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立和发展的实证分析

2009-05-23梁芳明

老区建设 2009年4期
关键词:区域发展生态环境

[提要]鄱阳湖是全国最大的淡水湖,是世界的“生命湖泊”。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决策,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江西全面小康进程,实现中部崛起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都阳湖;生态环境;区域发展

[作者简介]梁芳明(1969—),男,江西省统计局。(江西南昌330008)

一、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意义

1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谋划江西未来发展的具体体现。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潜力也是生态,充分利用环鄱阳湖地区生态条件,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目标,既符合党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沿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设想,也是融入中部经济圈,实现江西科学崛起的必然要求。

3从江西目前的情况来看,要实现区域城市化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打破现有制约江西省域城市群发展的各种障碍,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依靠一个区域的力量来承接发达区域转移来的产业,实现区域经济互补,从而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4鄱阳湖这个被称为中国的最后“一湖清水”,正面l临着各种环境污染的威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进一步增强湖区内乃至江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能力,更好地保护好鄱阳湖生态环境,使鄱阳湖避免太湖、滇池的命运,使江西的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也可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饮水安全提供根本保障。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优势条件

1地理区位优势凸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涉及南昌、九江、上饶、鹰潭、抚州和景德镇六个设区市。环湖四大区域中心城市具有完备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综合交通体系,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水路、航空连同各地,具有可通江达海4小时环郡阳湖区发展经济圈的区位优势。

2生态资源储备充裕。鄱阳湖区域是亚洲最大的淡水湿地和世界珍稀水禽越冬的主要栖息地之一,被称为“大陆之肾”。

3经济发展条件好。2007年,环鄱阳湖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总量的51.2%,是全省率先进入人均1000美元的区域。湖区基本聚集了全省的六大工业体系。其中以汽车、飞机制造、机械、电子、冶金、化工、医药、纺织为骨干的龙头企业,产品产量占全省总产量80%以上。强劲的经济实力为都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城市发展优势突出。环鄱阳湖地区是江西城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具备了大城市的集聚功能。突出鄱阳湖生态特色和中心城市特色,对全省乃至跨省区域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将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环境的压力,不利于生态经济区资源潜在效益的发挥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各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大量的农药化肥以及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排放,加上对湖区大面积的湿地进行人工改造、环湖区居民对生态资源过度利用以及大自然气候变化的影响,造成环鄱阳湖区湿地面积缩小、大片的草洲滩涂提前裸露、生物自然性衰退,生物多样性受损,湖水受到污染,自然灾害频繁,森林资源和渔业资源遭受破坏,越冬候鸟遭受威胁、滨湖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受到影响,使得环湖区生态系统的天然特征和生态环境承受巨大压力。2007年,鄱阳湖水域面积已从最高4000平方公里一度减少到不足50平方公里。因鄱阳湖水位持续偏低,约25万人出现饮水困难,九江市农作物受旱面积达41.6万亩。因湿地大面积缩小,2006年底至2007年初湖区越冬候鸟数量减少到46万羽。因湖水污染,鄱阳湖Ⅲ类水质由上世纪90年代97%下降到目前的80%。因过度捕捞,湖水鱼汛期洄游性鱼类减少、品种单一,渔业资源枯竭;因水文地理条件变化,鄱阳湖江豚、中华鲟等一些稀有生物资源濒临灭绝境地。

2区域发展不平衡,为鄱生态经济区整体发展带来压力。一是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地综合实力不均衡。位于环湖西部的南昌和昌九工业走廊的沿湖县经济实力较强,较好地发挥出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环湖东部广大地区尤其是滨湖县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目前占九江市湖岸线2/3的星子县、都昌县和上饶市西辖的鄱阳县、余干县人均GDP还不到全省的三分之一。二是环湖区城市化水平不平衡。2007年各设区市城镇化率最高与最低之间相差28.2个百分点,抚州和上饶两地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目前具备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条件的只有南昌市,具备50万-100万人大城市标准的也只有九江市。

3中心城市整体水平不高,辅助能力不强。南昌市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布局中的核心城市,与中部地区“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中心城市相比,辐射、聚集能力还比较脆弱。以2006年为例,南昌市工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不及武汉和郑州的1/2;固定资产投资只相当于武汉的1/2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虽然增幅最大,但总量排在最后;水运、铁路、公路货物周转量不及武汉、郑州等其他中心城市,无法辐射周边省份城市。就连九江、抚州等省内的周边市带动能力也有限。

4湖区基础设施不够健全,生态产业发展效益不高。环鄱阳湖区特别是滨湖县区,由于资金短缺,周边的交通还不够畅通,加上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独特的生态优势还不能充分发挥出产业效益。如沿湖旅游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旅游线路和品牌,湖区水上生态休闲产业没有明显特色,整体联动效应不高,不利于整个环湖区生态发展。

5城市群内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存在矛盾,统一步调不够明显。目前,各个城市之间在竞争战略和经营策略上,带有明显的行政导向机制,各自为政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种错位发展指导思想不利于整个经济圈发展。如重点规划的15个滨湖县区,在“十一五”规划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把医药化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都作为支柱产业。在经济合作发展的同时,如何处理好区域内部的竞争,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四、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高层次的协调组织和管理机构。建议建立一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管理机构,赋予机构一级政府的职能,有效制定区域共同发展的政策、措施,以便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统一研究、统一布局,妥善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保证各项协议落到实处。

2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开放协调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沟通衔接、全面推进”的运行机制,消除经济区内区域合作的各种障碍,促进商品自由流通,实现区域间各类信息的互通共享,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3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建议由省政府综合部门牵头,有关城市规划部门参加,搞好区域发展规划,特别是出台与“十一五”规划相衔接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明确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目标;建议搞好四个主体功能的配套规划,科学配置生态资源,实现区内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构筑统一的基础设施。继续大力发展环鄱阳湖滨区的高速公路建设,逐步与各个中心城市形成开放、网络式发展圈。进一步加大沿湖县(区)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场建设的投入,强化工业达标排放标准,保护好长江“最后一湖清水”。

5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重点是完善生态经济动态监测网络,应用遥感、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加大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五河”水质、湖泊环境、水土保持、节能降耗、污水排放、空气质量等内容的动态监测力度。

6重构城市群发展体系。主要是提升九江与南昌的竞争力,促进九江自身发展并带动周围城市发展;提升鄱阳县对环鄱阳湖经济区发展的重大作用,加大统筹发展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步伐。

7建立政绩考核评估体系。彻底改变传统的一味追求GDP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依据实际情况,建立各主体功能区分类管理绩效评价或政绩考核评估体系。

猜你喜欢

区域发展生态环境
我国实体化电子商务的区域发展问题及策略探讨
沁源县区域发展方向研究
跳绳运动区域性发展策略研究
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问题研究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基于北斗的数字秦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