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 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2009-05-22本刊评论员
本刊评论员
在全国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强调,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把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为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作出积极的贡献。教育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能否在一个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成长,教育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的各项工作,营造一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校园环境。
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实现亿万家庭最大希望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从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入手,扎实推进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各项工作。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目标;要坚持不懈地宣传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此塑造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养成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生活情操;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引导未成年人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毋庸讳言,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学习环境的好坏是一个人能否成材的重要因素。互联网等低俗有害信息传播泛滥,易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群众对此反映十分强烈。因此,要以校园周边环境为整治重点,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和氛围。
在改善校园周边环境的同时,还要改进方法,认真落实任务分工,围绕重点工作,制定专项整治方案。一要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开展“和谐”校园建设,科学利用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二要从加强校外教育入手,建设各种校外实践基地,加强校外活动阵地建设和课外活动指导,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工作的开展;三要加强各种课外兴趣活动的科学管理,使兴趣小组能够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用到学习、发明和创造上来;四要加强对各种不良信息的监管和惩罚,使这些不良信息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无处藏身。
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的基础工程和民心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要健全长效机制,着眼未来,形成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的强大动力。一要进一步加大惩罚力度,健全各种法规;二要进一步完善各种相关教育制度,长远规划,着眼未来;三要明确各级领导的责任,坚持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奖惩分明。学校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和经济等多种手段,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持长抓不懈,力求取得实效。
“少年盛则国盛,少年强则国强”。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能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就是在为祖国的明天撑起一片纯净的蓝天,就是在为国家的繁荣发展积蓄力量。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为此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