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原因及治理办法
2009-05-22王豪杰
王豪杰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80-02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失真是困扰会计界多年的问题.会计信息,尤其是真实的会计信息对于企业本身,甚至于整个国民经济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会计信息失真一直是我国会计领域的"顽症",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已经对国家经济秩序构成了严重威胁。会计信息失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家税收减少,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削弱会计的经济管理作用,阻碍经济发展,危害非常严重。本文拟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失真原因、危害的讨论,提出一些治理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安排的建议。
一、会计信息失真内容、主要表现
会计信息对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会计信息是企业财务决策的语言,也成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它构成了整个社会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真实性是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要求。而社会经济的平稳有效运行,要求会计信息能够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实相符。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确定的会计核算目标:“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会计一般性原则当中的第一条就是真实性原则,所谓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指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准确地揭示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的经济内容。可以这样说,真实性是会计工作的生命力。但是,目前社会上一些单位披露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已经成为较突出的问题。会计信息失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家税收减少,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削弱会计的经济管理作用,阻碍经济发展,危害非常严重。1.会计核算不实。一些企业在资产核算过程中,为了逃避国家税收和银行债务,不按照会计法规进行会计核算,想方设法挤占、虚列或漏记、少列成本、费用,隐瞒、转移或虚列收入。一是一些企业领导为了追求政绩,“以数谋官”,成本、费用该提的不提,该摊的不摊,收入核算“寅吃卯粮”;有的无视国家规定“以权谋私”,从本企业甚至小团体利益出发,任意扩大成本、费用,隐匿收入,偷漏税收;还有的企业利用待处理或待摊销项目,调节盈亏、操纵企业会计利润。二是一些企业财务管理混乱。在举列债务时,不按债权、债务归属操作,造成负债不实,债权、债务不对应,手续不合法、不完备,名存实亡、有名无实、纠纷频繁。三是一些企业为了逃避国家税收,有意或无意少计漏提,侵占国家税款。比较突出的是:在增值税上,多列进项,扩大抵扣项目,通过关联交易任意降低计税价格,隐匿收入,违规冲抵销等手段逃避税收。在企业所得税上,任意挤占、违规摊销成本费用,收入挂账甚至不入账,不按责权发生制原则结转成本、费用和收入,在消费税和营业税上,弄虚作假少记漏报应税收入。
2.资本、资金不实。一是一些企业为了追求规模、扩大影响,从形式上改制,注册资本巨大,而实收资本长期不到位,甚至随意抽调资本金,形成资本“空壳”;有的虚列实亏,无利分红,蚕食资本;有的任意高估无形资产价值,虚增资本公积;有的为了虚增企业规模和注册资本,在待处理科目上大做文章等等。二是在核对银行账、现金账、往来账等资金财务时有空挂漏失,与银行不按期对账,与业务往来单位不及时核对应收应付款项,造成现金账与银行存款和库存现金账实不符。
3.会计处理、披露信息不实。一是在财务核算过程中,滥用会计科目,虚列会计明细,致使会计信息失真。二是在财务指标分析上不真实,特别是在选用会计数据作综合性分析时,有的时点数据和时期数据计算口径不一致,缺乏可比性。三是在会计处理方法上,不按规定的处理方法,或逃避税收,或粉饰财务状况,骗取社会的信任。四是在披露信息上不实,报喜不报忧,夸大业绩,回避隐患,误导企业会计信息使用人。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失真的会计信息所带来的损失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弥补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困惑和担忧也未必能够在短期内从阴影中摆脱出来,这就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带来了隐患和危害,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发会计信息信任危机。由于企业经营者的舞弊和会计从业人员的假账造成企业破产倒闭,使得投资者和债权人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人们对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产生更为深重的疑虑,从而引发了对会计信息的信任危机。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他们投资的主要依据是经审计后公布的会计报表,而会计报表的失真,将直接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近段时期我国证券市场出现的股指不振现象,有机构就认为这是源于信任危机。德隆系事件像一颗重磅炸弹,把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中介机构不多的信任又炸得粉碎。现在投资者对上市企业及中介机构不信任感急剧上升,市场筹资功能受到严重挑战,大盘受到拖累也便是必然。由于缺乏良好的公众对会计信息的信任,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发展,都将面临严重困难。 2.假会计信息驱逐真会计信息。某些企业的经营者为了避免他所经营的企业被兼并、自身被淘汰而寻机粉饰财务报表,达到夸大经营业绩的效果。这样一来,会造成所有企业的平均业绩虚假上浮,从而使得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原本经营业绩良好且提供真实完整会计信息的企业经营者,其账面业绩很可能低于平均业绩而遭到“出局”;而经营业绩差但经过粉饰的会计信息的企业经营者,其表面业绩很可能会高于平均业绩而得以“生存”。这样,如果“机会收益”远大于“败露成本”时,便出现了假会计信息驱逐真会计信息的现象。
3.搅混资本市场,进而扰乱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如果大量的会计资料失真,将直接影响国家税收、导致各项经济指标失真,最终导致国家经济政策与实际上的偏离,影响国家的方针政策,危害市场经济秩序。资本市场是对资本资源进行再分配的场所,从而对社会资源进行再配置。不同的资源配置则意味着不同的经济效率。当资本市场有效率时,就会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当资本市场是无效率或低效率时,则阻碍社会经济进步。但若资本市场的主体上市公司以假账面对公众时,就会给公司的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带来利益侵害,产生严重的不良经济后果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无序化,搅混了资本市场,进而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1.从客观上来看,会计方法与会计制度自身不完善。由于《会计法》、会计准则、财务通则都是人为制定的,人们在制定这些法规、通则的过程中,必然或多或少地掺杂进一些人的主观判断。还由于人的认识水平的有限性和财会工作对象的复杂性,使得各种财经制度本身就不能完全符合实际,不能涵盖解释所有财会现象,因而在这些法律、准则的指导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就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造成合法会计信息失真。
2.目前我国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滞后,会计管理体制存在弊端,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企业领导的管理仍集中在政府部门,人事管理制度还未市场化使企业职工流动困难,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受本单位领导的控制和制约,须按企业领导的意志进行会计核算,使会计信息不能真正反映企业实际经济状况。
3.监督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也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健全,在许多方面与市场经济还不相适应。从会计监督来看,改革赋予了企业自主权和会计核算的灵活性,但错误的思想认识造成会计核算失真等问题日益严重。审计监督由于面广任务重,加之人员知识老化等问题,因而与承担的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不相适应,未能很好地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4.收入分配制度和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不适应经济的发展,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还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企业与企业、部门与部门、东西部等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大,企业的经营成果与经营者的收入联系的紧密度低,对经营者的积极性激励不够,导致一些企业经营者为了个人利益铤而走险,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5.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我国为规范会计核算,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基本上已与国际接轨。但有些企业的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对法律熟视无睹,法律观念极为淡薄,部分执法机构有章不循,执法时随意性大,从而助长了经营者的违法行为,使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朝量化方向发展。
6.会计人员本身素质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业务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不强,导致会计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严格的业务训练。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管理日常化程度低。日常考核和继续学习、知识更新成为薄弱环节,使会计人员的实际业务水平大打折扣。
四、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几点看法
1.完善会计核算中心制度和信息化建设 会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会计人员必须掌握这方面的技能才能胜任。因此必须严把入口关,凭证上岗。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会计业务、会计制度也不断创新,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学习,才能较好地避免或减少技术错误造成的失真。由于会计人员处于经济监督前沿,则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技能,还要有坚强的意志,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只有这样,会计人员才能从业务技术上和思想觉悟上自觉树起一道牢固的防线,有了这道防线,会计信息失真就失去了基本的人为基础。会计核算中心制度是为了加强会计监督而采取的制度创新措施。尽管这几项创新制度牵涉到会计人员管理制度的改革和会计核算资料保管等方式的创新,在实践中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这项创新对遏制会计造假、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作用明显,可较广泛地适用众多会计主体的选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另外,会计电算化的信息化进展,也有助于防控会计造假,也应不断加以完善。
2.规范会计信息制作制度 由于会计信息制作的不确定性,即凡是符合公允性原则的会计信息就是真实的,因此会计造假相当一部分是借助合法的估计、主观判断等方法来实现的。而一旦事情败露,则可借口“这是一种估计错误,不是故意的”,这就从技术上找到了逃避制裁的借口。因此,规范会计信息制作制度,就能堵住一些制度漏洞,尽量减少造假的可能。
3.建立良好的会计监督机制 良好的会计监督机制包括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和广泛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使会计系统的各个岗位职责分明、各负其责、互相牵制监督。广泛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不仅包括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如审计监督、财政监督、税务监督等,还应包括各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监督。由于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重点不同,且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会对要使用的会计信息的真实程度进行必要的检查,使造假被发现的几率加大。因此,充分发挥各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监督,就等于引进了市场的监督机制,使造假者不仅要面对法律制裁,同时也要面对无情的市场约束。
4.建立有效的奖励制度 建立有效的奖励制度,应包括适当奖励对会计制度有创新的、诚实执行会计制度的以及揭露或举报造假的单位和个人。会计主体(或个人)诚实执行会计制度,相对而言承受了因造假获利的机会成本;会计准则、制度发生变化时,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会增加会计信息的维护成本;对会计制度进行创新,要承担风险成本等等。此外,有效的奖励制度,就能化解这些成本问题。这就必须引进有效的、广泛的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5.增大造假成本 根据经济学原理,只有边际损失小于边际收益时,理性的经济人才会为之。也就是说,只有当会计主体从会计信息披露的行为中所获得的收益大于其披露成本时,会计主体才会主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不论会计造假的社会原因还是经济学根源,都是为了获得不当利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劣币驱逐良币”的背后,其造假者的动机都是利益驱动。因此,必须加大打击力度,增大造假成本,使造假者不仅得不到造假的利益,还要承担声誉损失和经济处罚,并视其情节轻重,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6.改变举证方式 现行民事诉讼实践中,“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不利于揭露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因为在涉及不实会计信息的案件中,原告与被告的位置通常是不平等的。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原告因掌握的信息有限,虽知受失真会计信息之害,但举证较难。而被告则控制着整个包括真实的和失真的会计信息,拥有绝对信息优势。因此,针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案件,举证方改为由被告负主要责任。这就从法律援助方面,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人,使会计信息的提供受制于法律的威慑力,更利于市场经济的法制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