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心理重建
2009-05-29宁维卫陈丽
宁维卫 陈 丽
关键词:自然灾害;地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重建;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摘要:开展灾后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重建是心理学领域的全新课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不同于精神医学的危机应对模式,社会心理的危机应对模式充分考虑个人的她城文化差异,在灾后重建中能起到独特的作用。而灾后心理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其核心内容是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因此,整个过程必须坚持疏导与引导相结合、以人为本、人的和谐发展和长期教育等原则,重点在价值观引导和认知学习。
中图分类号:B845.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2-0009-06
灾后心理重建是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灾后心理重建的关键在于恢复社会各界的信心、增强力量、增长才干,帮助受灾群众在救灾重建中建功立业、锻炼成长。但心理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灾后重建特别是心理重建是一个艰巨、复杂和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具有多层次目标、分阶段进行的长期的系统工程。
一、心理重建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一)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人与社会的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要旨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的社会整体进步。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关键在于人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而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主体性,关注人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含义。其中,心理健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成才的基础。心理健康不是一个静态、呆板的标准,随着社会政治、文化、科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不仅仅表现在智力正常或超常方面,还包括道德意识、自我认知、情绪控制、环境适应等重要内涵。人的成功发展,更多得益于情感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EQ),它具体包括情绪的自控性、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挫折的承受力、自我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心理健康的人应有如下表现:了解自我,能够察觉某种情绪的出现,观察和审视自己的内心体验,监视自己情绪时时刻刻的变化;自我管理,能调控自己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度地表现出来;自我激励,能够依据活动的某种目标,调动、指挥情绪;识别他人的情绪,能够通过细微的社会信号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与欲望;具备处理人际关系,调控与他人相处过程中情绪反应的技巧。对心理健康的新认识,为人们拓展了事业成功的视野,它能使人们摆脱过去只讲智商所造成的宿命论态度。
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才与成就有着重大关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心理疾患,而且可以发挥人的创新精神,充分开掘其心智潜能,改善其社会适应能力,使其更有效地实现人生价值,从而实现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1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提升人的整体素质与能力
素质,是指一个人在政治、思想、知识、技能和身体与心理等方面,经过长期学习、练习和锻炼所达到的一定水平或整体状态。它是人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综合属性,能对人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持续的影响,甚至产生决定性作用。人的素质结构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五类基本素质。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结构中的一个子系统。完整的心理素质结构包含认知品质、情绪、意志、个性倾向性(兴趣、需要、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和个性心理特征(性格、能力、气质)等多方面因素。其中心理素质是基础,对其他素质及人的整体素质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心理品质直接控制着人体的生理活动,调节着活动能量的释放,对增进人的生理机能和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有重要影响。(2)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内化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主观条件。认知心理能力直接关系到内化的方式、过程及效果;情感、兴趣等非认知心理品质则往往成为知识内化过程中的动力因素。(3)良好的心理素质包含着道德认识、道德体验、道德情感及道德意志等方面的因素。(4)人的外在行为受人的多种心理因素而不仅仅是认知水平的支配,心理素质对人的整个行为模式以及一生行为都具有直接影响。因此,素质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有什么样的素质,就应有与之相对应的素质教育。因此,提高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现代心理素质教育不仅要深入到个体的成长心理需求层面,还应扩展到社会政治与经济文化层面。素质是个体性、群体性、民族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既应重视个体的各种素质的教育,又应重视群体素质的完善,还应致力于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2优良心理品质能帮助人战胜压力,适应时代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形态日趋多样化。生活压力的加大,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利益格局的调整,易造成一些人心态失衡,难以正确把握人生方向。而我国传统教育受单一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注重狭隘的“专业学习与专业发展”,客观上往往导致个体心理发展的缺失。经由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的人,知识面窄,缺乏创新意识与能力,适应社会环境能力差,已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相应的解决思路是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将提高个体心理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人才必须具备与时代发展相吻合的优良心理品质,“进取心,自信心、责任心、意志力、创新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因此,应从人的终生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个体的健康成长。人类已迈入知识经济时代,新观念、新知识层出不穷,个人要跟上时代迅速发展的步伐,就必须与时俱进,树立终生学习观,不断学习,不断前进;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的人生观念与积极的心理态度。对一些人而言,压力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对另一些人而言,压力却是攀岩者希望征服的一座高山。不同人面对压力有着不同的感受,这就是压力体验的个体差异。人生主要在于一种体验,对一种挫折经验加以认真总结和提炼,必将成为人生的一大宝贵财富。不过,虽然战胜压力、超越自我的人生体验是幸福的;但并非每一个人都能从心灵深处感受得到。对勇敢者而言:压力是磨砺意志、开启心智的人生动力;对畏惧者而言,压力是令人窒息的精神囚笼;让人畏手畏脚、一事无成。人生中压力俯拾皆是,回避不了,也不可怕,关键在于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它,去战胜它。因此,培育积极心态是引领个性完善的导向标。
(二)灾后心理教育发展观
灾后心理援助和心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其自身的学科背景及规律。尽管偏于医学背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