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博客“零壁垒”
2009-05-22谢爱林
谢爱林
南昌大学正在进行着“二次创业”,正在全力实现从数量扩张为主向质量提高、从以外延发展为主向内涵建设、从以教学为主向教学科研并重的“三个转移”,正在做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管理强校的“三篇文章”。
南昌大学目前校园面积8000亩,在校学生8.3万,有前湖、青山湖等多个校区,就这样一所多校区、大规模的高校,如何突破管理的多个层次与层面,零壁垒地建立起与师生的对话平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便、快捷、直达通道,南昌大学党委书记郑克强倾吐了他的心声——
不怕前行中崴足
春天的后面不是秋,
何必为年龄发愁。
只要在秋霜里结好你的果子,
又何必在春花面前害羞。
……
这段诗出自郑克强书记非常喜欢的郭小川的一首名作,在这首名作中,其心迹清晰可见:“只要你走好人生漫长的步履,又何必怕在前行中崴足。”
是的,在名人、草根都竞相博客的今天,郑克强书记居然也不怕“前行中崴足”,2007年12月12日,他居然以实名开博!一位“211工程”的大学党委书记公然在校园网上醒目开博!
并且,首开即纵横驰骋,放马历史,且文笔厚重犀利:“西夏王朝是以党项民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一个封建割据的地方政权。公元1038年,李元昊在兴州(今银川)设坛登基,正式立国。西夏曾号称‘万里之国,其地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然而,在当时北宋王朝的眼里,西夏却是一个‘叛臣逆子。它占领了河西走廊,垄断了丝路贸易,隔绝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并且一改过去的藩属关系,与北宋王朝分庭抗礼。这便埋下了一条西夏文化湮灭的祸根。”(郑克强“晤对前湖畔”中的首篇博客文章《神秘的西夏王陵》)
其特殊的身份,其老辣的语言,顿时使其博客赢得了世人的瞩目,同时也承受了“拍砖”与“灌水”,质疑声中,首先是怀疑:作秀?秘书代刀?……
一位署名“南大人”的“游客”的话就很具代表性:“如果不是底下爪牙的捉刀之笔的话,那么说明这个书记还有点文化底蕴。”
郑书记本人也没有想到,各种署名的“旅客”跟帖很多,还有网友以“从何种角度看待郑克强开博”为题发起讨论。郑自己也说,作为公众人物,实名写博客,就好比穿个裤头在大马路上站着,任人评头品足,压力很大。
面对怀疑与质疑,郑克强很友善地回复:“谢谢你愤愤不平的鼓励。”
而一段时间之后,“游客”们纷纷喜欢上了郑书记的博客:
“拜读先生美文,增见识,长学问,望先生康健体魄,常出新作。”
“自先生开通博客以来,每有新作小辈必倾心拜读,获益无尽。先生之文泄天地之秘笈,汲经史之菁华,语带烟霞,韵携金石,醒世持世,一字不落言筌。挥麈风生,直夺清淡之席,解颐语妙,常发斑管之花。浏览先生之雅照,玉树临风,尔雅兼温文,有美斯臻。”
于是,郑克强书记在网上那自己的一亩三分博客地里面打出了大幅眉语:“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其实,郑书记开博,得到的不只是“友声”。
相知“零壁垒”
“创作博客文章,开办这个博客为何,我也常常在想。”郑克强书记对记者说,“其实,这一代人在传播文化的同时需要引领思考。”
当初郑克强开办实名博客,曾在中国江西新闻网的江西论坛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问题是这个博客是官方性质还是个人性质的。对此,郑克强书记并未急于表明自己的立场,而是通过一篇篇高品位的文章,通过与广大师生的诚心交流,表明了其欲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力量的初衷。
“博客就是一片自己的园地,种花种果全随主人喜欢,但若想秋后收获丰盈,则需悉心。”
“无论写点什么,总要把自认为是‘真、善、美的东西与同学们分享,并奢望起到一点‘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怎么‘润?”郑克强书记也一度陷入了深思。
随后,郑克强书记很快将博客文章内容转入了文化,转入了身边,转入了江西。
2008年4月8日,郑克强借邵鸿先生在“前湖之风”的讲座《沧桑行过——江西历史的回顾与反思》中提及的一个细节撰文开博:
“特别是他(邵鸿,讲了江西的繁盛过去与渐衰的近代)关于近代江西所走沉痛道路的分析,丝丝相扣,鞭辟入里,令人无限感慨。
我相信,邵鸿先生素来也是景仰谭嗣同的文章气节的,但在他的讲座中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谭嗣同对江西人很不公正的评价,所言极是也。我在这里想补充一则史料,说明谭嗣同不独曲评了江西人,而且还真误了江西事。”
随后,焦点集中在谭嗣同给当时的皇上写的一道奏折——《论湘粤铁路之益》上,郑克强在博文上备陈谭之怪论:
这条重要的铁路经过他的家乡,并且搜寻论据说明:“道江西,有不利者六;道湖南,则利铁路者九,而利湖南者十”。他认为铁路从江西通过势必“弧而迂”、“阻而劳”、“梁而费”、“需而窘”,这些有关路线、资源、经费、劳力等技术问题暂且不论,余下两弊则令我辈骇骇然、忿忿然了。一为“江西习俗守旧,愚如土番”,搞不好会“扰而败”;二为“江西僻在一隅”,“不能握天下之枢”,修数千里铁路贯穿全境没有意义,叫做“冷而涣”。更令人如鲠在喉的是,凛凛豪气的谭老先生,竟请圣天子“沛以殊恩”,特允铁路“不道江西而道湖南”,并且奉迎:“吾侪小人,宜如何载山知重,感激涕零,额手拭目,以俟大功之成,而欢喜赞叹曰:‘盛哉乎斯世!”
不知道是不是谭嗣同的这篇高论起了作用,反正粤汉铁路后来是经湖南而呼啸南下的,从此以后,繁荣了好多个世纪的江西,因水道让位于铁道而中衰。
在分析江西中衰时,博主郑克强书记指出:“湘军在与太平军的作战过程中通过豪取厘金已从赣地挪走无数财富,完成了湖南的资本原始积累”“粤汉铁路的贯通,对湖南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啻是个福音,湖南近代藉此而才俊辈出,百产丰盛,以至于从清初的‘赣填湘到了后来江西的‘学湖南,赶湖南。”
沉痛感叹之余,郑克强笔锋一转:
“然而世事沧桑,几乎在100年后,江西终于迎来了自己发展的旷古良机——大京九铁路纵贯全境。谭氏的所有不利江西者,均已不复存在……君不见,江西人民正以何等热情积极投身于中部崛起的奋斗中,上有锐意开风气之先的任事之官,下有文明日启、脑筋日灵的分任之民,何来“扰而败”?君不见,江西22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通四邻之要地,支撑起江西一根又一根钢筋铁骨的交通网络,江西亦“无疲工、无滞物、无弃地、无聋乡”,焉有“冷而涣”?信然!谭嗣同先生倘在天有灵,也一定会再发感慨,赞叹江西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诚是席卷九州,囊括四海,鞭笞六合之慨,不世之伟烈,经国之至计也。”
痛快淋漓,诚启热爱江西者之心智。
一时间,跟帖汹涌如潮,学生除了评价博主文章“怎一个‘好字了得”外,更是激起了热爱江西、建设江西、振兴江西之情。
高呼“奋斗吧江西人!努力呵‘老表”的“游客”坦言:“期待江西牛起来的一天……”
是啊,一文激起千层浪,浪浪均是“纠纠老秦”歌!
师生们明白了郑书记的心!
“游客”shuilog很动情地跟帖:
书记为官亲民,为学在行,“官学两卓然”,斯之谓也。
岁月荏苒,他乡故乡。书记虽生不是赣人,但对江西的情感,对赣文化的通识,远在一般学者之上。
“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一年前,郑克强博客以《神秘的西夏王陵》开篇,至今已发表日志76篇,访问量96896次,评论1235篇,留言99篇,吸引过众多的眼球。
此时,博客文章的对语,已经不是相和多寡的问题了。传播文化,引领思考,博主郑克强在心灵的境界中与师生走到了一起,实现了相知的“零壁垒”。“游客”们也洞察到了郑克强书记对江西、对师生、对文化“饱含眼泪”的“爱得深沉”。
晤对前湖秋
郑书记做领导,不想当高高在上的领导,而是希望成为全校师生朋友般的师长,所以,同学们愿意在他的博客里说心里话,从学习上的困难到生活中的难题,从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到找什么样的恋爱对象,都对他敞开心扉。老师也愿意在博客跟帖中探讨申报课题、发表文章、学校发展等等方面的问题。
而他也总是微笑着倾听,为来帖者出主意、提建议,或将问题转给相关部门解决后回复,或由他本人直接解决问题并回复。
郑克强的博客还真成了便捷地收集师生意见与建议的平台。他说,博客使他多了“眼睛”和“耳朵”,可以了解更多的“下情”。
有同学反映学校食堂饭菜偏贵,他就亲自去食堂调查,还与校领导亲自下食堂去打饭用餐,也与主管部门一起想办法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伙食质量,增加多口味、多价位的菜与汤的供应,还叮嘱主管部门必须有8毛钱、5毛钱一份的低价菜。
有考研的同学反映教室里面放一本书占座位现象严重,周末自习教室不够用,他就立即电话给教务部门,要求立即协调解决。很快,同学给了回帖感谢书记。
一位“游客”在《有感于郑书记的博客》中用朴实的话语写道:
“书记平易近人,和师生朋友聊南昌大学的大事小事,谈理想,也讨论问题。
看过很多名人的博客,一般不会回复,而网友跟帖的,书记真的是一条条都看了,该回复的都回复了,而且内容让大家很受启发也很满意。
用一个同学的回复来说,像在和老朋友聊天。
作为昌大人,我很骄傲!”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网络在沟通方面的作用,郑克强叮嘱有关部门和人员着手做了三件事:一是将反映问题的回帖及时转交分管领导和责任部门认真研究处理,并尽可能向同学们反馈处理情况;二是即行开通因技术原因调整而暂时关闭的“师生通道”,对大家提出的涉及后勤管理、教务安排、校风校纪等方面的帖子,进行收集、分析和解答;三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加强网络、网站建设的新方案。
“有了这些热心的‘游客,我的工作真的能够很轻松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了。”郑克强书记很有收获地说,“校园里哪条路的标牌放错了位置,指错了方向;哪里的公益标语写错了一个字;哪位老师课出了什么问题;哪个班收了多少班费等等,‘游客都会来帖!”
“可能,我是书记的缘故吧!”郑克强说。
郑克强2007年3月来到南昌大学任党委书记,就一直在探索一条方便、快捷、畅通的“零壁垒”信息通道。
凭着他多年与在外求学女儿网上往来的经验,他知道,互联网使世界变小,距离缩短,是人类的伟大发明,也是高校管理的有力工具。要适应多校区管理的现实,只能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
他到学校后,借助学校强大的校园网,致力于学校各类网站的文化建设,加强了各校区之间、师生员工之间的联系,使学校的文化资源在各校区得以共享。
郑克强认为,领导,尤其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如果不会打字,就少了与青年人接触的渠道。而作为一所超大规模高校的书记,他把与师生交流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一般来说,在高校,信息传递的顺序是校领导、处长、老师、学生,最少也有四到五个层次,信息难免衰减、走样。上情下达难以做到,下情上达就更难实现。所以,建立与上上下下畅通的信息通道非常必要,而博客,从一年的现实交流来看,也是可行的。”
在博客的跟帖中,“游客”们给郑克强书记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很现实,工作中也非常需要解决。郑克强书记通过这些“眼”与“耳”更多地了解了师生的真实困难与现实需要。
郑克强告诉记者:“我在博客后台看到这样的留言:大学四年,和老师交流的机会实在太少,常常是下了课就很难见到老师了。老师与学生的联系减少,这可能是目前大学中的普遍现象。”
是的,回忆起自己上大学时的情景,郑克强说,我们那时常常到老师家看电视、吃饭,跟老师沟通很方便,老师对我们也特别亲热。“只有课堂上的接触而没有课下的往来,这会造成老师对学生的冷漠感,学生也可能因失落而对学校失去认同感。”
为了这个已悄然远去的认同感,郑克强说,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很多大学都有officehour(办公时间),就是老师拿出专门的时间接待学生,解答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目前,他已经要求南昌大学的人文学院、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先试点搞officehour,在固定的时间内,老师每周有3小时坐在办公室接待学生,对学生进行知识辅导、人生规划、情感交流、心理咨询等。
郑书记也坦言相告,“每向园子里浇一勺水”他就“收获丰盈”。
晤对前湖畔,来访的也许是学生、是教师、是家长,或聊天问候,或倾吐烦恼,或回首往事,或壮怀激烈。在这里,代际的沟壑、角色之间的距离都被一种真情所弥合,“作为书记,我总是静静地倾听、对语……”郑克强说。
对此,“游客”总是满怀感动与深情:“每一个回复,哪怕不是很在理,书记都认真地当一回事。”
“从您的博客我看到的是一个关心民生的书记和长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他的青春表现在脸上谁能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当脸上的青春消失的时候,青春唯一的标志就是一颗年轻的心。书记也是年轻的,因此,他‘老马识途地写文章,因此,他‘聊发少年狂地写博文。‘克强,他名副其实。”
……
读着这这些“游客”的来帖,郑书记也曾动情不已,荡漾着一湖春水……心头的一番热泪顿时化作郭小川的名诗回复而出:
春天的后面不是秋,
何必为年龄发愁。
只要你始终不渝地为民做事,
又何必唠叨终身忙碌。
春天的后面不是秋,
何必为年龄发愁。
只要生命里注入了春的活力,
又何必愁银丝缠满了头。
春天的后面不是秋……这一代人,吃过了岁月的无限苦,几十年来,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与汗水,今日,依然壮心不已,奋斗不止。
有学生说,郑书记博客给他们打开了一扇博览古今中外文化、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窗口。
的确,书记以博客,引领了文化思考,走进了师生心里,解决了实际问题,实现了沟通的“零壁垒”,书记对晤的是前湖一片金灿灿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