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二章

2009-05-22杨玉海

草原 2009年4期
关键词:警校鲁迅

杨玉海

读禁书

我很早就能读书了。

这里说的书,就是很大很厚的书,或者是说成大人们可看的书。我也能看懂了。

我记得最早是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读一本叫《小金马》的长篇小说。现在看来那仍然是儿童读物,或者说,长篇小说《小金马》是儿童文学。同年我还读了一本叫《方腊起义》的长篇传记文学的厚书,这些书,当时都是禁看禁售的书。我是怎么看到的?我也不知道。

父亲是个文化人。现在想来。他才是一个文人。虽然他无著述无艺术作品,他却教书育人为文化而工作。受他的启蒙我很早就会看书。据父亲说,文革中,他受的损失不是政治生命或者说政治生涯。而是烧掉了他心爱的书。后来,我在警校上学时,从呼市买回《唐诗三百首》、《尚书引义》、《三苏文选》时,父亲喃喃自语:“这些书,过去,我家都有的。有的……”我从他的表情和那种神态看出。他的懊悔、无奈和可惜的矛盾心态。

到了我上初中,我会经常看到,诸如《苦菜花》、《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还有半部残缺不全的《红楼梦》、《聊斋志异》、《搜神后记》等等之类的禁书。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歌剧《洪湖赤卫队》剧本,五年后才看到王玉珍主演的电影歌剧《洪湖赤卫队》。《洪湖赤卫队》是取才于贺龙领导的洪湖地区革命赤卫队的斗争故事。那时,无论歌剧《洪湖赤卫队》还是电影《洪湖赤卫队》都是禁演的,可是我读到了歌剧《洪湖赤卫队》的剧本。我家经常有这样的书,都是父亲拿回家的,因为父亲是有文化的人,他知道那些都是对青少年有益的。最让人不解的是,他还经常带回手抄本的“书”,例如《第二次握手》、《梅花党》等等。那时,他都不避讳我,他还教我一起抄写《历代诗歌选》,我还按照他的想法一页一页地抄写,真是其乐无穷呀。到了评《水浒》的时候,他还叫我好好看《水浒传》原著,他说:“那些评论的政治性太强,水浒传是我国很好的古典文学作品。”在批林批孔的时候他还拿回一本很古旧的《论语》,上边都是繁体字,他就教我认繁体字,从那以后我几乎全部认识了繁体字,再后来他让我读《史记选》的时候。几乎就没有拦路虎了。

粉碎“四人帮”后,也进入高中,77年又恢复了高考制度,那时候父亲就不往回拿那些闲书了。给我买的就是那些文史地数理化的书了。等我考上了警察学校。一些所谓的禁书都解除了,像《第二次握手》这样的书已经有正式出版物了,父亲知道我已经喜欢上了文学。就不怎么管我读书的事情了。

读鲁迅

在我读的书中和学过的文章中,鲁迅的书和文章是最多的。记得70年代初,我上初中的时候,学鲁迅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他的小说《一件小事》。记得给我们讲语文课的老师叫何明伍,他给我们朗读和讲解课文中的车夫的情景至今难忘。

我读鲁迅的第一本书是《鲁迅选集》。那是我上初中一年级的第二学期,我的邻居家的小孩曹红军。实际他比我才小三、四岁。红军的小名叫小凯,他的父亲和我父亲都是1972年一起被当作“五七”战士下放到农村的,来到永丰公社五间房村。我们两家是同一天被大马车搬到了同一个村里。后来我们两家又几乎是同时搬家到了永丰公社宋家营子。小凯说在他父亲的书箱子里有一本老旧的书,但不是古书。那时书籍特别少,想读到一本好书真难,我听了红军的话特别兴奋,我们几乎是跑着来他家的。红军在他家后屋里的墙角边的一个黑旧的书箱子里,翻出了一本书。那书包着黑绿色的书皮子,陈旧得有一股腐味,像是好多年没有人看过了。我翻开书一看是一本《鲁迅选集》。

那时,我还不知道鲁迅是大文学家。我隐隐地听说鲁迅是革命派,是旗手。至于什么是旗手我的确也还不知道。后来读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才知道鲁迅是中国新文化的代表。是大文学家。

从那天开始,我如饥似渴地读《鲁迅选集》,读里面的每一篇文章,记得最为深刻的是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祝福》、《伤逝》、《补天》、《铸剑》,散文《好的故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等,特别是在我记忆中鲁迅塑造的狂人、孔乙己,阿Q画圆圈,阿长摆开大字的睡觉形象至今难忘。大概一个月的时间,我就把这本《鲁迅选集》看完了。

看完了《鲁迅选集》,我真的不想把书还给红军,但我还是还给了他。后来,1979年我考上了警校,红军又把这本《鲁迅选集》赠送给了我。

从此以后,我一直把这本《鲁迅选集》带在身边。现在翻看这本《鲁迅选集》,才知道这是建国后编的较早的一部,是两卷本,上卷选了小说、散文诗、回忆文共三十九篇,下卷收论文、演说、杂感共八十三篇。我通过读这本《鲁迅选集》开始认识鲁迅先生了。在我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正好赶上了批林批孔运动,我在宝昌的新华书店买了《鲁迅杂文选》,这本书是为了配合运动由复旦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编的。封面上标有“青年自学丛书”的字样。可是不管怎么说也是鲁迅的文章啊,我还是把它买回去了。这本书的开始,即扉页上是两页毛主席语录,选了鲁迅的杂文六十三篇,我最喜欢《呐喊自序》、《无花的蔷薇》、《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中国人的生命圈》、《二丑艺术》、《捣鬼心传》、《随便翻翻》以及《关于太炎先生的二三事》等。例如在《纪念刘和珍君》中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关于太炎先生的二三事》中的“战斗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最久的业绩,假使未备,我以为是应该一一辑录、校印。使先生和后生相印,活在战斗者的心中的”。至今还能背诵。

粉碎“四人帮”后,新的中学课本上就有了很多鲁迅的文章。我慢慢地更加深刻地认识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知识渊博,政治嗅觉灵敏,博览群书,文笔犀利辛辣,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艺术的审美性,是现代文学史的一面旗帜。正如华裔美国学者林毓生教授在《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一书中说:鲁迅“既已具备了作家应有的知识和写作的素养,中国的苦难又激励了他的爱国热忱,加之1898-1902年在南京又受了严复、梁启超等人译著的影响,所以当他赴日留学时,就已经非常关切中国的命运了”。

我后来上电大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时,才真正知道了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在认真研读学习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时。我才理解了毛主席论鲁迅的真正含义。我就特意地把毛主席论鲁迅的一段话记在心里。

我真正开始读鲁迅是我上了警校以后的事。我是从农村考上呼和浩特上大学的,大城市的物质丰富和繁华使我耳目一新,在警校图书室里第一次看见那么多的书籍,我像一个饥渴的孩子,几乎每天都要去借书看,后来图书室是每周二四开放,我和管理人员说好了我一个图书证可以一次借三本书。在我读警校的两年时间里就读完了《鲁迅全集》二十本

书。

在读鲁迅的书中我读的最多的是鲁迅的日记和书信。鲁迅的日记不在全集之中,后来我借到了《鲁迅日记》的全本,用了半年的时间读完。其次是鲁迅的书信,我最喜欢读的是《两地书》,读了不下五遍。我的书架上的《两地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出版的,封面上印有鲁迅的侧面雕像,白灰色的封面底色,绿色宋体字印刷的“两地书”三个字,下面是黑色的鲁迅手书的“鲁迅”两个字。这本书已经很旧,但依稀还能看见我的校友何晓昱的签名。晓昱是我的老师何明伍的小儿子,中学时比我低一届,我们是要好的学友和书友。

在读鲁迅《两地书》时,我和妻子荣正分离,1987年她考上了成人大学在北京读书,我们分别了两年,在寂寞的时候我在读《两地书》,读鲁迅和许广平之间的亲情、思念、关怀。我们也像他们一样频繁写信,后来我们的书信也是厚厚的两大本,我们学着他们的样把信笺订成了“书”,取名叫《两年两地书》。

后来我有机会到北京、上海、广州、厦门。都要去鲁迅的故居,特别是2002年我从北海来到厦门。走进厦门大学看见鲁迅雕像的那种亲切感不言而喻。感受鲁迅在厦门大学的生活,感受鲁迅说的“至于我今天所搬的房,却比先前的静多了,房子颇大,是在楼上。”

“这里的蚂蚁可怕极了,有一种小而红的,无处不到。”

“我在此常吃香蕉,柚子,都很好;至于杨桃,却没有见过,又不知道是甚么名字,所以也无从买起,鼓浪屿也许有罢,但我还未去过,那地方大约也不过像别处的租界,我也无甚趣味,终于懒下来了。……”

现在在我的案头有很多鲁迅的书,比如《呐喊》、《彷徨》、《朝花夕拾》、影印版的《鲁迅诗稿》、《中国现代散文经典文库·鲁迅卷》,值得一提的还有一本《鲁迅论写作》,是内蒙古大学中文系编的,1972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很薄只有124页,封皮是黄色的,图案是松树,很大方。翻开之后,是毛主席的四段语录,扉页放在了第三页,在扉页上有用钢笔字写的“太仆寺旗文艺创作学习留念1975年11月1日文化馆”,还加盖了太仆寺旗文化馆的公章。这是父亲送给我的书。也是父亲留给我的遗产,这是父亲当文教助理时参加太仆寺旗文艺创作学习班时的纪念品,我由于喜欢文学,喜欢写作,一直把这本《鲁迅论写作》当作写作的开始。记得我上警校的时候,我问父亲如何写好文章,父亲就把鲁迅《答北斗杂志社问》的原文一字不落地给我抄在了信上。以教育我如何写作。我想他当时肯定就是从这本书中抄录下的。

在我的书架上还有两本比较特别的书,一本是鲁迅译法捷耶夫的《毁灭》,一本是《绝响——一百个中国人的临终绝笔》,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鲁迅先生临终的绝笔,看到了鲁迅临终的情景,不妨抄录如下:

鲁迅先生《致内山完造(译文)》原文:老版几下:

没想到半夜又气喘起来。因此,十点钟的约会去不成了。很抱歉。

拜托你给须藤先生挂个电话,请他速来看一下。

草草

顿首

L拜十月十八日

这本书上这样记载,1936年10月18日凌晨3点,鲁迅开始气喘、咳嗽,许广平连续三次给他服用急救的气喘药,无效。6点,许广平准备出去托内山打电话给须藤。做人做事都极为认真的鲁迅先生,强忍痛苦,坐在床前,一字一喘地用日文给内山写了上面的这张便条。许广平急至内山书店,将便条交内山后又赶回家中。内山迅速请来须藤、石井两医生,18日整日施行抢救,也无效。19日晨5点25分,鲁迅心跳停止,此便条遂成了鲁迅先生的绝笔。

我最近看的一本书上说毛主席特别喜欢读鲁迅先生的书,说毛主席临终前的几小时还在看鲁迅先生的全集,真是让人感动。我读鲁迅先生主要是为了感受他的思想敏锐、做人的认真和文笔的犀利;读他那个时代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争取自由民主的英勇精神:读鲁迅先生渊博的知识、思维和灵感……

责任编辑任建

猜你喜欢

警校鲁迅
初衷
鲁迅《自嘲》句
西藏警校技战术“一体化”教育训练模式创新研究
鲁迅的真诚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早期受控之鲁迅的翻译选择
中日警察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