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实效
2009-05-25陈彩
陈 彩
中学数学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采用既适应数学体系,又适应学生认识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提高。
1.正确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无论什么模式的教法,关键是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一次,笔者给同学们小结《圆》这一章,大家正在聚精会神地听着,突然“叮当当,叮当当……”的声音骤起。原来是一位食宿在校的学生把饭盒碰落在地上。笔者寻声望去,那位同学正在不好意思地一笑,旋即弯下腰去捡地上的饭盒,其他同学也都不约而同地发出笑声,笑声里夹杂着多种含义。一时间,教室里的秩序变得乱起来。这时,应急的灵感使笔者脱口而出:“同学们,看来我讲话精彩极了,我们的音乐家在为我伴奏呢!”一句话,使同学们个个开怀大笑。那位碰落饭盒的同学也跟着笑眯了眼,望着台上,大家的注意力又重新会到笔者身上。接着,笔者及时扭转话题,把同学们带回那“圆”、“圆”……的奇妙的世界里。如果当时斥责他,还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吗?只有使课堂气氛自然顺畅、和谐优美,方可获得“声入心通”的效果。
2.正确引导学生课堂答问。学生课堂上缄口不言,常常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会说,而是不敢说。相传宋代苏小妹以诗试秦观之才,先吟出首句:“开窗推出门前月”,秦观语塞。苏轼以石击水,秦观大悟,连忙对曰:“投石击破水中天”。教师只要善于“投石”,激起浪花扬波,定能克服学生胆怯羞涩的心理,打破学生的心理定势,激起好胜心。在课堂上遇到冷场时,笔者曾这样激将:“我们全班五十多位同学,平时个个聪明伶俐,活泼可爱,而今天对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竟无一人回答,简直不可思议。”话毕,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回答,效果很好。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数学创造性思维不仅存在于数学家的创造活动中,也存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这是因为,学生学习知识虽然是前人创造思维的成果,但学生主体处于再发现地位,学习活动实质上仍然具有数学发现和创造的性质。实际上,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也常常产生新鲜的因素,只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设计、新的方法,就称得上创造。
[例1]求证:三角形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点到顶点的距离等于到对边中点的距离的2倍。这是一个纯数学问题,但可引导学生使用物理知识来求解。例如,设想在ABC三个顶点处放具有相同质量的质点,则质点B(m)和C(m)的重心,应在中线AD上,且AM:MD=2m:m=2,即AM=2MD。同理可证,M也应在另外两条中线上。由此问题得证。在本例中,如果把三个顶点处的质量分布调整为对边的长度,则可证明三角形的三内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如果调整为三锐角的正切值,则可证明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相交于一点。
采用这类开放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充分联想,能活跃解题思想,开阔解题思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改变数学教学的输入式为启发式,变传统式为发现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4.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复杂的问题中寻找内在联系,特别是发现隐蔽关系,从而把各种信息作综合考虑。
数学教学中流行的“概念+例题”、“定理+例题”、“公式+例题”等数学模式,虽然在教学中有一定作用,但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为避免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不要迷信,要通过发现和提出问题,力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思想、理论的突破和创新。
5.准确使用课堂用语。每当上台板演的同学解出一道比较难的题目后,教师可设法来一句:“这道题虽然难了点,但这位同学解的非常正确,真棒!我们为他鼓掌,好不好?”随即给以掌声,这样既鼓励了学生,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上课提问可用不同方式活跃气氛,如诱发式——“这么多人举手,太好了!一个一个地讲,看谁讲得最好?”再如追问式——“你说的对,还有没有其他意义?”“对,为什么要这样?你能说明道理吗?”等等。
另外,为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教学中还应当推迟作出结论的时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恰当地设置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作整体思考,最后利用归纳式发问:“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都很有见解,我要说的都被你们说完了,我只能把大家的意见稍微归纳一下。”等等。这样做不仅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还能使学生更灵活熟练地掌握所学知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只要转变教学思想,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在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培养直觉思维、数学猜想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下一番功夫,就不仅能够达到通过知识教学培养能力的目的,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方面,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徐斌艳.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