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经贸关系的政治因素分析

2009-05-25

当代经济管理 2009年11期
关键词:分析

黄 河

[摘要]文章从政治角度对近年来的中美经贸摩擦进行了分析。美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中国必然走向超级大国,美国必须遏制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美国通过将中美经贸问题政治化并通过外交施压等政治手段,以达到减少美中贸易逆差、降低高失业率和逼迫人民币升值的目的。在政治手段不奏效的情况下,又采取了反倾销和动用“301条款”等经济手段逼中国就范。这些问题仍将是2009年中美经贸关系的热点。只要美中贸易逆差存在,美国就会不断使用政治、经济手段对中国施压。中国应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做好有针对性的长期准备。

[关键词]中美经贸关系;政治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 F75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11-0037-07

※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跨国公司与当代国际关系》(07JC810006)。

中美经贸关系最早可追溯到1784年。近30年是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黄金期,但同时又形成了最为复杂的双边经贸关系。中国经济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中美经贸摩擦愈演愈烈,遍及纺织品、农产品、知识产权和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等诸多领域。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印证了经济学的一个观点,即一个工业化国家将从其落后的贸易伙伴发展新产业从而使生产率获得普遍提高中受益,而一旦该贸易伙伴的进步超过了某一发展状态,就会引起国家利益的冲突。

一、问题的背景

1972年,中美两国在《上海公报》中同意建立平等互利的经济关系,认为双边贸易是一个可以带来互利的领域。短短7年,中美贸易发展迅速。据美国海关统计,1972年中美贸易由上一年的490万美元猛增到9,590万美元,为上一年的近20倍。1978年又增至11.47亿美元,是1972年的近12倍。这段时期中美贸易的发展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为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1979年2月24日至3月4日,美国财政部长布卢门撒尔访华。中美双方从3月初开始进行贸易谈判,但进展缓慢。其主要原因是美国国内在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问题上有分歧。国务卿万斯等人主张对中国和前苏联应“一视同仁”,谨慎从事。但布热津斯基认为,由于前苏联当时在动乱的伊朗煽动下反美并支持越南在东南亚扩张,参议院必将拒绝给前苏联以最惠国待遇。这样一来也将殃及中国,因此应分别解决。1979年4月,为防止中美关系倒退,布热津斯基一再向卡特总统进言,必须对中国采取广泛的主动,特别应在最惠国待遇方面给予通融。[1]

在上述背景下,美国商务部长克雷普斯于1979年5月6日至15日率团访华,再一次与中国方面商讨中美经济贸易的实质性问题,双方于5月14日草签了中美贸易协定,规定:“为了使两国贸易关系建立在非歧视性基础上,缔约双方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双方同意,采取一切措施,促进两国贸易持续和长期的发展。”1979年7月7日,中国对外贸易部部长李强和美国驻华大使伍德科克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为期三年的中美贸易协定。1979年10月22日,中国对外贸易部部长李强访问美国,同美方进一步商讨中美贸易协定和纺织品输美定额问题。10月23日,美国总统卡特将中美贸易协定送交国会,并签署了一项公告,指出根据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中国有资格获得最惠国待遇。第二天,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分别以74票对8票和294票对88票批准了中美贸易协定。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主席厄尔曼称,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美中关系的转折点”。[2]

中美贸易协定的签订和正式生效为两国经济贸易关系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此后,中美双方还先后签订了《中美工业技术合作协定》、《中美纺织品协定》、《中美渔业协定》和《中美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等协定。

据中国海关统计,1972年中美贸易几乎从零开始,到1979年两国建交时已达24亿美元,1980年中美贸易总额达到40 .8亿美元,1988年突破100亿美元大关,1993年增长到276.52亿美元,增长了10.28倍。1996年达到428亿美元。1979年~1996年间,双边贸易额累计为2,606亿美元。随着中美贸易额的迅速扩大,中美贸易在两国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到1996年,美国已超过香港,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3]近年来,中美贸易持续高速增长。据中方统计,双边贸易额从2002年的971. 8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3,020.8亿美元,增长了3.1倍;美方贸易逆差从该年的427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633. 2亿美元,增长了3. 8倍多。[4]而美方的统计在双边贸易额和美方贸易逆差方面与中方的统计差距进一步扩大,双方的矛盾更加突出和尖锐。表1是对上述情况的说明。

表1. 2002年~2007年中美贸易额 单位:亿美元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用经济模型证明,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的经常项目收支逆差如果超过GDP 的1.5%, 两国之间就会发生“激烈摩擦”;要是超过2%,就会引起报复措施;如果对一国的贸易顺差超过该国贸易额的25%~30%, 那就会演变成政治问题。

根据现有资料来看,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的第一次贸易摩擦是1980年7月2日美国对中国的薄荷醇的反倾销调查案。20世纪80年代,中美经贸摩擦和争端以经济性为主,并主要集中在配额(尤其是纺织品)和反倾销(主要是工业品)上。1989年以后,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在中美经贸摩擦和争端中并存(参见表2)。[5]

例如:1991年和1993年的两次所谓“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售导弹”事件、1998年的华裔科学家“核间谍案”等,美国一次次制造各种事端,对中国实施单方面的技术出口管制。特别是1999年5月,美国众议院提出了“考克斯报告”(Cox Report),毫无根据地指责中国窃取美国技术机密,使美国政府再度加强了对我国高技术出口的监督和限制,致使1994年以来逐步扩大的中美技术贸易再次遭受重大挫折。2001年,美国批准对华出口许可证990个,涉及金额仅2.27亿美元,占美国批准出口总金额的2.8%。2002年1月,在美中安全评估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许多政界要员和学者都表示应通过对中国管制,使中国的科技和经济水平与美国保持50年的距离。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有多达几千页的清单。这些“大棒”时常会视美国的需要打到相关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身上。

自中国入世以来,美国贸易逆差尤其是对华贸易逆差呈不断扩大态势。美国国内将其巨额贸易逆差归咎于中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并要求中国政府采取措施纠正这些行为。中国政府的汇率政策成为首要抨击对象。一些美国学者指出,在中国政府的操纵下,人民币长期盯住美元,而中国经济又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这就导致人民币被严重的低估,汇率不能反映人民币的真实价值,其结果是为中国的出口产品创造了一种特殊的补贴,从而增强了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致使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严重,美国工人受到了严重的伤害。[6]美国国会议员接连不断地提出议案,要求美国政府敦促中国政府进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其核心是逼迫人民币升值。

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步伐加快,“企业国际化战略”成为中国国有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海外并购是中国国有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捷径。美国人认为中国企业并购美国企业仅是时间问题。[7]但近年来,中国国有企业在美跨国并购过程中面临着方方面面的阻力,有的并购甚至以失败而告终。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国国会成为中国国有企业对美国企业并购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且强大的政治影响因素。在中海油(CNOOC)收购美国优尼科(UNOCAL)石油公司的过程中,自中海油开始有意向收购UNOCAL 的消息被走漏风声起,美国会议员们就开始掀起反对收购的声浪。2005年6月24日中海油报价后的第一天,美国国会能源商业委员会主席乔·巴顿(Joe Barton ) 就致信布什,表示了对中海油收购UNOCAL 的担忧,称其对美国能源和安全构成了“明显威胁”,要求美国政府确保美国能源资产不出售给中国。当日,共有41名国会议员向布什递交了公开信, 要求政府对中海油的并购计划严格审查。[8]在6月25日的《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中,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军事观察家迈克尔·奥哈龙毫不掩饰提问:“我们究竟要把多少东西卖给我们将来可能要在战场上相见的国家?”作为中海油竞争者的雪佛龙公司副董事长彼得·罗伯逊(Peter Robertson)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项并购包含地缘政治因素,并非纯粹的商业交易”。[9]6月28日,美国财政部长斯诺在接受CNBC电视台采访时明确表示,美国对该交易的审查将仅限于国家安全方面,不会受到更宽泛的外交和经济问题的影响。6月30日,美国众议院更以398对15票通过了一项议案,其中宣称中海油如果成功收购优尼科,“将可能采取威胁到美国国家安全的行动”。[10]2005年7月30日,美国国会通过了能源法案新增条款,要求政府120天内对中国能源状况进行研究,报告出台21天后才能批准中海油的收购,这基本排除了中海油竞购成功的可能。因此,8月2日,中海油宣布撤回对优尼科的收购要约。[11]

二、经贸问题背后的政治因素

上述分析表明,仅仅从经济学角度来解释美国政府掀起的一轮又一轮对华经贸摩擦比较困难。因为根据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每个国家应该生产自身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以获利。但现实情况往往与理论不符。就中美纺织品贸易来说,纺织品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美国纺织品行业如果放在中国,然后从中国进口成品,两个国家都会获利,而实际上美国却抵制这种本可以互利的经贸关系。该如何理解美国政府表现出来的看似非理性的行为?这一悖论产生的原因究竟何在?如果从国际政治的大背景下观察,可以认为这是美国出于国家利益安全考虑所采取的遏制中国战略的具体举措。理由有三:一是动用了除了军事手段之外的所有手段,如政治、外交和经济手段;二是将中美国经贸问题政治化、国际化;三是借机鼓噪、强化中国威胁论,并将经贸问题与国家安全挂钩。这是美国政界和美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大国历史观和大国国际关系观所决定的。

美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大国历史观和大国国际关系观认为,经济大国必然走向军事大国,最后必然形成政治大国,这是由国家本质和国家根本利益决定的。在这个假设下,大部分美国人得出这样的结论:中美冲突无法避免。美国人的逻辑是,中国是一个大国(尽管只是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经济发展必然伴随军事发展,最后成为类似美国的集经济、军事和政治于一体的超级大国,成为美国强有力的竞争者。正是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大部分美国政界人士认为美国必须遏制中国的经济发展,避免未来的中国对美国形成挑战,这是由美国国家利益决定的。一旦中国经济崛起,意味着原有经济格局下的利益分配将要发生变化。

近几年来,美国舆论先是夸大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实力,制造“中国经济奇迹论”,预言中国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中国将重新成为世界的中心等。然后,大肆炒作“中国威胁论”,纷纷报道中国如何削弱和损害了美国的制造业,造成大量美国工人的失业;如何威胁到美国全球供应链的安全,如何抢走了东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和贸易等。“中国威胁论”引起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不安和恐惧,纷纷附和美国的观点。这样,美国完成了遏制中国经济增长的国际舆论准备。接下来,美国开始采取经济和政治手段对中国经济发展进行遏制,如对中国的出口产品越来越多的使用反倾销调查和贸易配额限制。[12]据相关资料统计,1979年至2005年6月,国外对中国启动反倾销调查案件共713起,发起最多的国家是美国,有112起。2007年6月,美参议员舒默又提出新议案,为回避美国财政部国际汇率报告中中国未被认定操纵汇率这一事实,在新的议案中将“汇率操纵”改为“汇率偏离基本面”。根据新议案,一旦美国政府认定某个国家的货币有“偏离基本面”的情况,即可视为相关国家在双边贸易中存在“倾销”的行为,这样就把汇率问题直接和商品倾销联系在一起了。[13]

2007年5月,在全美高智商组织主办的一场题为:“繁焦龙:中国繁荣会给美国带来麻烦吗?”的辩论会上,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斯海默说:“对美国来说,最好的情形是在国际体系中保持最强大国家的地位。别的国家与你的差距越大,你就越安全。如果未来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还像过去20年那么快……如果中国崛起了,美国的麻烦就来了。”显然,由于中美两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重大差异,美国的保守主义者不愿看到中国强大和崛起,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必须从战略上对中国进行遏制。而遏制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方向是最理想的方法。[14]美国的意图是要中国承担其调整全球经济失衡的代价,使中国未来仍旧是一个廉价商品的提供者,而不会像日本崛起那样对美国构成全面挑战,从而一步一步地掌控中国未来。

为了更好地为“遏制中国”战略服务,自2000年起,美国国防部每年公布一份《中国军力报告》以作为美政府对华决策的依据之一。透过这些报告能清晰发现美国正在用以“均势”为名的战略“遏制中国”。2008年3月,美国国防部再次发布其第8份所谓的《中国军力报告》。相较于之前的7份《中国军力报告》,这份报告仍着重强调作为美国潜在对手的中国将会对亚太地区稳定的格局形成强大的战略压力,尤其在军事现代化、海上经济安全以及台湾问题上,中国将直接挑战美国在这一地区的优势地位。美国宣称自己有责任维护这一地区的力量“均势”,并以此理由长期在日本、菲律宾等亚太国家驻军以示“责任”。[15]

美国国会山是“中国威胁论”的发源地之一,国会的“中国热”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威胁论”进一步加温。相当一部分议员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及中国在全球贸易和投资领域的活动“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利益。在他们看来,这些“威胁”表现在经济、安全和地缘政治影响力三个方面:

在经济方面,美国国会内部有一股认为中国经济崛起正在威胁美国经济利益的强大声音,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国经济的崛起直接威胁到美国经济健康发展。美国经济健康一般被定义为“包括维持一个强大的制造业基地,强劲的研究开发能力,全球竞争能力,以及正常的就业水准和增长率”。[16]在这些议员看来,中国经济崛起首先威胁到美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美国制造业由于遭遇来自中国等国低价格产品的“不公平竞争”,正经历自“大危机”以来的最大一次失业打击。中国联想集团收购总部位于北卡罗拉纳州的IBM的个人计算机业务被渲染为“威胁到美国的产业基础”,“存在着利用交易窃取美国技术的潜在危险”。[17]其次,中国经济崛起威胁美国就业。美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就业率。很多国会议员不愿意深入研究中美贸易的结构性特点,只是一味根据美方数据抱怨中国经济发展使美国失业人数增加。他们最喜欢列举的一个数字就是:2004年美国对华贸易赤字高达1620亿美元,美国因此失去了100万个就业岗位。[18]他们认为中国经贸关系大发展带来的一个直接负面后果就是美国正在向中国出售就业岗位。[19]

在安全方面,美国国会认为中国经济的崛起威胁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国会所持的主要“证据”有两个:一个是国会基本认可美国国防部关于中国正在将经济实力大规模转化为军事力量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使中国军费开支以两位数的年均增长率扩大,而且由于“多年来中国的防务开支一直不透明”,中国实际军费开支是其官方公布的数字2,477亿元(299亿美元)的两倍多,是世界“第二大防务开支国”。[20]国会的另一个“证据”就是在能源问题上,中国为确保从波斯湾经南中国海到中国的海上能源运输安全通道(SLOCs)而开始打造“蓝水”海洋军事战略,威胁美国对从印度洋到东亚海上交通线的传统控制。[21]他们认为,中国“新重商主义”的能源安全战略导致了其与某些美国不喜欢的国家的“危险合作”,一旦中国达到目的,便能“采取威胁损害美国国家安全的行动”。[22]

在地缘政治方面,美国国会认为中国经济的崛起威胁美国地缘政治影响力。他们认为,中国正在试图通过地区性经济联系和经济外交在东亚排挤美国的传统影响,在非洲树立自己的亲和形象,在美国的西半球后院进行“政治渗透”,在中东“通过与诸如伊朗这样的富产石油、敌视美国的国家开展能源合作,建立外交和战略联盟,以抵消美国的力量和提高中国影响外交和军事结果的能力”。[23]例如,美国有关报告就指出:在东南亚地区,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的区域经济合作使“美国在亚洲的长期影响和至关重要的长期利益正受到挑战”;[24]美国国会认为,中国近年来正在东亚地区奉行一种美国版本的“门罗主义”外交政策,正在努力把美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力从东亚驱逐出去。[25]

三、美国经济问题政治化的手段

国内许多专家呼吁不应将经济问题政治化。但这不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其实,无论我们愿意或不愿意,只要中美两国之间存在任何问题,只要美国认为影响了美国国家利益或其全球战略,美国政府都会将其政治化,并从政治、外交和经济等诸多领域向中国施压,逼迫中国就范。美国在中美间的贸易失衡问题、反倾销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纺织品贸易问题、知识产权问题以及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等经贸问题上的做法都反映出这种倾向。

(一)政治手段

由于双边经贸关系具有重要性,因此在中美贸易关系的发展进程中,美国会对诸如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军事战略、核不扩散、意识形态、人权、宗教问题、能源问题、台湾问题、西藏问题和“东突”等问题利用贸易关系作为借题发挥的舞台,乘机制造干扰经贸关系正常发展的摩擦和争端。而美国复杂的政治利益传导过程和政治体制的设计又为这些因素干扰中美贸易发展提供了场所。例如,美国曾以“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军事战略”为由对华实施军用技术和军、民两用技术的出口禁运政策;以“中国向伊朗提供核设施”为由对中国实施经济制裁;以“中国不尊重囚犯的人权”为由对中国袜类出口品调查。(参见表3)[26]

表3.美国国会近年主要关注的中国问题

资料来源:引用自《美国大选与美国外交政策的走向》,收录《美国问题研究》(第四辑),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近年来,由于人民币汇率的浮动没有消除美中贸易逆差,美国不断使用政治手段对中国施加压力,使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经济问题政治化的典型案例。2003年9月和10月,美国财长斯诺和商务部长埃文斯相继访华,正式向中国政府提出人民币汇率浮动的要求,谋求解决美中贸易逆差问题。美国国会议员也针对人民币汇率问题屡次提出议案,通过举行国会听证会将人民币汇率政治化:2003年至今,美国会参众两院举行有关人民币汇率的听证会多达10余次,仅2005年先后有7份议案要求人民币升值,使国会施压人民币汇率的行动达到高潮。在这个过程中,2005年4月6日,美国民主党参议员舒默和共和党参议员格雷厄姆提出的一项修正案最引人关注。该议案要求美国政府:如果中国在未来半年内未能使人民币进一步大幅升值,将对中国出口美国的所有产品征收27.5%的惩罚性关税。2006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在谈到中国汇率管理问题时提出,中国鼓励储蓄,不鼓励消费的汇率政策是引起中国乃至全球经济不平衡的部分因素,人民币更加自由地浮动、进一步采取更加灵活的汇率政策将是中国的最佳选择。美国政府通过政治手段要求人民币升值是为实现其遏制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战略目的而采取的重大措施。他们希望通过逼迫人民币升值的手段削弱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实现其遏制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目的。

在军用技术和军、民两用技术的对华出口禁运政策方面,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2005年6月23日在国会山举办了一场有关“中美贸易对美国国防工业基础的冲击”的听证会,关注的主要问题就是“生产、外包将使美国未来面临安全上的挑战,但美国政府却无以应对”。该委员会聚焦于部分关键工业基础外移到中国,特别是美国的武器制造也竟然依赖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事实”,强调中国等国家实际上影响着美国的武器生产能力。因此,美国政府应该要特别保护具有关键影响力的技术和产业,尤其是那些美国享有绝对领先优势而且具有军事用途者,而非在国际市场已经普遍使用的技术和工业操作程序。[27]中国的半导体工业目前就遭遇美国技术封锁。以美国为首的33个国家联合签署“瓦圣纳协定” (Wassenaar Agreement),以“控制常规武器与两用物资和技术出口”,其中明确不允许向中国大陆和中东地区出口中可以制造线宽小于微米芯片的半导体设备和技术。[28]2009年6月15日,美国商务部又发布了一项新的对华出口管制清单,规定包括航空发动机、先进导航系统、激光器、水下摄像机及推进器等20个大类的美国高科技产品不得对中国出口。

(二)外交手段

2003年以来,美国政府高级官员集中、频繁造访中国或发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言论,是自两国建交以来少有的现象。2003年9月,美国财长斯诺访华商谈人民币汇率,希望中国提高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2003年10月,美国贸易代表佐立克和美国商务部长埃文斯访华。2003年11月,美国贸易副代表辛纳就中国保护知识产权、开放农产品市场等问题与中国的政府机构和企业进行了会谈。据美国媒体报道,2003年10月28日,美国商务部长埃文斯在北京美侨商会发表演说时对中国发出严厉警告,表示美国对美中贸易巨额逆差已失去耐性,扬言北京若不进一步开放市场,美国将对大陆关闭市场。埃文斯表示:“我们一直忍耐,但愈来愈没有耐心。如果大陆市场不对美国公司开放,美国市场也不会无限期对大陆开放。”[29]

2003年至今,美国主要采取了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美商贸联委会、经济联委会和科技联委会等措施,通过这些面对面的通道,美国同中国进行相关议题的谈判,给中国施加压力。其中最重要的是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该机制首次建立于2006年9月20日,规定以后每年对话两次,轮流在对方首都举行,主要涉及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和宏观性的经济议题。2007年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于5月22~23日在华盛顿举行;第三次对话于2007年l2月l2~13日在北京举行,第四次对话于2008年6月17~18日在美国马里兰州首府安纳波利斯举行,2008年12月4日至5日,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达成了多项协议,但总体上美国正在把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作为向中国要价和施加压力的平台。

(三)经济手段

美国在使用一系列政治和外交手段之外已开始加大反倾销、动用“301条款”等经济手段的力度。事实上,美国并非一开始就频繁地对中国实施反倾销措施。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反倾销措施的主要目标国为发达国家,其中日本成为其打击的主要对象。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反倾销作为一种针对性强、杀伤力大的非关税措施,便成为限制中国产品进口的一件最有力武器。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反倾销目标国(地区) 的分布状况发生十分显著的变化(参见表4)。

表4.美国反倾销目标国(地区) 排名(2001年~2005 年)

资料来源: 李坤望、王孝松:《美国对华反倾销的统计分析》,《亚太经济》2008 年第4 期,第75页。

由表4可见,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对华实施反倾销的频率和强度都迅猛增加,中国被进行反倾销调查的数量“一枝独秀”,是排在第2位的印度的2.8倍;而导致被征收反倾销税的案件比例也高得惊人,超过了2/3;针对中国一国的调查数量为17件,达到了中国全部被调查案件数的46%;而中国被征收的平均税率为150.3%,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美国商务部专门设立了保障公平贸易专家组,负责监测中国与世贸组织协议相关的贸易补贴和取消不公平贸易法承诺的执行情况。截至目前,美国商务部保障公平贸易专家组已对中国30类进口商品进行重点监测,并定期公布中国出口美国市场商品的统计数据。这些监测数据都会成为美国发起对我反倾销调查的先兆。可见,美国政府在政治、外交手段不能达到目的时,就会以加强贸易壁垒,制造贸易争端等方式相要挟与报复,体现在发起反倾销调查,强化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方式。2004年,对华彩电的反倾销就与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但未得到中国政府的积极回应而做出的贸易关联报复有关。同时,利用所谓“合法”的反倾销给中国对外贸易制造争端不失为遏制中国发展的一个好选择。

在经济手段方面,一个经常引发美国贸易保护的条款是301条款。从根本上讲,301条款涉及的政治压力和政策目标要多于法律和事实。美国公司要求根据30l条款立案,因为其希望美国政府通过利用威胁性的制裁帮助该公司或产业实现与外国竞争对手关系中的某一目标。外国公司自然对此途径退避三舍。301条款成为美国贸易保护兵器库中最有争议、政治敏感度最强的武器之一。301条款的颁布最初是为了提供给美国产业一个机制以加强国际条约下的美国的权利。随着时间的推移,国会将30l条款变为用途更为广泛的政策武器。[30]

美国301条款的主要意图,一是取消外国所采取的“不公平”贸易做法,二是打开国外市场,三是未要求的贸易减让。301条款的另一特点是美国可以单方面要求贸易减让(即贸易协定中未要求的减让),而自己却不提供相应的、互惠的减让。威胁减少现有的贸易机会,以取得单向的减让。[31]

2003年6月,在美国最大的工商业集团——美国制造商协会牵头之下,由80多家机构组成的“健全美元联盟”召集会议,给政府和国会施加压力,力促政府方面动用30l条款迫使人民币升值。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的2006年特别30l报告将中国列为重点观察名单,13个重点国家共占报告的16页,仅中国就有10页。2007年再次将中国列入“重点观察名单”,并且列举了中国主要省份在保护和执行知识产权中的不足,认为中国省级和地区领导层对改善中国的知识产权环境至关重要,并建议中国采取相关措施。

通过分析中美经贸关系的政治因素可以看出,由于美国对中国实行遏制战略,将长期限制其高科技产品对中国出口;而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对美国出口将日益增长。可以预见,在今后4~8年内,美中贸易逆差并不会随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而消除。只要美中贸易逆差存在,人民币尚未实现完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美国就不会停止使用政治、外交、经济等手段对中国施压,至多只是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这已经成为中国全球化时代面临的新问题之一,对此,中国有必要作长期应对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布热津斯基.实力与原则[M].中译本.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5:470-472.

[2]宫力.峰谷间的震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34.

[3]舒玉敏.中国对外贸易[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213.

[4]高永富.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研究[J].国际贸易,

2009,(2):28.

[5]邹小宇,朱宇.中美贸易摩擦历史、原因和对策[J].经济体

制改革,2009,(3):45.

[6]Goldstein M. and Tardy N. Two-stage Currency Reform in China

[J].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 ,2003,(2).

[7]Vaughan Martin.Observers Brace For Foreign Acquisitions Of Key

Firms[Z]. Congress Daily , February 10 ,2006.

[8]Robert Maginnis.Risky trade with China[N].Washington Times,

Jul 12 , 2005.

[9]王亦丁.祭坛上的中海油[N].环球企业家,2005-8-12.

[10]孙哲,李巍.国会政治与美国对华经贸决策[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48.

[11]刘宁.论美国国会在中国国有企业并购美国企业过程中的影

响[J].长白学刊,2006,(6):85.

[12]牛向东.美国迫人民币升值采取的手段和我们的对策[J].金融

研究,2004,(3):2-6.

[13]成洁.对美国试图用反倾销方法解决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法律

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7):113.

[14]孙希良.美国施压人民币汇率的政治因素[J].民主与法治,

2007,(11).

[15]李仕燕.评2008年美国《中国军力报告》[J].东南亚研究,

2008,(4):61.

[16]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致国会的报告(2004)[EB/OL].

www.uscc.gov/annual-report/2004/04annual_report_chin.Pdf.

[17]The Testimony of the Hearing 0n“Chinas spreading Global

Influence”[EB/OL].www.Thomas.loc.gov.

[18]王鸿刚,于溪滨.美国再炒中国威胁论,看在眼,酸在心

[EB/OL].www.Phoenixtv.com.2005-8-31.

[19]孙哲,李巍.国会政治与美国对华经贸决策[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74.

[20]Pentagon Report: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EB/OL].www.Gyre.org.2005.

[21]The Testimony of the Hearing on“Chinas spreading Global

Influence”[EB/OL].www.Thomas.loc.gov.

[22]H.RES.344:To Prohibit on the Merger,Acquisition,or Takeover

of Unocal Corporation by CNOOC Ltd,[EB/OL].

www.Thomas.loc. Gov.June 29,2005.

[23]Hearing 0n“Chinas Spreading Global Influence”[EB/OL].

Senate,April 04,2005,www.thomas.loc.gov.

[24]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致国会的报告(2004)[EB/OL].

www.uscc.gov/annual-report/2004/04annual_report_chin.Pdf.

[25]孙哲,李巍.国会政治与美国对华经贸决策[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76.

[26]中国美国经济学会,浦东美国经济研究中心.全球经济失衡与

中美经贸关系[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00.

[27]Hearing On US-China Trade Impacts on the US Defense

Industrial base[EB/OL].http://www.uscc.gov/hearings/

2005hearings/hr05_06_23.php .

[28]贺军.中国企业从中海油并购失利中能学到什么[J].中国投

资,2005,(9):64.

[29]牛向东.美国迫人民币升值采取的手段和我们的对策[J].金融

研究,2004,(3):2-6.

[30][美]詹姆斯·德林.美国贸易保护商务指南[M].北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10.

[31]杨国华.美国贸易法“301条款”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81-82.

Analysis on the Political Factors in Sino-US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

Huang H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Public Affair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 on the trade disputes between China and United States. According to prevailing perspective in America society, it is believed that China tend towards the super power and United States should hold back chinas development. So United States will make the trade disputes between China and United States through political means in order to reduce trade deficit and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United States even uses some economic methods, such as anti dumping etc. Above-mentioned issues will remain as the hot topics in 2009, and United States congress will continually give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pressure to China, so China should make long-term preparations for these issues.

Key words:Sino-US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 political factors; analysis

(责任编辑:张积慧)

猜你喜欢

分析
禽大肠杆菌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经济危机下的均衡与非均衡分析
对计划生育必要性以及其贯彻实施的分析
GB/T 7714-2015 与GB/T 7714-2005对比分析
网购中不良现象分析与应对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
伪造有价证券罪立法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