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2009-05-25林伟英周海英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就业心理大学生对策

倪 钢 林伟英 周海英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认为:第一,社会要营造良好就业、创业氛围;第二,学校、家长要加强教育引导;第三,个人要准确定位,提高个人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日趋突出。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2003年为187.8万人,2004年为239.1万人,2005年为307万人,2006年为377万人,2007年为448万人,2008年为512.0万人,预计2009年全国应届毕业生的数量达到前所未有的610万。而我国的岗位供给形势则日益严峻: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企业的用工需求下滑,企业岗位流失严重;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地区性差异,人才需求显示出地区差异性,国内就业需求—供给结构严重失衡。虽然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学生普遍缺乏科学的就业心理教育和管理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一、就业心理概念

自190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首次提出了“就业心理”的概念,开始对就业心理问题的进行探讨。美国哈佛大学首开先河,于1919年开设就业心理指导课,从此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成为一项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通过在大学生中开展个性心理测试和就业心理训练,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意识,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从而对大学生就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作准备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就业心理也与大学生的其它心理特点如人格、需要、学习心理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就业是大学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多数大学生从进校起就会考虑自己的前途问题,并为将来的就业作准备,因此就业心理应该是贯穿在整个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以就业为目的,在其它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产生、变化、发展过程较为复杂的综合心理过程。大致可以归纳为就业心理倾向、就业心态、就业心理素质三个方面。具体而言,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就业心理倾向不正确

(1)盲目从众。一些毕业生在择业时存在着从众心理,不顾主客观实际情况,对自己的专业范围、学历层次、兴趣特长、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缺乏正确判断。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势随处可见,招聘现场一些热门单位面前人山人海,拥挤不堪,报名的人很多,而一些求贤若渴的中西部地区的单位却“门可罗雀”,无人问津,这种盲目从众心理增加了大学生求职的难度。

(2)相互攀比。攀比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与他人攀比的心理。攀比是一种盲从心理,不能对自己进行正确、客观和公正的分析。固然大学生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但是这种不正确认识自己,不能给自己合理定位而产生的盲目攀比心理使得许多大学生迟迟不愿签约,导致与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失之交臂。

(3)急功近利。一些毕业生身上明显表现出急功近利的特点:在职业选择上往往以金钱的多少和物质待遇的好坏作为衡最标准,讲实惠、怕艰苦、轻贡献、重功利。这些毕业生只注重自身感受和体验,不考虑社会需求和实际,在价值取向和道德选择上呈现出个人至上的狭隘思想。

2、就业心态不健康

(1)焦虑恐惧。就业对毕业生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许多毕业生在苦苦等待中,形成了焦虑的就业心理。这种焦虑心理,在一些冷门专业、成绩较差、性格内向的毕业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恐惧往往是由于缺乏准备,不能驾驭某种不可知情境时所表现的情绪体验。就业焦虑发展到严重阶段,就有可能产生“就业恐惧”。

(2)自卑失望。自卑是一种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一些大学生过低地评价自己,在求职择业中,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这种现象多见于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以及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大学生,在贫困生、女生中也有表现。在屡遭挫折之后,一些大学生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胆小、畏缩、面试中不敢表现自己,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

(3)自负攀高。自负心理是缺乏客观地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估价过高,自认为高人一等。这种不切实际的自我判断,使他们在求职中期望值偏高,好高骛远。择业时不能从实际出发,而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如未能如愿之时,则情绪一落千丈,产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出现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等心理现象。

3、就业心理素质整体偏弱

主要表现为抵抗挫折的能力弱。当前大学生大都一直在校园,生活经历比较简单,很少经受过挫折的考验,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缺乏对待挫折的准备。在就业择业中,往往希望一蹴而就、顺利就业且害怕失败。一旦受到挫折,往往产生挫折心理,感到失落、悲观失望、自惭形秽,对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或不思进取、消极等待。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形成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多个层面的系统工程。

1、积极发挥社会作用

(1)进一步完善就业制度。强化部门协同,完善人事及户籍管理制度,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消除体制性障碍,推动和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突破劳动人事、户籍管理等制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制约已成为必然。毕业、就业主管部门应制定一套措施,诸如户口、指标、档案保管一体化,为毕业就业免除后顾之忧。

(2)发挥公共就业服务的作用。当前就业服务缺位是影响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因素。所谓公共就业服务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而提供的相关服务,包括就业培训、就业供需洽谈会、发布就业信息、就业指导与咨询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推进,大学生就业将全面面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成为社会就业的一部分,作为政府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有力的支持。

(3)完善自主创业制度。我国自主创业的“门槛”过高同样是影响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因素:在美国用一美元就可以注册一个公司,而现在我国注册公司最低要十万元人民币,而这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难以企及的。过高门槛必然会让一部分有创业欲望和能力的学生望而却步。同时毕业生创业还缺乏合适的担保等支持。因此,对于处于发明创造的最佳年龄时期的大学生而言,国家地区应针对大学生创业采取适当措施,鼓励大学生创业。

2、完善学校教育

(1)加强就业形势和政策教育。学校应把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引导毕业生客观分析就业难问题的实质和自身未来的就业方向,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创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置专业性强的指导教师,在充分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心理素质培训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毕业生清醒认识自身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气质特点等方面的优势和缺陷,提高心理素质水平,克服就业心理障碍,化解心理矛盾和危机,摆脱心理误区的束缚,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

(3)完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应结合职业指导专题讲座,形成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职业指导体系。改变当前不少高校虽然都开设了职业指导课,但基本上仅限于毕业班或临近毕业时搞几个就业专题讲座,内容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方法简单,针对性差,效果不理想的状况。

(4)强化毕业生就业技能培训。大部分毕业生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对就业的方式、过程、技巧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面对用人单位的咨询和考问,心中一片空白,只能措手不及地忙乱应对,无法向招聘人员充分展示自身的真实素质和能力,因此错过了很多就业机会。学校应加强大学生就业技能、技巧教育,让毕业生充分了解就业的方式和基本过程,学会灵活地应对用人单位的面试技巧,克服就业过程中的紧张、慌乱、盲目的心理状态,恰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

3、准确定位、提高个人就业竞争力

(1)正确评价自我,克服盲从心理。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是大学生直面人生,战胜就业困难的第一步。客观分析自我,对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不仅对就业选择十分必要,而且与心理健康有重要联系。同时,应养成客观分析形势、正确评价自我的良好习惯,学会清醒地认识自身特长和优势,了解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全面分析和评价自我,做到有的放矢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从根本上避免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冲突,防止择业受挫带来的焦虑。

(2)积极调适职业期望,确立合理就业目标。大学生应把能充分运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职业作为自己的就业目标。要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优化自己就业的心理预期。要调适自己原有的不切实际的就业取向,使自己的心理定位与择业目标要求相适应。

(3)保持积极向上的择业心态。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不能一步到位地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错过了应该抓住的良好机会等不尽人意的地方是正常的。这时候尤其需要毕业生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正视择业现实,积极进行自我解剖,找出差距,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成功与失败。

(4)增强自信心,提升就业竞争力。大学生要不断增强自主择业的意识,要充满信心,主动出击。“天生我才必有用”,要树立就业自信心,调整好心态,正确对待应聘过程中的挫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盘活自身的业务专长,勇敢接受人才市场的多向选择。

(5)树立科学的职业发展观念。在找工作时,毕业生能否脚踏实地是非常重要的,要克服好高骛远,使自己的求职愿望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同时,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要树立科学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次到位”,绝对安稳的观念。择业时要看得长远一些,学会规划自己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的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建议采取“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的途径。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直接关系到他们从学校到社会的平稳过渡,关系到职业生涯的发展,关系到个人人生目标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关心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要成为共同责任,社会营造良好就业、创业氛围;学校加强教育引导;学生个人应科学规划、提高就业综合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 吴翠珍.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7.

[2] 龙瑞红.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5.

[3] 陈泮成谈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改善与提高[J].当代教育论坛,2005.11.

[4] 周轩.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调适与指导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9.

[5] 王海军.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7.

[6] 王少梅.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

【作者简介】

倪钢(1979-)男,汉族,广东工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创业教育、就业指导.

猜你喜欢

就业心理大学生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走,找对策去!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其特点分析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探讨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