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币国际化热中的冷思考

2009-05-25孙兆斌

当代经济管理 2009年11期
关键词:可能性人民币国际化必要性

孙兆斌

[摘要]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当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若干举措进行了分析。认为,从目前来看,人民币国际化还缺乏基本的经济条件与制度支持,也不存在合理的必要性,盲目推动可能会得不偿失。加快我国金融制度和金融体系发展,推动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结构优化才是目前最为关键的问题。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必要性;可能性

[中图分类号] F8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11-0044-03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80440484)以及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200902228)的资助。

“人民币国际化”无疑是近期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很多人的眼里,这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事情,大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势。应该说这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自从次贷危机爆发并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尤其是中国央行与部分贸易伙伴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人民币结算试点等措施推出以后,这一话题重新升温。但在笔者看来,关于人民币国际化,有三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而这可能会影响到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及其效果。

一、人民币为什么要国际化

目前,在提到人民币国际化时有一句习惯用语,“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全面融入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成为全球主要经济大国的必然趋势”。然而,这却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武断命题。实际上,从“人民币国际化”这一话题出现以来,对“人民币为什么一定要国际化”的问题就缺少深入的研究。从目前可以搜索到的文献来看,《特区经济》1989年第一期的论文“人民币国际化探索”应该是最早较为正式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献之一。该文作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是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1],但并没有系统的论证。此后,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讨论便断断续续,但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很深入的讨论,包括此次金融危机后再次热门化的讨论无不如此。

概括起来看,目前支持人民币国际化的论点大约可以归纳为三个,即必然论、利益论和脱困论。

“必然论”是指那些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和选择的观点。这一观点产生的最早,延续时间也最长。较早的观点是,“人民币国际化是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最近的论述则进一步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成为全球主要经济大国的必然趋势”、“历史大势难违”等更具确定性的措辞[2]。事实上,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际的情况看,这种必然性并不存在。一方面,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来看,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无不采取了开放的姿态,但真正实现货币国际化的国家却是少数,对外开放与本币国际化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事实上,阻碍对外开放的是本国货币制度的封闭性,包括可兑换性、交易性等方面的限制。比如人民币长期以来所表现出的不可兑换性就在很大程度上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要求。然而,实现可自由兑换与国际化远不是一个概念。另一方面,经济实力增强与本币国际化之间也不存在必然的关系。虽然英镑和美元皆因为英国和美国经济的强大而先后成为国际货币,但更多国家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却对货币国际化保持了谨慎态度,不仅没有大肆推动,还采取了很多措施加以抑制,比如德国和日本。可以说,成为经济强国是本币国际化的前提,但经济强国的货币未必一定要、一定能、一定会成为国际货币。目前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很多认识可以说是“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在经济领域的延伸。

“利益论”则主要关注本币国际化所带来的国际金融话语权、铸币税等利益。从理论上来讲,本币国际化的利益除了取得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等无法计量的好处外,还包括国际铸币税收益,以及运用境外储备投资的金融业收益等[3][4]。但凡主动推动本币国际化的国家无不是出去对这些利益追求的。然而本币国际化的收益不仅取决于本币国际化的程度,还要看本币国际化后在全球经济关系中被接受的程度。从目前国际货币的格局来看,包括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以及瑞士法郎等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都可以称为国际货币,但真正可以取得话语权和铸币税收益的也就是美元和欧元而已,其他国家实际意义不大。应该说,决定话语权和铸币税收益的主要是一国的经济实力,货币国际化仅仅是一种手段而已。此外,在取得上述利益的同时,货币国际化也有相当的风险并需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而这也常常被利益论者所忽略。

“脱困论”主要针对我国面临的外汇储备剧增压力及其安全性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迅速增加,目前以超过2万亿美元的规模坐拥全球第一的显赫地位。但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元的贬值倾向以及美国经济不明朗的前景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针对我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的保值增值困境,有人提出应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以化解对美元储备和美元资产的依赖。这样的观点多少有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感觉,而且可能掩盖问题的真相并导致问题的累积,增大问题解决的难度。从各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排名来看,固然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货币未能国际化的国家排名靠前,但日本作为货币已经国际化的国家其外汇储备规模也同样巨大,曾长期是外汇储备规模最大的国家,其他如新加坡、中国香港、德国、英国和法国等虽然具有国际化的本币,外汇储备规模同样比较巨大。可见,本币是否为国际化货币显然不是外汇储备规模的决定性因素。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造成外汇储备规模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依赖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外汇结算制度以及金融市场的缺陷。依赖出口必然形成大量外汇收入,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外汇收入最终集中于央行并形成外汇储备,虽然目前结售汇制度的强制性已经取消,但企业缺少有效的外汇风险管理手段,从外汇收入到外汇储备的形成通道依然畅通。至于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比重过高的问题则是因为中国出口市场结构以及外汇储备管理水平所致,当然也有美元依然是最为理想的储备货币的原因。显然人民币非国际化并不是造成外汇储备困局的主要原因,而国际化也不能有效化解这一问题。

概括起来看,上述三种支持人民币国际化的论点都存在较大不足,难以成为支持人民币国际化的充分依据。

二、人民币是否已经走上了国际化之路

直接导致“人民币国际化”这一老话题重新升温的是金融危机后我国采取的两个重大行动:大规模与贸易伙伴签订货币互换协定以及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这被很多人解读为人民币国际化迈出的重要一步,有人甚至据此判断“人民币国际化将很快实现”[5]。显然,这错误解读了上述两个行动的真正目的。

笔者认为,将货币互换直接等同于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步骤是不正确的。实际上,1960年代以来,货币互换已成为不利经济环境下一种较为常见的双边货币举措,本身并不是具有货币国际化意义的某种特殊步骤。从已有的案例来看,货币互换主要是一种服务于双边经济交往的金融安排,目的在于锁定汇率风险,促进经贸与金融合作,以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应该说,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当前之所以频频采用货币互换这种方式开展双边投资与经贸合作,是因为金融危机远未结束,金融市场动荡和国际贸易下滑趋势还没有扭转,为了摆脱流动性困扰,绕过动荡的国际金融市场和复杂的国际政治舞台,选择这种可以自主的合作方式,实在是各国央行的无奈之举。

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同样也是为了推动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关系发展,规避汇率风险,改善贸易条件,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开展既是货币互换的配套措施,也可以看作一个促进贸易的新举措,使用人民币完成贸易结算有助于改善贸易支付能力,促进出口贸易发展。应该说,人民币结算试点未能改变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的属性,仅仅是一种贸易促进措施而已,同样不具有实质性的货币国际化作用。

当然,对我国而言,推动双边货币互换以及人民币结算的确会对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从理论上来说,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不仅要求发行国拥有较高的对外债权持有量和庞大的国内市场,特别是规模较大的进口,以及持续稳定的币值,而且要有持续的贸易逆差和经济增长以及庞大的国内市场,使顺差国有可能且愿意持有该国货币。因而,人民币要想成为世界性货币,首先应争取被广泛应用于国际结算。货币互换实际上突破了上述条件,中央银行通过相互发行货币的方式改变了货币持有对贸易余额的要求。这就是货币互换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所在。但仅仅因为这一点就认为人民币已经走上了国际化之路,显然是低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复杂性。真正的国际化应该是市场主体自动自愿接受的多边市场安排,仅有官方双边汇兑安排是不够的。

三、中国是否已经可以承受人民币国际化之重

最后一个问题是,就经济实力和制度安排的现状而言,中国是否已经具备了应对货币国际化的能力。毕竟,成为国际货币,不仅意味着收获利益,也会面对巨大的风险,并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般所言的国际货币具有六个方面的共同特性,即在国际贸易结算、国际清算、国际储备、国际投资以及货币当局的货币市场操作中发挥着货币媒介的作用,并可以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价值尺度的机能。而这需要货币发行国具有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独立且透明的货币制度和决策机制,以保障本币国际货币职能的稳定发挥,并使债权债务人具有方便的途径进行货币兑换、保值增值等各种交易。此外,为了降低货币国际化后的货币替代风险、国际化逆转性风险以及外来资本冲击和货币反替代风险等对本国经济金融体系的影响,需要货币发行国具有成熟的金融管理组织架构等[6]。

中国目前显然并不具备上述条件。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仍较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结构性问题突出、总体效率低下等是中国经济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货币政策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国内金融市场仍极不完善,这导致中国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工具较为单一,市场操作离成熟还有不小差距。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人民币仍未实现资本项下的自由兑换,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汇率安排名义上是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实际执行的却是类似固定汇率或者盯住汇率的做法,“操纵汇率”的指责不绝于耳。这一切决定了中国目前还不具备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难以承受人民币国际化之重。

基于上文的分析,认为在不能明确人民币为什么要实现国际化的情况下,贸然推动国际化进程,多少有些漫无目的的感觉,而这最终会影响到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也不具备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所需要的一系列条件,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可能导致国际化的失败,损害人民币的国际声誉,甚至会危及中国经济金融的安全和发展。那些仅仅因为美欧等经济发展式微,就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已经到来,甚至预言“很快就能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的观点都是非常有害的。

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奢谈人民币国际化还为时尚早,人民币国际化的弊大于利。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不仅难以成功,对解决目前面临的外汇储备安全以及贸易萎缩等问题的成效也不会很大。总结此次金融危机中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金融制度中暴露出的问题及其经验教训,加快我国金融制度和金融体系发展,推动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结构优化才是目前最为关键的问题。只有在这些问题都得以有效解决之后,人民币国际化才可能会成为一个有意义的话题。

[参考文献]

[1]胡定核. 人民币国际化探索[J] .特区经济,1989,(1):21-22.

[2]张 征. 人民币国际化:历史大势难违务实措施配套[J].河北

经贸大学学报,2009,(3):36-40.

[3]陈雨露. 作为国家竞争战略的货币国际化:美元的经验证据—兼

论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J].经济研究,2005,(2):35-44.

[4]李 翀. 论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战略[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1991,(3):8-16.

[5]巴曙松.中国政府稳步推动人民币很快可国际化[N].工商时

报(台),2009-08-13(10).

[6]范从来,等. 论中国的反向货币替代[J].学术月刊,2008,

(9):64-70.

Three Questions on RMBs Internationalization

Sun Zhaobin1,2

(1.Institute of Financial Study, CASS, Beijing 100732, China; 2.Bank of Communications Post-doctoral Workstations, Shanghai 200120,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RMBs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and current measures to hustle its proceeding. We hold that, on current condition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MB is faced with a lack of basic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institutional support, and there is no reasonable necessity. Blindly promoting some measures may be proved to be not worth the candle. In fact, speeding up China'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financial system development, promoting reform of mechanism for RMB exchange rate and interest rate, achieving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and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re more critical issues which Chinas economy faces.

Key words: RMBs internationalization; necessity; possibility

(责任编辑:张改兰)

猜你喜欢

可能性人民币国际化必要性
观念可能性与现实可能性
小学数学《可能性》智慧教育案例设计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下一步”怎么走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