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与人文教育

2009-05-22

魅力中国 2009年10期
关键词:人文美的精神

王 辉

中图分类号:GO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4-120-02

人文教育是把人类积累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环境陶冶,知识传授和自身的实践,内化为学生的气质、修养、人格和品质的一种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格完善为最终教育目的的教育。而数学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因而是一种文化现象,揭示数学文化的内涵,应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个数学知识的背后都有一个丰富的数学文化,每一个知识内容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数学故事,每一次数学发展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数学天才。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去挖掘蕴涵在数学知识背后的人文因素,使其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使数学史上种种珍贵的人文精神闪耀出光芒,教师自然地可展现给学生。数学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内容极为丰富,关键在教师的挖掘和引导。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人文精神的弘扬,用它去提升人的精神,促进人的发展,充实人的内涵,使学生不仅变得富有(知识)、聪慧,而且会将数学中人的求真精神、献身精神、审美追求、人性关爱等输导给学生,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一、加强人文关怀,点燃学生的数学情感

人文主义心理学指出:限制和顺从不能养成创造性,权威主义的教育只能造就驯服,而不是有创造性的学生。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一种自由、平等的人文氛围,倾注教师的人文关怀,点燃学生强烈的数学情感,从而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让学生获得生动、和谐的发展。首先,教师要从神圣的三尺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朋友,营造以人为本的教学氛围。在宽容、包涵、和谐的氛围下,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进行适时的鼓励和引导。只有在这种“零距离”的亲密接触中,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敢做,才会给教师展示一个完全属于学生自己的童真。有利于教师抓住学生求知的疑窦。其次,教师要从过去无视学生人格,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的“甄别”评价中走出来,开避人文评价的新路子。人文性评价,需要我们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不要用所谓完美无缺的标准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肯定其中正确的因素,指出错误的部分并帮助改正。要根据具体问题,采用激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鼓动作用。评价过程中,要体现对学生“成果”的肯定,对学生的关怀,从而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评价,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人文评价的导引作用。

二、愽引事例典故,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

数学精神之一就是勇气。数学就是需要勇气,需要奋斗,需要献身精神,需要知难而进勇往直前。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培养。一是要充分利用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的发展史教育影响学生。如陈景润勇探哥德巴赫猜想奋斗了30-40年的艰辛历程;笛卡儿为解析几何的创立思索的时间长达19年;大数学家欧拉双目失明后仍坚持心算,并且写出很多著作;阿基米德在罗马侵略者闯进家门时,还在专心研究数学……透过这一幅幅人类生生不息、洋溢着人文气息的数学画卷,学生不仅仅开阔了视野,而且还体会到数学成果的取得所走过的曲折历史,以及数学家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坚韧不移的精神力量。二是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锤炼意志。在学生对坚持性选择时,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耐心思索、勤于记忆;在学生面对繁难性选择时,引导学生迎难而上,同时,宜采取渐进的方式,不要一下子就把他们难住了,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好有不同的难度要求,让他们常处在难易交替中;在学生面对顺逆性选择时,引导学生不畏挫折,“塞翁失马安得非富”“失败乃成功之母”,让他们实际地尝试到失败之后的成功,他们才可能真正懂得这个道理。

三、渗透德育思想,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数学教学中理性精神的培养是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渗透德育思想的基本因素。一个合格的人才既应该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有高尚的人格。人文素质提升,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修养的过程,是一个体验、感悟,累积和转化的过程。M.克莱恩说:“在最广泛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完善的内涵。”数学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数学本身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生动题材,只要我们利用好课本资源并加以引申和挖掘,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灌输人文理念,让学生确立“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就能使学生的人格魅力得到提升。数学中的大量的内容:正与负,有限与无限,常量与变量,函数与反函数,数与形等都是传输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偶然与必然等辩证思想的极好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的渗透,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数学的理性精神主要体现在严谨求是,理智自律,执著求真,开拓创新等方面,学生通过解题实践,既巩固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同时也使他们发展了坚持公正,忠于科学,求真务实,一丝不苟,不懈探索的优良的品质,关于理性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贯穿在中学数学知识的各个方面。

四、加强导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想

辩证思想是科学世界观在数学中的体现,是最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存在着对立统一规律,数学中的有理数和无理数、整式和分式、已知和未知、特殊和一般、常量和变量、整体和局部等同样蕴涵着这一辩证思想。因此,教学时,应有意识地渗透。如《分式方程》中,就体现了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对立统一思想,教学时,不能只简单介绍分式方程的概念和解法,而要渗透上述思想,我们可以从复习整式和分式的概念出发,然后依据辩证思想自然引出分式方程,接着带领学生领会两个概念的对立性(非此即彼)和统一性(统称有理方程),再利用未知与已知的转化思想启发学生说出分式方程的解题基本思想,从而发现两种方程在解法上虽有不同,但却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这样,学生在知晓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概念和解法的辩证关系后,就能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式方程,收到一种居高临下,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因此,抓辩证思想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而且可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观察能力。

五、揭示数学美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人与动物活动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不但需要物质生活的满足,而且需要精神生活的满足,即美的享受。而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美景、社会实践和艺术领域中,而且就在数学的殿堂中也同祥充满了无穷的美。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和艺术美,它是一种辩证的美、抽象形式的美。数学的美不仅表现于其对象的外在形式,如美妙的曲线、对称的方程等,尤其表现于它的基本结构之中,即蕴含在数学对象的相互联系和数学方法的互通之中,如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缜密性,应用的广泛性和统一,简单、和谐的准则等,同时也都是美学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寓美育于数学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是通过数学的美学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并非枯燥无味,欣赏渗透其中的美妙的自然音符与线条、数学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深深地感觉到其中的乐趣,品尝到常人无法领略的美,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是通过数学的美学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对美的热爱和追求。数学的基本结构是数学美的源泉,通过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形成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增强对社会问题的辨别能力,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

三是通过数学教学的美学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发明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就是要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美的形象性和可感性,在数学教学中以情动人,以美感人,使学生在享受数学美的愉悦中学到知识并受到教育,即寓教于美,培养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数学不应仅仅是一种知识、一种工具,而应是一种思维方法,一种理性精神。数学的人文价值关系着学生的发展,对培养学生文化修养、思想品质、人格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以知识为载体,注重学生智力、情感、意志、身心和谐发展,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所以,重视数学教育的人文价值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内容和要求。

猜你喜欢

人文美的精神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打破平衡
拿出精神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