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荒岛上的伦理错位
2009-05-25夏翔凌
【摘 要】 英国当代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水泥花园》讲述了一个骇人听闻的姐弟乱伦的故事。小说中本我、自我与超我的斗争和制约构成了这个荒岛家庭的伦理观,契合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模式。但麦克尤恩并不仅仅为刻画这个故事本身,而是希望通过描写社会极端现象向生活在文明荒原中的人们敲响伦理与道德的警世钟。
【关键词】 《水泥花园》;本我;自我;超我
一、引言
伊恩•拉塞尔•麦克尤恩(Ian Russell McEwan)(1948-),当代英国著名小说家,其处女作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最后的仪式》(First Love,Last Rites)(1975)出版次年获毛姆奖,1998年,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阿姆斯特丹》(Amsterdam)于布克奖折桂。麦克尤恩文笔犀利,笔下充满了血腥、乱伦和性变态。“他毫不留情地揭露现代文明外衣下的兽行,正人君子外表下的畸形变态,从某种意义上说,麦克尤恩撰写的是这个疯狂世界里的警世恒言。”[1]《水泥花园》(The Cement Garden)是麦克尤恩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描述了一个在远离社会文明近似荒岛的家庭中的乱伦故事:父亲在开篇即劳累去世,随后母亲也因莫名疾病离世,长女和长子在内外交困下承担了父母的责任,也继承了父母的身份,令人惊骇的乱伦就这样产生了。该小说中的人物在麦克尤恩的笔下都体现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相契合。
弗洛伊德把动力学的观点运用到精神分析方法之中,把人的整个精神状态看作是一个能量系统、动态系统,这个系统就是人格。“在人格的组织内部有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这三个子系统”。[2]本我是三个子系统中一个原始的,无意识的结构,它主要由本能和欲望构成,遵循快乐原则,不讲道德,不讲伦理,一味地追求满足。自我是由本我的一部分分化发展而来,它遵循现实原则,既要受现实的限制,又要迂回地满足本我的要求。超我是从自我中发展而来的,是人格结构中最道德最文明的部分,它按照道德的要求规范指导自我,压抑满足本我。
二、超我:父亲
在《水泥花园》这部小说中,对“父亲”的描述用墨最少,他在开篇就因过度劳累心脏病突发致死,但事实上,“父亲”这个角色是不可或缺的,他是整个荒岛似的家园中唯一的一个“超我”的代表。“超我由自我理想和良心所组成,是人格的第三个主要机构,是人格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3]它为至善至美而奋斗,不为现实或快乐操心。“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形象:他刻板、不苟言笑、对全家人都不甚和善,当“母亲”指责他买了那么多水泥时,他却在“我母亲说话的当口”,“用铅笔刀把他烟锅里的烟灰直接刮到他差不多根本没动过的晚饭上”。[4]但是父亲却是这片荒芜中唯一的秩序象征者和维护者,他犯心脏病后还颇有雄心地整饬家里的小花园,想将其用水泥铺平,还在其中修假山,希望由此与周遭的荒芜杂乱隔离开来。周遭的荒芜象征着荒原般的人类社会,但是“父亲”却一心要改造这一切,至少希望自己的家庭不被文明的荒原浸淫。他对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都规诫甚严,当他看到汤姆把他铺的短短的小径当一阶台阶用时,他怒不可遏的大喊“按规矩上。”[5]他不懂得快乐为何,只是一味地劳作,也不为现实操心,当“母亲”说着“如何穷的叮当响而汤姆马上就要买上学穿的新衣服”,他“说把水泥送回去‘门都没有”。[6]这个“超我”的代表,在小说的开头就去世了,于是这个家庭进入荒芜和伦理错位似乎就在所难免了。
三、自我:母亲
在“父亲”去世后,“母亲”成了这个家庭的领导者,但是其领导地位却每每受到正在青春发育期的长子杰克的挑战。在小说中,母亲一出场就被一种不知名的疾病困扰着而逐渐卧床不起直至最终安静去世。“母亲”代表着“自我”的形象。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并得到发展的那一部分,它处于本我和世界之间,根据外部的需要而活动,它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抑上。“母亲”即是这样一类人,她一方面和代表着秩序和“超我”的“父亲”对抗,来维护这个家庭的现实需求,如吃穿用度等,另一方面,她疼爱每个孩子,却又为这个家庭制定着新的秩序,她规诫杰克过度沉迷于手淫的行为,蔑视地告诉他“每次……你干那个,就等于失去两品脱的血”。[7]她过分的依赖并维护这个家庭,而且希望它永远这样远离社会,如居荒岛。她不希望“外人”进入这个家庭,害怕这样的生活会破坏掉,她在临终前告诉杰克要他和自己的姐姐朱莉一起照管这个家庭,让它就这样运行下去。她害怕“他们会进来照管汤姆,也许还有你和苏珊。朱莉也不能一个人再在这里待下去了。这样一来这个家就空了,消息传出去之后,要不了多久,就会有外人闯进来,把家里的东西搬空,把所有的一切都破坏掉。”[8]“母亲”这样的临终遗言之后成为了姐弟顾虑的起源,也多多少少成为了姐弟乱伦的推动力。
四、本我与自我的徘徊:杰克
《水泥花园》整个故事都是由杰克以第一人称的方式絮絮道来,也是以杰克的青春期成长为主线的。小说中的杰克是个处于青春叛逆期的男孩,有着诸多矛盾的性格。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杰克是一个徘徊于本我与自我之间的典型形象。“本我是一切本能与欲望的储存库,本我不受理性和逻辑的准则制约,也不具有任何价值、伦理和道德的因素。”[9]它只受一种愿望的支配,这就是一味地遵循快乐原则,满足本能的需要。小说开始时的杰克就是这样一类人,他对父亲的死无动于衷,开篇第一句话他就告诉我们,“他(父亲)的死如果不是正巧赶上了我自己肉体成熟的一次标志性事件,它跟此后的事态发展相比就好像算不了什么了。”“我之所以提到他死的这点小事儿,……”[10]杰克幻想自己姐妹的身体作为自渎行为的对象,不洗澡更衣,对母亲和姐妹的批评置若罔闻,沉迷于手淫不可自拔,这时的杰克只是肉体欲望的奴隶,不再有任何道德和伦理的约束。
但是随着母亲的去世,杰克的的内心被“俄狄浦斯式的内疚”折磨着,开始排斥身体的自我陶醉,又受到现实的逼迫——外来者德里克(朱莉的男朋友)的闯入,他不得不适度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欲望承担起了责任,保护母亲遗体的秘密,照料家庭,照管汤姆,并拼命的排斥入侵者。这一切都是当时现实的需要,杰克也必须这么做,这时他内心的“自我”复苏了,使他开始正视这个家庭的现实。也就是这种本我与自我的交融,让杰克和姐姐朱莉的结合变得顺理成章了。
综上所述,小说中本我、自我与超我的斗争和制约构成了这个荒岛家庭的伦理观,契合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模式。父亲的冷漠和高高在上,一味的维持秩序和道德,母亲的维护家庭却观念错误,杰克的自私、矛盾和成长中的烦恼,加之姐姐朱莉的迷惘与纵容,在几种人格和几种力量的相互制约下,整个家庭的伦理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父母的相继过世,姐弟的迷茫和空白期,外来者的闯入……这一切迫使形势急转直下,姐弟俩的乱伦似乎成了必然。
麦克尤恩笔下对这样的故事的讲述使他获得了“恐怖伊恩”的称呼,但麦克尤恩并不仅仅为刻画这个故事本身,而是希望通过描写社会极端现象向生活在文明荒原中的人们敲响伦理与道德的警世钟。
【参考文献】
[1] Slay,J.Ian McEwan[M].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1996,(3).
[2][3][9]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42;127;125.
[4][5][6][7][8][10] 伊恩•麦克尤恩著,冯涛译.水泥花园[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5;9;5;25;50;1.
[11] 王瑶.禁闭世界中的人性解放[J].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2008(3).
[12] 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夏翔凌(1985-)女,河南商丘人,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