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艺术

2009-05-25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5期
关键词:传记笔者课文

宋 旭 宋 莹

研究性学习不但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教育思想,更是一种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这种学习方式,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而教师的问题设置引导得好,就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的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为学生搭建思维的跳板,让学生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

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与近的最佳结合,问题应该具有整体性、发散性、启发性、层次性、趣味性、还要有充分的开放性、延展性。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问题设计策略:

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师要高屋建瓴的构建整体阅读教学格局,提纲挈领的设计阅读教学程式,注意问题设计的概括性、整体性原则,善于抓住主问题。从课文的整体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设计问题,能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的整合,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表现出一种线索之美。

如在教学《小石潭记》时,巧妙的扣住文章标题——“小石潭记”四个字,问:“课文中哪些语句能分别表现这四个字?”如以“石”为例,“全石”、“卷石”是明写石潭,“犬牙参互”是暗写石岸,“如鸣佩环”是写水石相击的清越,“影布石上”是石衬水的清澈,“凄神寒骨”不仅写石凉,还含蓄的表现出作者的悲凉心情……

如在教学《与朱元思书》的美学品析阶段,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试从语言之美、画面之美、结构之美等不同的角度去发现课文美妙之处。”学生们探求的目光迅速延伸到课文深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写自由自在的轻松;“缥碧”强调水的青绿、澄清;“千丈见底”夸张的写出江水清澈透明;“游鱼细石,历历可见”让我们感到静静的细石与快乐的游鱼相映成趣。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开放性,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个人经历对文章作个性化的解读,产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

教学《伟大的悲剧》,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引动学生的思绪:“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自选角度,说说这是怎样的一篇传记?”课堂交流异彩纷呈:从记叙的内容看,这是一篇记叙斯科特一行从“梦断南极”到“魂断南极”的传记;从抒发的情感看,这是一篇倾注真情为失败者作传的传记;从行文顺序看,这是一篇以时间为经,地点为纬,层次分明的传记;从形象塑造上看,这是一篇群星闪耀的集体传记;从氛围渲染看,这是一篇令人震撼具有悲剧色彩的传记;从语言表达看,这是一篇描写生动形象,议论直截了当,富有文学色彩的传记。

3.“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新课程标准要求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能起到点拨引导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教师的提问要像点燃的明烛,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激发探究的兴趣,点燃美感的火花,照亮思维的空间,激起感情的波澜,启发智慧之窗,打开想象之门,达到叶圣陶先生期望的“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

如在教学《人生寓言》时,笔者运用了关键词句突破法:《白兔和月亮》一文中有个主题词,请大家找出来?大家马上找到了——“得失之患。”于是问:“得失之患是什么意思?”大家经过讨论很快得出本文的寓意: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又启发道:“《落难的王子》一文中也有一个中心句。”同学们马上找了出来——“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笔者总结到:“这是王子的感悟,也是本文的寓意,也就是说——”,“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学生阅读往往是一扫而过,领略不到文章的妙处,似乎没有问题可思考。学贵有疑,而教师的提问就是要引导学生“生疑”。当学生解决了简单表层的问题,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向深层次和本质上挖掘。在学生的思维陷入山重水复之际,要引导他们进入柳暗花明的美好境界。

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笔者问:“在作者笔下是一个清幽宁静的世界,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学生们答:“‘欣然起行——必是兴奋喜悦之情!”笔者追问:“为什么‘念无与为乐者?此时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学生们有的说表现作者与民同乐;有的说想和友人分享大自然的美景……此时,笔者简单介绍了文章背景:作者被贬黄州时还有一个同样被贬的张怀民。学生们恍然大悟:这表现了作者贬居的寂寞啊!“‘怀民亦未寝流露出怎样的感情?”学生们得出结论:两人心意相通,是知心朋友。“知心好友月下散步该是怎么样的心情?”至此,学生们理解了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感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了。

5.“繁枝容易纷纷落,娇蕊商量细细开。”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应具体而微,不宜大而空。问题设计的过大,学生感觉无从下手,难以回答。这就要求教师化繁为简,化大为小,提出具体的小问题,蚕食鲸吞,各个突破。

如在教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一文时,笔者化繁为简地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第二、五、六自然段中,三个‘中国人含义有何不同?”学生们思考讨论后,就理解了论敌偷换概念、蓄意污蔑的卑劣伎俩和全文的脉络及写法。这个问题舍繁枝,抓娇蕊,在具体而微小处细细商量,轻易的突破了全文的重点和难点,真可谓事半功倍。

6.“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构成了阅读教学的思维流程。学与问的完美结合,构成了“学问”。在“学问”过程中,又伴随着师生们的价值评价。所以,要考虑师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情感交流的融洽,在知识的王国里陶冶情操,教学相长。

如教学《斑羚飞渡》时,一位同学不分时机的提出一个问题:“斑羚并没有经过排练,却出现了一个逃生的奇迹,故事真实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出现失控的预兆。笔者没有制止同学们的争论,也没有责怪那位同学,而是告诉大家:在动物界,确实有牺牲部分成员以挽救种群中大多数的事实。其次,人和动物在陷入绝境时,强烈的求生欲望会导致奇迹的发生。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推论本文是百分之百的真实,不过真实与否又有什么关系呢?关键是我们体会到文章中震撼人心的力量源泉,阅读的乐趣就会充盈我们心间。

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情趣,追求理趣,激发兴趣是语文课堂重要的学习任务。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趣味因素,创设情境,巧妙设置问题,再来点曲径通幽,以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如在教学《答谢中书书》时,笔者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文章开始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结尾写‘实欲界之仙都,沉醉山水愉悦之情跃然而出。作者笔下的美景到底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近文本。”学生们有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圈点批注,争相发言。有的说“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高水净;有的说“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写极目远眺;有的说“晓雾将歇,猿鸟乱啼,夕阳欲颓,沉鳞竞跃”是动态描写……看着一张张因激动而绯红的脸颊,笔者感到学生们已经触摸到古人的内心世界。

猜你喜欢

传记笔者课文
别把八卦当传记
老师,别走……
年轻的时候要少听八卦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读失败者的传记
端午节的来历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背课文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