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理学习的心理探析
2009-05-23苏诚
苏 诚
[提要]本文在分析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在物理教学中,采取有的放矢的相应措施。克服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激发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改善初中生的物理学习效果。
[关键词]初中生;物理学习;心理探析
[作者简介]苏诚(1963—),硕士,江西万年师范学校讲师。(江西万年335500)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受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极深,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往往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地位,导致了教育狭隘性、封闭性。促进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要任务,素质教育赋予物理的教育任务是:不仅使学生学到相应的物理知识、物理方法和物理思想,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求实的品质、创新的思想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所以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思想,教学过程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况,并加以深入具体的分析。
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揭示其本质属性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遗忘并不是“空白”,也不是没有答案,而是一种不正确的答案,是用另一种知识代替了另一种知识。人在回忆过程中常常会不加区别地使用他们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或同义的概念、词语、思想和知识。回忆的错误正是由于同义性而造成。物理中存在一些让学生看起来在某些方面相似的概念,形成记忆的相似性混淆。
首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不仅要使学生记住它们的形成,更重要的是明确它的本质。教师应对学生易混淆的概念事先有所估计,并适时加以对比,提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切忌让学生生吞活剥背“题型”,搞“题海战术”,使学生无法从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的结构上形成系统的理解和记忆。
二、丰富学生表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初中生在新的学习和新的问题面前。往往不是通过展开想象而是力求用头脑中已有的记忆表象作为对新问题形象的描述。这种以回忆代替想象的情况,是物理想象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障碍。其结果将使反映新问题的形象不能形成。影响物理概念的形成和物理问题的解决。例如在初中物理课本“惯性、惯性现象”一节中,有一个小车上的木块在小车突然停止时向前倾倒的实验。为了研究学生的物理想象能力,我们把该实验加以改动,设计为一道理想化形象的试题:“木块立在平块小车上、小车与木块间无摩擦,小车与木块一起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遇到障碍物而停止时。木块将会怎样?”有很多学生都回答向前倾倒。这说明。它们只是从简单地记忆表象出发来解决问题,而没有想象问题给出的理想化形象:在小车受阻后,木块由于惯性仍以原有的速度沿无磨擦的小车平面向前滑动。
初中生也容易出现把动态问题凝固为静态问题的想象障碍。他们头脑中的物理图景倾向于以静态的画面的形式出现,抽取动态过程中的一幅画面来说明整个过程,从而因片面性而出现错误,例如:当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时,出现想象障碍的学生常常注意静止状态而忽略运动状态,头脑中只形成一幅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的图景。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做好《大纲》规定的各个实验和演示,引导学生广泛深入地观察分析事物,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使教学内容由“静”变“动”从而更形象,更逼真。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以发展其想象力。例如,讲到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时,我们可以提示学生利用现有条件(书本、铅笔),进行比较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大小比较的随堂小实验。又如,密度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通过物理实验演示、讲解双管齐下,大大增强直观感,明显降低学生难度。
三、分析学生思维障碍,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初中学生往往只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想当然地对物理事件进行判断,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甲把乙推倒了,是因为甲的力比乙的力大”“冬天在室外摸铁,感觉到比摸木头凉,所以铁比木头温度低”。消极的思维定势也使得学生把头脑中已有的习惯思维方式,生搬硬套到新的物理情境中去,不能自觉地变换认识问题的角度,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当柱形容器中的热水冷却后容器的压强如何变化?(忽略容器本身的热胀冷缩),很多学生考虑P=pgh公式中h在冷却过程的变化而得不出正确结论,这就是思维定势使他们不能变化认识问题的角度。事实上,只要想到水受到的重力G不变,由P=G/s可以立即得出压强不变的结论。
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过程中,容易满足于对事物的一知半解,只凭对事物的局部了解就草率得出结论,出现片面性思维障碍。例如:在烧杯底部有一物体,然后向烧杯注满水,结果物体仍停留在烧杯底部,该物体的密度是否一定比水大?许多学生做了肯定的回答,他们认为该物体不上浮就意味着重力大于浮力,从而该物体的密度一定大于水的密度,这些学生的思维只集中于“不上浮”,却忘了进一步从本质上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很多初中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不能从给定的物理情境中挑选出与问题有关的条件和因素,同时滤去与问题无关的条件或因素。这些无关的条件或因素对正确解答问题形成干扰,使思维出现障碍。他们还表现在往往以数学形式代替物理思维。当学生以绝对化的偏离物理模型的数学形式进行思维时,本来是物理语言和工具的数学反倒成了一种干扰,影响了学生对物理实质的思考。常见的乱代乱套公式就与这种干扰性思维有关。例如,从公式R=U/I的形式得出电阻值R与电压u成正比,与电流强度I成反比的错误理解,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所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就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论训练学生。全面地、本质地、客观地看问题。特别强调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引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演示:①鸡蛋在清水中沉底,在盐水中悬浮或漂浮;②试管上端的水开始沸腾而试管底端的鱼却安然无恙等这些演示实验都对学生产生极大吸引力。教学方式多样化,不拘一格,尽量使学生多动脑、动手、动口。
注意运用心理定势的积极作用,发展求同思维;限制心理定势的消极作用,发展发散思维,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例如: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布置多重选择题,锻炼学习用多种方法解题的能力。
四、激励学生的学习需要,增强他们学习物理的动力
学习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人们的学习需求或个人从事某种活动的需求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是学习活动的基本动力。它包括:
1认知的需要。认知的需要是人们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阐明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求知欲,这种需要,一般是从好奇的倾向萌发的。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好奇心特别强烈,对新颖奇特的事物异常敏感,任课老师应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教学方法和探索以及选用、物理实验的设计和演示、新课的引入等都应尽可能体现出“新”“奇”“趣”的特点。
2自我提高的需要。自我提高的需要是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越高,自尊的需要就越容易得到满足,因而自我提高的需要是由自尊的需要派生出来的。初中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十分突出。他们渴望表现自己,证明自己。因此有些学生在不管自己是否考虑成熟的情况下争先恐后抢答老师的提问。在物理实验中,未真正掌握要领,注意事项和实验步骤,就你争我抢、随意动手。对此,老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应首先肯定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采用委婉的方式让学生从错误的答案或结果中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自觉、主动地纠正、改进。将能力水平高、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树为榜样,使这些学生的自尊需要得到满足。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会更加倍努力学习,表现出高度的学习积极性。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为了改变自己在班级的落后地位而努力学习,以便赶超目前成绩较好的学生。要多给学生创造学习成功的机会。哪怕是一点一滴的成功,都会使学生从一次次的成功中树立信心,培养乐趣。
总之,深入了解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并能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措施,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无疑会明显改善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学习效果。从而为后续物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