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内部非正式群体问题探究

2009-05-22尹亚磊

魅力中国 2009年10期
关键词:凝聚力沟通

尹亚磊

中图分类号:F2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4-052-01

摘要:非正式群体也称非正式组织,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梅奥提出的。从20世纪20年代起,梅奥等人经过长达8年的“霍桑实验”发现,在企业中,除了正式群体外,实际上还存在着各种形式的非正式群体。本文从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着手,通过对其发展阶段、类别的分析,揭示了其对企业生存发展等不同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与之相对的应对策略和管理方法。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沟通;凝聚力

非正式群体是指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等社会活动中,出于某些共同的需要、利益、社会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相互吸引、接触、交往、影响而自发形成的自由结合体。非正式群体不是由外部力量所决定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没有定员编制,没有固定的条文规范,因而,往往不具有固定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与自然性。

一、非正式群体形成原因及发展阶段

(一)为什么在企业内部会自发形成群体?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主要是着重从个人及组织方面做分析。1.人的社会性。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有其理性的一面和非理性的一面。由于非理性一面的存在,必然引起本能和感情的要求,如摆脱孤独并获得心理上的稳定、交往的需要、得到别人的承认等。

2.追求共性。人一般都有追求共性的心理倾向,喜欢以这种共性为特征有别于其他人,追求共性的因素有性格倾向、目标利益一致、兴趣爱好相近等。3.获得更大的发展。个人在面对组织时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孤立无助,而群体正好能满足个人的归宿情结,为成员提供自我发展的机会,成员得以借助群体增加与组织抗衡的筹码,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

4.逃避单调乏味的组织生活。在现实的组织工作中,机械单调的工作内容、严肃的工作环境、规范的工作制度等使得员工感到乏味和压力,他们需要从工作之外放松自己,而群体的特性正好满足员工的这种需求。

(二)同其他群体一样,非正式群体也有其发展阶段,但因为他有自己的独特性,发展阶段与其他群体不尽相同。

1.吸引阶段。多发生在新组织的建立或新个体加入组织时,在这一阶段,由于以上分析的原因,组织成员会出现一些聚集或某些成员向某些群体靠拢的现象。

2.形成阶段。处于混乱的状态,相互聚集或靠拢的成员会通过相互了解熟悉、各自摸索可以被群体内部大多数成员接受的行为规范。

3.震荡阶段。成员感受到群体的初步形成或“圈子”的存在,成员会因为彼此的地位和影响力或其他分歧产生暂时的摩擦,表现出局部的不和谐。

4、规范化阶段。成员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彼此之间合适的距离,会自然涌现出有影响力的领袖人物,形成默认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有效的奖惩办法和牢固的情感纽带,表现出一定的内聚力,出现了行为趋同现象,群体也相对稳定。

二、企业中非正式群体的类别及其影响

非正式群体的界定有很多,本文主要介绍一下四种。

1.消极型:这种非正式群体凝聚力比较低,群体也没有清晰的目标,对企业目标的认同也比较低,可能存在个人利益高于企业利益的思想。这类群体暂时不会对企业产生多的大负面影响,但随着消极因素的积累,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形成与企业对立的立场,形成潜在威胁。

2.兴趣型:他们是由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自发形成的,成员之间自娱自乐,使企业氛围活泼而有生机,有益于企业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

3.破坏型:这种群体有很高的凝聚力,但群体目标与企业目标相违背,出于群体利益而不惜损害企业利益。同时,内部成员不接受企业的领导,而听从群体内领袖的命令。这类群体严重威胁到企业安全和生产率的提高。

4.积极型:群体可以作为组织的补充,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成员能及时了解群体内外的情况,群体目标和组织目标高度一致,员工和企业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类群体的影响力能极大地促进组织的发展,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三、对非正式群体的应对策略与管理方法

(一)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客观的,不能漠视、回避他的存在,也不能一刀切简单地将其禁止、取缔,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类别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同的策略。

1.对于消极型的群体,要找出有影响力的成员,谋求与他们的合作。管理者应对非正式群体中的领袖的影响应给予高度重视,积极谋求与他们在各个层面上进行有效沟通,使其理解和接受组织的目标。

2.对于兴趣型群体,应理解其存在及立场,对其提供支持和帮助,为其成员提供自我表现和发展的机会,使他们在组织中也能得到需求的满足,引导其群体的目标和价值观与组织的一致性,使他们慢慢向积极型群体转化。

3.对于破坏型群体,当教育、引导不能使其向有益于企业的方向发展的时候,对群体中极具破坏性的人物要坚决清除,使其接受应有的惩罚。

4.对于积极型的群体,应有意识的对其进行方向性的引导,使群体内部的凝聚力与企业文化接轨、群体目标与企业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

(二)除了以上应对策略,在组织管理中,管理者还应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1.提高组织的凝聚力,保证组织成员之间能有有效的沟通。防止不必要的误解和信息扭曲,使成员确信企业在运行上保持公正和宽松的民主氛围。

2.引导和建立非正式沟通机制,从而使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沟通,缓解工作压力,增进人际关系。

3.企业的领导人应加入到非正式群体中主动与员工接触,尽可能地参与非正式群体的活动,使得组织的领导者者同时又是非正式群体的领袖,使非正式群体的行为和利益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

猜你喜欢

凝聚力沟通
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
“如此凝聚力”
抓住班级群体的“灵魂”
高职高专班主任与学生教育沟通问题探讨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
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探究
说“凝聚力”