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猜想能力 营造高效物理课堂
2016-12-19潘永华
潘永华
【摘 要】长久以来,我们的课堂一直采用“灌输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新课程标准倡导科学探究,在科学探究的七要素中要求学生能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那么培养学生物理学习中的猜想能力重要性在哪里?如何避免学生瞎猜、乱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培养学生物理学习中的猜想能力呢?
【关键词】物理学习;学生;猜想
一、培养学生物理学习中猜想能力的重要性
(一)新课程标准重视科学探究,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在新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能力中猜想与假设环节有这样的基本要求: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二)从教育的目标来看,中学物理教学,不仅仅是把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他们拥有敏捷的物理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物理学史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是源于猜想,可见猜想的重要性。
下面谈谈笔者在培养学生猜想能力方面采取的一些方法。
二、培养学生物理学习中猜想能力的方法
(一)鼓励学生勇于猜想。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用讲授式教学,以教师“满堂灌”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学生的主动学习得不到发挥,想象力受到了约束,学生往往不敢去猜,他们习惯了去等老师教授正确的结论,也担心自己猜错了受到老师及同学们的嘲笑。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一旦学生提出有意义的合理的猜想,教师要及时表扬,如果学生提出了错误的猜想,教师也要及时讲评并肯定学生的积极态度,给学生发挥想象、参与课堂教学、提出合理猜想提供一个积极的氛围。
(二)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猜想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猜想,可能会遇到两种尴尬的局面,一是学生怎么猜也猜不到点子上,二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大大降低,那么怎样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从而营造一个高效的物理课堂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1.利用实验引导学生猜想。
如在学习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时,在猜想之前笔者让学生在一次性塑料杯子的底部和侧壁等高处扎几个小孔,然后把杯子按入水中不同深度,学生惊奇地发现杯子越深,水从杯底的小孔喷的越高,而同一深度水从侧壁四周的小孔喷出的远近差不多,通过这个直观的现象学生很容易猜想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并且深度越深压强越大。再比如在学习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在猜想前让学生把一个皮球慢慢按入水中,体会手的感觉,学生感到球浸入的越深,球对手的压迫感越强烈,通过这个现象引导学生猜想出浮力大小与被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借助于简单得演示实验进行引导,学生的猜想有了明确的指向性,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助于学生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2.利用推理分析法引导学生猜想。
如在学习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时,笔者引导学生讨论:假设通过电磁铁的电流由1A增加到2A,电磁铁的磁性会怎样?学生推理:导线中的2A电流是两股1A电流汇合而成的,每股电流都产生一个磁场,两个相同磁场叠加在一起,电磁铁的磁性增强了。如果电磁铁的电流不变,线圈由50匝增加到100匝,它的磁性又会怎样?学生在刚才的基础上推理出:100匝线圈是由两组50匝线圈组合而成的,每组线圈都产生一个磁场,两个相同磁场叠加在一起,电磁铁的磁性增强了。再比如在学习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笔者引导学生从二力平衡的角度推理分析:物体上浮是因为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下沉是因为浮力小于重力,物体悬浮或漂浮是因为浮力等于重力。利用推理分析法可以尽量避免学生漫无边际的猜想,同时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利用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猜想。
如在学习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笔者让学生回想要把湿衣服尽快晾干应该怎样做?学生立刻回答:把衣服放在通风处,阳光下,同时尽量把衣服摊开。引导学生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和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等因素有关。又如在学习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时,引导学生讨论发生交通事故时,以相同速度行驶的大卡车和小汽车造成的后果哪个严重?相同质量的小汽车快速和慢速行驶时造成的后果哪个更严重?学生马上猜想物体动能的大小可能和物体的质量与速度有关。再如在猜想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引导学生回想用电热水壶烧水时,电热丝热得发烫,可与它串联的导线却不怎么热,学生马上猜想电热和导线的电阻有关。物理源于生活,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发生在身边的物理现象,让学生感知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把枯燥的物理问题附以生活背景,使其具有生命力,把学生吸引过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利用类比法引导学生猜想。
如在学习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电阻的关系时,笔者引导学生和通过水管中的水流进行类比,引导学生分析,水流要大,首先水管两端水压要大,同时水管对水流的阻碍要小,即水管要粗点。从而引导学生猜想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导体的电阻越小,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再如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笔者引导学生用走钢丝类比分析,钢丝细容易通过还是粗容易通过,钢丝长容易通过还是短容易通过,学生由此猜想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导体越短,电阻越小。利用类比的思想,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使学生能做出更准确合理的猜想。
5.利用归纳法引导学生猜想。
如在学习杠杆的分类时,笔者给学生出示了两类杠杆,一类是撬棒、瓶盖起子、老虎钳、铡刀、羊角锤、花匠剪刀,另一类是镊子、筷子、裁缝剪刀、船桨、鱼竿、前臂等,引导学生归纳这些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短关系,从而猜想省力杠杆的特点是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费力杠杆的特点是阻力臂大于动力臂。再如在学习声音产生的原因时,让学生观察各种正在发声的物体,如发声的琴弦、纸、水、钢尺、哨子等,学生通过归纳提出猜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总之,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探究的七要素中学生的猜想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老师应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