人次,其中,物流学院20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组成的专业志愿者连夜开发完成了“四川省红十字会救援物资管理系统”软件,由院长带队入驻省红十字会总部,开展应急救灾物资物流管理工作,许多人连续工作30余个小时不休息。2007级学生徐佑焱和他的两位朋友自愿组成搜救小分队,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成功营救了被埋118小时的幸存者。在“心连心、手拉手”爱心捐助灾区活动中,全校师生员工累计向灾区人民捐款177万余元,捐赠衣物、棉被、帐篷、食品、药品等物资10,3万件;全校33个基层党组织的7082名党员交纳了“特殊党费”82万余元;有的院系再次组织师生为灾区受灾学生捐款献爱心,如土木工程学院的“春泥”活动使失去全部十几位亲人的孤儿得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无私关爱……在这些壮举中,涌现出了“全省高等学校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高等学校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等一大批先进单位和个人。在2008级新生入学报到过程中,学校提出了“个体关爱,平常融入,快乐学习,自强成才”的指导思想,开展了“六个一”关爱工程,即一封联络信、一部亲情热线电话、一个资助包、一次真情谈心、一张温馨卡片、一份自强规划书,全方位确保地震灾区新生顺利入学并愉快学习、幸福生活、全面发展。

灾难面前,大爱无疆。在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学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灾区灾后重建工作的号召,举全校之力,发挥学科与技术优势,积极投身到灾后重建工作中:学校专门成立了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学校参与灾后重建工作;主动请缨,向四川省委省政府和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科技救灾,科学重建”灾后重建工作六方面建议,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举办了汶川大地震后中国第一次关于地震研究的国际研讨会——“中日‘四川汶川地震灾害修复与重建技术交流研讨会”,与国外第一个来华的灾后重建技术援助代表团共同探讨结构抗震设计、结构地震响应、结构加固与修复技术、地质灾害的防治、地震学等问题,会后签署了《中日四川大地震灾后修复技术合作备忘录》;学校随即积极开展抗震工程技术实验室的申报和筹建工作,四川省科技厅特事特办,很快就批复了全国首家抗震工程技术实验室——抗震工程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在此基础上,学校积极整合学科与人才资源,构建我国西南地区抗震技术集成化研究平台,培育包括多学科成员的国际化开放式创新性研究团队;学校还与日本庆应大学合作进行了纸质安置房的设计和搭建实验,供抗震救灾指挥部选择使用;积极与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建筑专家开展灾后建筑规划合作,并与全国建筑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一起开展了“新建希望小学”全国大学生设计活动;受灾区及省市相关部门的委托,学校相关工作团队认真调研,科学论证,出色完成了阿坝州临时指挥部选址及规划方案,都江堰、青城山景区建筑评估及加固设计方案,都江堰概念规划项目建议书,彭州市龙门山镇、白鹿镇迁移重建规划设计以及《汶川地震灾后中小学重建设计导则》等重大重建规划方案;根据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校一地”对口支援汶川的统一部署,结合汶川和广元人民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急迫需要,学校派出专家服务团对灾区的房屋和基础设施进行安全排查和全面评估,获取了第一手资料,为下一步科学参与灾区灾后重建、制定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心理中心师生热情为拟进入灾区服务的天涯论坛志愿者队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并开通了四川省心理援助与咨询网,通过网络平台对灾区群众进行心理援助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还受教育部委托,成功承办了“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子课题“震后青少年心理治疗与康复研究”……

总之,过去的一年,我校师生发扬“埃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心忧灾区,情系灾民,以“大爱”的名义,以真情奉献和专业技术全力投入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四川省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给予我校高度评价,为我校颁发了“展示名校风范,支援抗震救灾”匾额。

这次地震使喜马拉雅山脉长高了数米,其实,长高的不仅是山峰,更有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交大精神也在这次抗震救灾的壮举中得到了升华!一年抗震救灾的历程,一年来全校师生的言行,都昭示了“埃实扬华,自强不息”交大精神的灵魂——“爱国至上,振兴中华”再次得到提升,融入了全校师生的血脉,化为全校师生的言行自觉。交大师生曾经在唐山大地震的浩劫中接受过全国人民的支援,对灾区人民的苦难更加感同身受。当祖国和灾区人民需要时,交大精神之花倾情绽放,愈开愈艳!全校师生怀着感恩的心、怀着对国家和灾区人民的大爱,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回报国家和灾区人民。专家学者们不惧险情、不顾个人安危,无条件服从灾区的需要,哪里有险情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需要就服务到哪里,为灾区人民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技术支持。莘莘学子进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他们胸怀祖国、心系灾区,时时刻刻牵挂灾区同胞;身体力行,从我做起,以各种方式支援灾区;急公好义,不计名利,充分展现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他们用自己的言行证明了:今天的交大学子是可以让祖国和人民放心的一代,能够在祖国和人民需要时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2009年1月,学校再次组织6支省级优秀社会实践队回访灾区,参与灾区重建。2月,派出了赴广元市灾后重建土木博士服务团,运用专业知识为灾后重建工作建言献策;3月,成立了“抗震工程技术国家级平台筹建领导小组”和“抗震工程技术国家级平台筹建办公室”:5月,“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国际学术会议”将在交大召开;7月,学校将组织开展“重建家园,青年当先”行动,动员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广泛开展受灾群众安置点志愿服务活动,继续服务灾后重建……

时光流逝,交大人爱心永存,交大人的爱国传统永存。我们将以“大爱”的名义,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继续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奉献我们的真情,投入我们的心智,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举全校之力为灾区重建做出新的贡献!为世界呈现一个更加美丽的四川!

逝者安息,生者奋发!

猜你喜欢

全校师生灾区抗震
劳动技能“大比拼”
50万升汽柴油保供河南灾区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古建抗震有绝招
钟祥市莫愁小学:交通辅导员进校园
口语交际班(十七)
抗震建筑材料简介
他成了抗震抢险的先锋
灾区笑脸
赴灾区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