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组合拳”中捕捉就业机会
2009-05-27范时勇
范时勇
离毕业还有不到两个月时间,武汉大学物流专业的李思琪已感觉身心疲惫。在武汉参加了近10场招聘会后,她决定放弃在武汉就业的想法,请假回到重庆,参加重庆市春季人才交流会。
然而,家乡重庆的状况同样不容乐观。在人才市场内转了一天,投了20多份简历,却没有一家单位要求面试。望着市场内攒动的人头,她两眼茫然。
困惑的并非李思琪一个人。有一副对联很形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生生不息;上一届、这一届、下一届,届届失业。”虽然这说得绝对了些,但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一组数据表明:在2007年毕业的495万大学毕业生中,还有100万人没有就业;2008年毕业的560万大学生中,还有150万人没有就业;而今年,全国有611万应届大学毕业生,重庆今年毕业的大学生有近13万人,加上往届遗留的,有20万左右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
尽管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但市委、市政府在年初提出目标,今年要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为完成这一任务,我市有关部门打出一套力度空前的“组合拳”——以10项含金量极高的新举措,帮助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毕业生,政府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政府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对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优先录取。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服务期满并考核合格的,報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高职高专学生可免试入读成人本科。
——高校科研单位按职工数5%临时聘用高校毕业生。从今年开始连续3年,各普通高校和科研单位要按本单位职工总数的5%左右聘用本校或本单位培养的毕业生参与助研、助管、助教等工作。全市普通高校和科研单位每年可接受毕业生3000人左右。对接收高校毕业生的单位,由市财政给予一定补贴。
——国有大中型企业招聘1.3万名毕业生。从今年开始,国有大中型企业将根据实际向政府提供未来3年的人才招录计划,今年我市国有大中型企业招聘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将是去年的两倍,达到1.3万人。
——建立大学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鼓励自主创业。目前我市在小额担保贷款基金中,设立1亿元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工商、税务等部门还将制订完善相关优惠政策,帮助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各区县将充分利用工业园区、产业基地等优势,为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提供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区县设立专门的创业园区,吸引大学生进入园区办企业,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支持、税费减免、创业指导培训等“一条龙”服务。
——大学毕业生可获免费定向培训。我市将重点在电子、软件、化工、汽配等行业对高校毕业生实行定向培训。经过3—6个月的培训后,毕业生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实现定向就业,由市财政适当补助培训经费。今年预计完成6500名毕业生定向培训任务。
——新建200家见习实习基地。目前我市已建立市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实习基地20家,区县级基地53家,已接收高校毕业生2000余人。今年全市将建成市级高校毕业生见习实习基地100家,区县级100家,使每年接收高校毕业生的规模达到5000人以上。政府也将提高对高校毕业生见习实习基地的补贴标准,由原来每人每月150元提高到300元。
——向就业特别困难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援助。相关部门将着力帮助解决2000名以上家庭经济困难和“零就业”家庭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
——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招录大学毕业生提供财政补贴。我市将对一次性接受应届高校毕业生10名以上,稳定就业一年以上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一次性财政补贴。
——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对应征入伍的高校毕业生实行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具有高职高专学历毕业生退役后免试入读成人本科,或经过一定考核,可进入普通本科学习。
——建立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在档案、户口、人事代理等方面,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方便。
面对当前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应该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学习了解政府的新举措,在政府的“组合拳”中捕捉就业机会,共同破解就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