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上更要有爱的体现
2009-05-25邹鹏
邹 鹏
【摘 要】 数学的教学不能为教而教,应该把爱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本文通过数学教学的课前、课堂、课下三个方面论述了老师对学生应体现的关爱,认为作为数学教育者,应该在数学教学中充满爱,让学生发现爱,让学生享受到学数学所获得的快乐。
【关键词】 数学;课堂;关爱
2008年“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举国哀痛,全世界惊憾,重重困难摆在面前,但爱是个永恒的主题。有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亲临灾区,心忧灾民,体恤百姓之爱;有人民子弟兵、武警战士英勇无畏之爱;有医护人员、一线记者、国际友人时时刻刻的爱心行动,有父母爱护子女、教师关爱学生、长幼互助的一篇篇动人的爱的诗篇,等等的一切都充满了爱,回想起这些,不由的让我感慨万分,我应该在岗位上好好奉献我的爱。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想在数学教学上更应该充满爱。
可一提到数学,往往就跟严谨、抽象挂勾。教科书上的知识抽象、干巴;课堂上的内容也是干干条条,操作性较难;就连数学论文,也是一条道理接一条道理,数学很难与爱接合,有爱也是“严父式”的爱。的确,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内容严谨,要学好她,逻辑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记忆辨析能力都要有一定功底,的确谈“爱”不易。不像语文,某篇文章表达什么思想,告诉我们什么,今后要我们怎么做,情感可以表达的淋漓尽致;也不像外语,可以和日常生活、时事政治、故事情节直接挂勾,能够左右你的情感。同样是文化课,数学在这情感表达方面就难了。但作为数学教师,作为数学教育者,应该在数学教学中充满爱,让学生发现爱,让学生享受到学数学所获得的快乐。
知识内容只是框架,人毕竟是活的,我认为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前、课堂上、课下这三方面去体现你的爱,让学生发现爱,感受爱,渲染爱。
一、课前的“爱”
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用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前的“爱”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备课中,既要备自己第二天上课的内容,又要备好学生接受能力的情况。同一章节的知识,同样的授课方法,对于不同的班级来讲,效果的不一样的,甚至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今天上与明天上得到的效果也会不尽相同。
譬如,备课《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节时,对你将所要上的班级情况不同,应准备不同的教案。1、如果将要授课的班级学生对数学掌握较好,除课本知识介绍外,可增加讨论正弦函数y=sinx图像的对称性,问其有多少个对称中心,多少条对称轴,分别是什么?把图像向上或向下平衡的结果呢?向左、向右平移又是怎么样的结果。这样可以不断刺激学生的思维感官,增强他们的求知欲;2、如果将要授课的班级学生调皮者较多又爱动手画画,可以多轮次地请几组学生上讲台画正弦函数图像,看谁画的认真细致准确漂亮,必要时甚至一堂课都可在画图像中度过,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数学;3、如果将要授课的班级学生“死寂沉沉”,积极性不够,教师大可一边作图一边讲解,学生在下面模仿,否则你叫学生自告奋勇上来画图像答问题,估计大多是浪费时间,无人应答,弄得你自己不是生气就是尴尬;若将要授课的班级学生对数学特“感冒”,可借用几何画板作图等多媒体手段,演示画图的技巧,也可演示物理中单摆的走势图,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诸如此类,具体的情况唯你自己清楚,情况的不同必然备课的内容也不同。备课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备课时另备学生内容是重中之重,其重要性从上面来看可见一斑。而这还只是对整体班级多数学生而言,对个别学生来讲,要体现因材施教,备课还要备好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对学生特别备注教案,那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的体现,爱有时就是这样由老师默默耕耘着、奉献着,甚至让受惠的人也难以察觉。我有时很感慨那些同时教多个班级的数学教师,如何备好学生这一方面的内容呢?这位数学教师该花多大的精力和心血。
二、课堂的“爱”
课堂上的教学是备课内容的体现,是备课的延续、实践,好的一堂课往往基于一份充分的备课。但是备课好像是理论,纸上谈兵,而课堂上上课就不一样了,它是在实践,实践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的实际问题,这时教师就必须用爱心去解决所面对的问题,用爱的翅膀去轻拂去学生对疑难问题的困惑。课堂上,教师可以尽性的发挥个性,可以尽情地驰骋自已的教学风格,可以尽情地驾驭引导学生学习,但千万别忘了,课堂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主体存在,那就是你眼皮下的学生,你要时刻关注这个主体的情况:1.学生出勤方面,不管你是否是班主任,都应该了解该班学生的出勤情况,这不仅是对学生“爱”的体现,而且能为第二堂课备课或课后辅导缺席者作好准备;2.学生学习掌握方面,某些好学生是否“吃”透了知识,可以举一反三了吗,某些后进的学生是否还无法跟上,在哪些环节上落伍了呢;3.学生生理心理和环境等方面,一堂课45分钟,学生不可能集中全部精力,况且学生毕竟是小孩,有其惰性和易分心的一面,也有易受环境影响的一方面。特别夏天下午上数学课,若内容仍是索然无味,我看自己都可能要打盹了,若碰到学生生病或特殊情况,要不失时机地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团结互爱互助精神,另外对个别不良言行要坚决抵制,让学生有个明晰的判断正误思想。当然,数学课不能随意转化成纯粹的思想品德教育课,为刻意的爱而撇开数学的本质。数学课有其的特殊性,课堂上体现出的爱往往表现在掌握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能力上,没能把爱表现的那么直接,但那爱你获得后将受益非浅,甚至终身受用。
数学中的逻辑思维,学习方法,解题能力,单在转换方式上就有许多种,如施金凤在《巧妙转换灵活求解》一文中,就举了“正与反的转换”,“主与客的转换”,“动与静的转换”,“隐与显的转换”,“等与不等的转换”,“具体与转换”,“局部与整体的转换”等等,写的很好,具体列一、二个例子来说明,以显示数学作为工具运用好她的好处。“正与反的转换”例子,问题:10人排成一列,交换部分人的位置,至少有两人不在原位置上的排法有几种?分析:若从正面按要求排列,则分类繁杂,且稍有不慎,就会漏解,而本题反面是都在原来的位置上,它仅有一种情况,于是立即得到所有排法有A1010-1种;“等与不等的转换”例子,问题:求满足不等a2+b2+c2+3 a2+b2+c2+4≤ab+3b+2c 即(a-b/2)2+3(b/2-1)2+(c-1)2≤0 从而a-b=b/2-1=c-1=0 所以a=1,b=2,c=1。 在此累赘地叙述例子,只是说明数学表现出的爱是给你知识力量的爱,给你解决了问题时眉开眼笑的爱,是引导学生迈向更高知识山峰的爱,是一种“冷”的爱。 三、课后的“爱” 1、课后的爱表现在课后的反馈总结上。课后自省一下课堂上课时的得失,哪里讲得好,可以保持下去,哪里不足需要改进;布置的课后作业是否到位,那些同学可能会吃紧些;晚自修时,可以在哪个学生旁边指导一下,做些诸如此类的小结反省,那都是爱的表现,都是负责任的态度,有时听到某些学生回家作业中单做一两道数学题用了三、四个小时,我怀疑那值得吗,那一定有谁在某环节上出错了吧,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没到位,还是学生用的方法不对,与课后爱付出的多少是有关系的。
课后辅导落后生,解答好学生的疑问,在作业中写写评语,这是显性的爱,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记录本节课的得与失,记录今后要保持或改进的教学方法,记录学生在本堂课获得的知识及能力,那是更可贵的爱,是隐性的爱,是默默无闻不图回报的爱。
2、课后的爱表现在与学生的交流上,除了引导学生如何掌握方法学好数学外,还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交流的方式内容是多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思想趋向成熟时期,他们的价值取向、理想信仰、道德情操、审美观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他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因此,作为言传身教的数学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我们付出的爱是值得的。
3、课后的爱还表现在数学第三课堂上。通过讲座、比赛、趣味活动等形式,能较系统有意义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多掌握些知识,能开阔视野,学有所用。例如,在教授《数列》前设置一个讲座,让学生计算他们工作后,拿钱反馈给母亲,第一个月1元,第二个月2元,第三个月4元,每个月是上个月的2倍,这样下去,大家能支付多久呢?另用一张薄薄的纸,不停的对折,对折100次后这叠纸将有多厚呢?又如在讲授《排列组合》前,可以仿照“田忌赛马”拟个活动等等,诸如此类。第三课堂不仅能正面接触学生的问题,而且能将“育德于教”贯穿其间,往往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开胃酒和温习旧知识的小点心。
4、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学的结果是要培养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话非常适合数学教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填鸭式教学,避免为爱而爱,避免溺爱,而应该让学生在爱中独立,在学习过程中有想象、有问题、有创造。
总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严谨的教与学的过程,对学生、对社会也是一种严谨的爱。教材的内容由于受到篇幅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很好地告知学生如何用好所学的知识,但我们可以像母亲哺育孩子一样,课前想想孩子要吃些什么,该准备些什么;课堂上亲切和蔼地喂养,做好搭配饮食;课后看看小孩吃得如何,吸收得如何,下次喂养时该注意什么。我们就这样,在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习性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训练,多开展有创造性的活动,我想那就是我们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