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在语文学习中的运用
2009-05-29杨春梅
杨春梅
【摘要】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如果与比较法结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比较法;运用
Comparison the method is in the language study of usage
Yang Chun-mei
【Abstract】Reading and writing is in the language study most importance of two link,this two link if with comparison the method accompany the effect that will receive half effort and double results.
【Key words】Comparison method;Usage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把这种方法运用得法的话,会有助于语文学习。比较法既可以作为阅读鉴赏的一种重要手段,也可以作为作文写作的一种有效技法。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可以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写作能力,因此比较法于语文学习是大有裨益的。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使用比较法而有所收益的一些心得体会。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如果与比较法结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阅读中比较质疑,培养鉴赏能力 将有可比意义的几篇课文或几处语段等组合在一起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比较,从中挖掘出更为深刻的疑点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具体把握,大大提高学生感知文本、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写作思路、文章技法等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中学课本中鲁迅的文章历来是难点,下面就以鲁迅的文章为例。
1.1 在比较中把握主题。比如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找出文中的三组对比: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和三味书屋单调乏味的生活对比,三味书屋学生读书似懂非懂与老师忘情读书对比;三味书屋后小花园游戏之乐与读书无味对比。从对比中可以发现“我”对百草园乐园生活的热爱,对三味书屋乏味生活的厌恶。那么通过对比要表现什么呢?是批判三味书屋吗?当然不是。作者要批判的是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通过梳理对比,对文章的主题就有了深刻准确的认识了。
1.2 在比较中把握人物形象。小说《故乡》中闰土和杨二嫂两个形象的塑造就是比较法使用的典范。少年时的闰土外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项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而且心里很高兴。跟“我”讲话无拘无束,滔滔不绝。中年时的闰土外貌已与少年时大不相同: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见到“我”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与往日的滔滔不绝完全不同——“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少年与中年的闰土简直判若两人。文中也写了杨二嫂前后外貌、语言、动作行为的不同。经过对闰土、杨二嫂前后的对比分析,就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二十年前的闰土和二十年后的闰土有什么不同?这变化表现在哪儿?杨二嫂有什么变化?他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在比较分析中把握人物形象,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1.3 主题相同题材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从中发现它们的异同,由此质疑。《孔乙己》和《范进中举》都是写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的经历和命运,都是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都运用了讽刺的手法。但它们是有差异的:孔乙己是封建末期一个科举制度殉葬品的典型形象;而范进则是一个屡试不第、半生潦倒、痴迷功名的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典型形象。《孔乙己》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范进中举》则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毒害。《孔乙己》是以乐写哀,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范进中举》则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进行辛辣的讽刺。通过比较分析,可提出质疑:两篇课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什么异同?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等等。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更能理解作品独特的内涵及魅力。
毛泽东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好比较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在分析中提升鉴赏能力。
2. 写作中巧用对比,提高写作水平 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果教会学生用它来构思文章,不但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而且可以拓展文章的深度。这对那些怕写作文的学生是一种福音。
实践证明,各种文体都可以用对比。记叙文中的对比可以使文章反映的面更广,主题更深刻。说明文中作比较是种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可以使说明对象的特征更明确。议论文中的正反对比论证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小说中用对比来推动情节发展,展示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散文中对比是最好的陪衬。
课文是最好的写作范文。下面继续以课文为例介绍对比在学生习作中的运用。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开头就用了三组对比:北平的冬天刮风与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比,伦敦的冬天多雾与济南的冬天响晴对比,热带的冬天太阳毒辣与济南的冬天温晴对比。对比之后引出“冬天的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很有说服力。我们写同类型的作文如《家乡的冬天》完全可以用北方冬天的寒冷、南方冬天的温暖无雪与扬州的冬天少寒却又不失冬的情趣对比,以展示扬州冬天的神韵,抒发热爱家乡之情。这样篇幅长了,内容又丰富了,一举多得。说明文也一样,《环球城市 风行绿墙》一文就以中国传统的砖石结构的围墙与世界各地的风格各异的以绿色植物为主要材料建成的围墙对比,以突出绿墙的优势,提倡环保。学生在介绍学校、教室、家乡……时就可以用现在的情况同过去进行对比,用这里的现状同别处的状况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展示变化,歌颂进步。议论文《纪念白求恩》论述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他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时都那拿白求恩与有些人对比。这样白求恩的精神更显得难能可贵,学习他的精神就更有必要。如我们 写“诚信”这个话题时,完全可以用不守诚信而身败名裂的例子与守诚信而名垂千古的例子进行对比论证,论述诚信是立身之本,就很有说服力。当然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我们在具体运用时要因地制宜。
比较法确实是一种神奇的方法,在比较中发现差距,确立榜样,培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又是语文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教会学生在语文园地中用好比较法,让比较法在语文大花园中生根、发芽、开花,结出累累硕果。
收稿日期:2009-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